市民代表正觀看智能城管系統的介紹
城市管理是項精細活,小到家門口的市政管線,大到河道的清淤排澇,涉及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想知道城管工作人員是怎麼工作的嗎?想知道他們的亮點有哪些麼?
為了讓更多的市民走進、了解城管工作,6月27日上午,上城區城管局開展了以「走進城管·共建共享」為題的「城管開放日」活動,上城區24位市民代表參與此次活動,深入了解智能城管指揮平臺。
活動中,市民代表在城管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了智慧城管指揮平臺,觀看了宣傳片以及「智慧應用」的現場演練。
執法人員21人,執法車輛14輛,巡查發現375件……一個個清晰的數據展現在智慧城管指揮平臺上,實現了實時公開各區域執法動態,這就是智能數位化的魅力。
上城區智慧城管系統於2010年建成,於2015年進行升級,全面覆蓋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市政園林、環衛保潔、河道綠化等職能。
智能手環(圖片來源:上城城管局)
有多全面?舉個例子,城管局為近550名環衛人員配備了智能手環,可以實時環衛實時狀況進行監管,還能做到實時定位、籤到退出、緊急事件呼叫等功能。
「類似的智慧城管案例還有很多,通過信息技術提升城市管理手段,使城市問題由傳統的被動應對轉變為主動發現。」上城區城管局規劃科技科副科長方向軍介紹,這套智慧城管系統覆蓋了全區30萬個城市部件、220類城市管理相關問題進行主動巡查監督。今年以來共處置城市管理部件事件3.6萬件,處置率為100%。
除了感受智慧城管的信息技術,市民們來到城管工作現場,做一回「考官」。新開河,對不少老杭州人來說並不陌生,全長4.6公裡,是杭州城內的一條重要河流,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在河邊嬉鬧長大。
城市飛速發展,新開河的環境壓力更重了,河道工作者們也對其採取過多次綜合整治,今天上午,市民代表們來到了甘王路市民公園,了解新開河清淤工作情況。
河道清淤就好比給河道「洗洗澡」,是做好「五水共治」的前提條件。此次新開河疏浚範圍為:加油站南側小橋至市場橋,河道疏浚長度約為2200米,河道平均寬度約為10.36米,平均淤泥淤積厚度約0.5米,勘測清淤方量為8684.61立方米,施工工期為45天。
基礎設施運行科負責人介紹道,此次清淤採用降水設置圍堰的清淤工藝,通俗的講就是把河道水抽乾後用高壓水槍對淤泥進行衝刷,再用泥漿泵輸送到婺江路西南側淤泥臨時沉澱池場地,實現淤泥的徹底清除。同時,因為新開河現狀設置有大量水生浮島,因此在清淤時將採取保護措施,將河道實施範圍內的浮框拖拉至未施工的範圍,待清淤完成驗收後再遷回、恢復原貌。
河道淤泥清理乾淨後,水更深了,河面更寬了,更加有利於水體的流動和水質的保持。2018年,上城區計劃完成清淤河道3條,總長約7千米。
活動結束後,來自小營街道長明寺巷社區的市民陳招友十分感慨,「以前總以為城管就是管小攤小販的,今天參加了活動,了解到城管的工作也是很廣泛的,而且智慧城管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城管做好職能工作的同時,我們也應積極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