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和憂鬱——淺析電影中所蘊含的法國民族文化特色

2020-12-08 騰訊網

浪漫和憂鬱

——淺析電影中所蘊含的法國民族文化特色

⊙陳 嬌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 昆明 650000]

摘 要: 法國人天性熱愛自由、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但又兼有散漫、頹廢、憂鬱的氣質。在法國政治、職場和文學描述中,常常可以看到浪漫和憂鬱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特質同時出現。一直以來,法蘭西民族既擁有著某種驕傲的孤獨,又嚮往著喧囂熱鬧的交際。在法國電影中,我們常常看到溫情的家庭關愛和冷漠的都市人際關系所形成的鮮明對比。究竟如何理解法國文化中這隨處可見的矛盾一面呢?本文將以四部描述法國南部生活的電影為著手點,走近法國民族文化,看看這份憂鬱與浪漫來自何方,又如何共處。

關鍵詞:法國民族文化 憂鬱 浪漫 法國電影

在世人的眼中,法國總代表著一種令人羨慕的生活方式:他們享受生活,不願被工作壓力主宰;他們盡情品味美食,對快餐文化嗤之以鼻;比起繁忙複雜的都市生活,他們更偏愛鄉村時光的緩慢步調。

然而,在一份全球希望與幸福調查表中,法國位列54個受訪國家中的倒數第二位。法國《解放報》官網近日報導稱,只有30%的法國民眾對法國未來感到樂觀。蓋洛普諮詢公司(Gallup)在最近的一項調查中,根據受訪者前一天是否多次歡笑或微笑,或者是否做了有趣的事,製作了一份全球「積極體驗指數表(positive experience index)」。在這一調查採訪中,與其他發達國家比較,法國的表現顯得不夠幸福。其受訪者的「愉快經歷」少於美國、英國、德國、瑞士、瑞典、加拿大、挪威、荷蘭、奧地利和比利時等國家。

難道我們通常豔羨的法蘭西生活方式不只擁有浪漫、休閒的一面?不妨讓幾部講述法國南部生活的電影帶我們探入法國民族文化的深處,看看這份法式憂鬱來自哪裡?它又如何融入當今法國人的生活、希望和浪漫之中?

著名作家彼得·梅爾在其普羅旺斯系列作品中以詼諧細膩的筆調描述了在法國南部生活的喜聞樂見,幾本暢銷書成為備受全球追捧的法式浪漫鄉村生活的代名詞。2006年,其作品《美好的一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講述了倫敦銀行家麥克斯在突然失業後,意外繼承了其遠在法國的叔叔留下的葡萄園。職場失意的麥克斯本打算儘快變賣葡萄園,卻沒想到迷醉在法國南部有點落後卻堪稱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中。法國的風土人情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普羅旺斯淳樸的民風、溫情的社交圈,莊園、美酒、美食、愛情,簡直就是法式浪漫的濃縮,整部電影在法國南部拍攝,全片的人生哲理就是探討關於怎樣的人生才算是成功人生。

再看2014年讓·雷諾主演的《普羅旺斯的夏天》,講述居住在法國南部鄉村的老人保羅和久未見面的外孫、外孫女度過的夏天。保羅的性格固執霸道,認知的代溝以及和女兒的疏離讓保羅很難和這三個年輕人順利相處。影片的前半部分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影子,和家人長輩間的差異和隔閡隨處可見,而缺少交流又讓這種代溝總是以爭吵的形式彰顯。影片後半部分,當危險真正來臨時,保羅騎上許久沒騎的摩託車,背上長槍,前去營救孫女,讓我們看到矛盾重重表象下家人對彼此的重要。後來,在每一天的相處中,一老三少互相理解,依賴之情油然而生,來自巴黎的孩子們慢慢發現了普羅旺斯夏天的美,這種美,是法國文化追尋的核心:陽光毫無保留的傾瀉,空曠的公路環繞著橄欖樹、杏樹,小野花點綴其中;羊群、馬兒慢悠悠穿梭, 蜿蜒的河流泛著粼粼的光澤。農莊裡,一把搖椅、一束陽光和一顆安靜的心就是整個世界。集市裡,人們在街角閒聊,玩滾鐵球,挑選當日鮮花和美食。在隨處可見的咖啡館和酒館裡,好友們小酌一杯,他們相信自己在普羅旺斯永遠年輕。微風拂及之處,皆是溫情。

兩部電影,從不同的情節入手,卻都選擇法國代表性的南部鄉村作為描寫展開的背景,主角們匯聚在此,兩部影片都從人情溫暖的角度來詮釋生活的真諦。當一幀幀美得醉人的畫面敘述著感人至深的人情關係;當韻味悠長的生活點滴隨著影片傾瀉而出,法國文化的浪漫情懷躍然眼前:哪怕生活出現變故或者家人一時不能互相理解,我們也要看到活著的美好,發現其中的樂趣、 快樂和情懷。要懂得欣賞美,懂得愛,懂得放棄,懂得把握。

在法國文學和影視作品中,和這兩部電影類似的主題不勝枚舉,它們都不約而同地描繪著法國民族積極的一面:要生活,而不只是活著的價值觀。這種根深蒂固的情懷或許是法國長久以來作為歐洲大國、殖民霸主地位的體現,海外擴張帶來的優越生活條件,一改中世紀的貧困局面,奢靡享受之風吹拂了長達幾個世紀。隨著法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勢力的衰落,這種生活習俗及其背後的價值觀悄悄隱藏到了現代法國人的血脈中,又在對浪漫脫俗生活方式的追求中得以釋放,於是,我們窺見了法蘭西民族享樂派的一面。大勢已去後的法蘭西,對於享樂的定義也從追求物質的豐富轉向了追求內心的享受,即放慢生活節奏、關愛家人、關注人與人之間的牽絆。正是這種轉變,造就了現代法式浪漫,感動和吸引著所有嚮往法國文化的人群。

然而,也有不少影視、文學作品反映出法蘭西民族的另一面:憂鬱。

2006年的劇情片《香水》依據派屈克·聚斯金德的同名小說改編,描述一位孤僻內向、嗅覺卻異常靈敏的天才格雷諾耶為了保留世上最完美的香味而不惜殺人的故事。格雷諾耶生於魚市,生下來就被母親丟在一堆魚腥上等死,但卻意外存活下來,之後,在孤兒院又險些被爭奪生存機會的大孩子們殺害,最終憑著驚人的運氣和意志成為巴黎的一名調香師。之後,對追逐名利不感興趣的他,最終來到了法國南部的小鎮格拉斯,一心尋找保存香味的最佳方法。

整部電影充斥著悲傷壓抑的色調和死亡的陰霾,結尾卻用格雷諾耶生命的毀滅反襯了一個純潔靈魂對愛和歸屬感的不懈追尋,人性的冷漠和利慾薰心正是對現代社會狀況的真實寫照。香水,這一全片的主旨,似乎象徵著富人和窮人的社會隔層,香水,是上流社會骯髒行徑的掩蓋,也是底層求生者可聞不可及的存在。

2018年的票房黑馬《至愛梵谷》講述的也是一個孤獨的天才追尋天賦所在,在法國南部小鎮阿爾勒渴望愛、渴望存在的故事。影片以動畫傳記的形式,講述了郵差兒子阿爾芒為把梵谷生前的一封信送到收信人手中,從而踏上尋找畫家生活軌跡的旅程。在阿爾芒與居民們的聊天中,他仿佛看到了一個自己不熟悉的人逐漸鮮活起來,也慢慢理解了這個悲劇瘋狂天才的一生。

兩部電影的主人翁都出身貧寒,卻天賦異稟,他們沒有選擇在俗世生活中隨波逐流,而是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走上了追求極致藝術的道路。雖然方式不盡相同,但追求藝術的旅途中,他們流露出來的都是對愛人與被愛的深切渴望。可悲的是,他們那對人情關懷的濃烈需要,最後也化作讓他們生命憂鬱,走向崩潰和毀滅的緣由。這份憂鬱直擊人心,兩部影片不僅在法國,在世界範圍都引起過巨大反響。感動觀眾的或許就是兩個天才悲劇一生背後對生活的執著,對不能隨便活著的固執堅持。這份憂鬱,看似是法國民族消極的一面,然而其根源都是源於一個初衷:即對豐富內心世界的嚮往、對愛與被愛的嚮往。這樣看來,似乎憂鬱和浪漫不再是兩個對立面,而是一種統一的民族特性。

從歷史上看,法蘭西民族經久不衰的憂鬱和浪漫來自法國近代史上的兩個時期,分別以大革命和「二戰」為起點。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舊制度瓦解,直到1814年的二十五年間,這個民族推翻了一代君主,經歷了「恐怖時期」,失去了一個帝國,從歐陸大國退居世界一隅,憂鬱難平。此後,以波德萊爾和蕭邦為代表人物的浪漫主義運動,表達了一種包含著對舊時代的懷念,又滋生了法國的浪漫主義情懷。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感情和文化基調,在歷史的進程中緩慢融合,融入當今法國人的特性之中,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既能看到法國人浪漫積極的一面,也會時不時驚嘆他們的憂鬱消極。法國民族經歷了從歐陸強國到集權衰弱,從歡欣接受理性主義和資產階級價值觀,到懷念曾經的法蘭西驕傲。白樂在其文章中指出:「濃厚的自我批評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法國人的憂鬱氣質,懷疑精神便是法國哲學思想中首要的本能意識。」

歷史造就著經歷它的人,又把經歷中的情緒、情懷融入這些人們的血脈之中,代代延續。浪漫也好,憂鬱也好,交匯統一的主題,永遠是愛。

參考文獻:

[1] 劉陽.追尋生命和藝術的永恆——論繆麗葉·巴貝裡的小說《刺蝟的優雅》[J].外國文學研究,2011(6).

[2] 馮凱.優雅而唯美的情感——從《刺蝟的優雅》評讀法國文化的審美情趣 [J]. 名作欣賞2012(5).

[3] 馮慶磊. 無邊的憂鬱——評夏多布裡昂《秋天的快樂》[J].名作欣賞,2016(33).

[4] 許平.歷史敘事與歷史現實——關於法國革命的歷史書寫[J]. 遼寧大學學報,2018(5).

[5] 歐娟.深刻而溫柔:人文精神的閃光——法國電影的浪漫解讀 [J]. 創作與評論,2013(12).

[6] 白樂.理想與現實脫節造成了法國文化的憂鬱氣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1).

[7] 吳國慶.「巴黎的憂鬱」:變革、平衡與新的困境——近三十年來法國經濟社會轉型歷程綜述[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4(16).

作 者: 陳嬌,碩士,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教育心理學。

相關焦點

  • 法蘭西式憂鬱:「不幸福」成為法國文化烙印
    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她發現,法國人的幸福程度不僅落後於他們的生活水平和失業率,甚至低於比利時和加拿大的法語區居民(看來語言並不是原因),而比較同一地區的法國移民和非法國移民,得出的結論也依舊是法國人更不幸福(看來他們把憂鬱帶出了國門)。對此,塞尼克女士總結道:「在法國,不幸福似乎已經超越了生活的範疇,而是一種民族的烙印。」
  • 解析法國音樂的浪漫底蘊與音樂風格
    解析法國音樂的浪漫底蘊與音樂風格 金 晨 (西安交通大學 陝西 西安 710049) 【摘 要】法國音樂蘊含了法國民族天生具有的浪漫情調,樂曲抒情、細膩、流暢,著重於情感的表達和音樂意境的塑造
  • 7部法國電影|甜甜的法式浪漫
    想起那些隱秘的情感,以及在笑聲與淚水中塑造的愛情江湖。如今雖然已經有自己從經歷中建立的認知與愛情觀,但心裡依然有個微弱螢火的柔軟角落,屬於法國電影裡的愛情。今天就為大家推薦幾部值得一看再看的法國愛情電影。
  • 重溫《觸不可及》:一段主僕溫情之旅的背後 蘊含著法國人文之魂
    ——語言學家雅各布森意義通過符號表達出來,影片中的符號敘事無處不在。在信息傳達者「編碼」和接收者「解碼」的過程中,解讀符號背後的所隱含的意義,從而呈現電影創作者所表達的內涵。主僕的互相救贖是影片的主要脈絡,菲利普對「愛」的「觸不可及」到「觸及」,則是電影的又一脈絡。
  • 《無法觸碰》:盧梭的思想遺產與法國電影觀眾的文化認同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發現,曾在歷史上出現後又消亡的21種文明,均是由於文化失去活力而被淘汰出局,因此他提出文化創新是保證一個民族生命力的論斷。「法國政府振興本國產業的一個初衷:通過電影文化的繁榮,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傳播法國文化。」[1]「法國電影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其原因是有一個整體的文化定位:精英化、去意識形態和國族意識、包容、前沿的倫理觀念、對複雜性格、人性灰暗地帶的揭示。」
  • 論當代印度電影的民族特徵
    ,北京 100875)[摘 要] 印度電影在民族性與西方化的交會博弈中,將西方經驗巧妙移植於印度本土,走出一條極具特色的民族電影之路,呈現出多元化的民族電影風格。儘管諸如薩蒂亞吉特·雷伊等「新現實主義」導演試圖摒棄歌舞場面,但歌舞作為印度電影產業的一部分,能獨立於電影,橫跨電臺和電視進行傳播和獨立消費,很難輕易割捨。與早期印度電影中的歌舞所呈現的消費主義特徵相比,當代印度電影中的歌舞則更具國際化視野。畢竟作為「世界通用語言」的歌曲和舞蹈是民族形象傳播的最有效途徑。
  • 為何在歐洲影評人口中,他是「世界上最浪漫的電影人」
    王家衛的創作中有著典型的「東方性」的特色,但他的這種「東方性」不同於張藝謀等人為符合獵奇心理而向西方世界呈現的「東方傷疤」。 王家衛的電影並不是建立在古老文明以及民族的苦難之上的。
  • 艾青:憂鬱的抒情基調,永恆的土地情結,譜寫民族的苦難
    艾青在法國留學時,正是象徵派在法國盛行的時期。象徵派詩歌對自我意識進行扭曲的反映,是一種獨特的詩歌藝術。他們主張詩歌是抒發自我的載體,就連詩歌中的客體也蘊涵了詩人獨特的認識,變成了主觀化的客觀。但艾青的憂鬱卻是根植在民族苦難的基礎上的,這是一種深沉的憂鬱。艾青的憂鬱還表達了對於祖國、民族的思索與焦慮。太陽與土地,理想與現實的衝突艾青不僅是一位詩人,更是個文學理論家。在《詩論》中,艾青曾說最高的藝術境界是表現時代的脈搏。
  • 藏族典籍文化中其書名體現的民族特色
    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典籍文化即書籍歷史的傳承文化。從它的物質形態講,它是社會的物質產品,從它承載的內涵講,它又是人們的精神產品。藏族史學隨同佛教的興盛而發展,公元十三世紀左右是藏傳佛教的鼎盛時期,也是藏族史學典籍廣泛出現的階段,這一時期在藏族史學中產生了多種命名方式,即有修飾命名、按作者名命名、按內容命名和色彩命名等。其中以色彩命名是藏文史籍之獨具一格的命名方式,其這些顏色所象徵的意義不同於其它民族的文化觀念具有佛法層面和社會層面兩種意義。
  • 「超現實」和「瑪麗蘇」之間,是法國的電影文化!
    說到法國電影,大家可以聯想到的形容詞都會是什麼呢?一定是「愛情」和「浪漫」吧~但是,縱觀紅顏秀影近期為大家推薦的幾部法國愛情片:比如《阿德爾曼夫婦》、《阿黛爾的生活》,以及今年年初的《燃燒女子的肖像》,如果仍舊用「浪漫」、「唯美」、「夢幻」這些詞語去形容法式愛情片,其實都是我們多年對
  • 流動在聲與影中的法國
    法國式的生活文化,一直以來都為世人欽羨與嚮往。
  • 雲南百子映福 「科技+民族特色」讓民族文化走得更遠
    雲南百子映福工藝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雲南春城民族玩具廠,於1995年建廠,發展至今已經二十年多年了,至建立以來企業以傳承民族文化「鑄造精品」為理念,著重挖掘中國民族服飾文化,在保留原有的民族特色的基礎上以民族服飾文化產品的研發為目標研發了以旅遊文化、民族文化相關的系列產品。目前為止開發和研製了15個系列,13個品類,單品達到1300餘個。
  • 法國浪漫的咖啡文化
    他們也還不是匆匆喝了拉倒,而是慢慢地品,細細地嘗,讀書看報,高談闊論,一"泡"就是大半天。二、法國人養成這種喝咖啡的習慣,自覺不自覺地表達著一種優雅韻味,一種浪漫情調,一種享受生活的愜意感。可以說這是一種傳統獨特的咖啡文化。正因如此,法國讓人歇腳喝咖啡的地方可說遍布大街小巷,樹蔭下、馬路旁、廣場邊、河岸上,以及遊船上、臨街陽臺上,甚至艾菲爾鐵塔上……。
  • 法國的浪漫,到底從何而來?
    什麼是法國人的浪漫?除了巴黎這座世界時尚之都,法國人的浪漫與情調已經融融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高級葡萄酒,奢侈品牌和世界著名建築。其實咖啡傳入法國時間較晚,1669年,土耳其大使將咖啡引入法國,到了18世紀,咖啡開始在法國上流社會流行開來,他們通過舉辦各種文化藝術沙龍,成立咖啡館和俱樂部的形式大大促進了當時歐洲啟蒙運動的發展。 法國的建築風格和裝飾藝術講究精緻細膩與突破創新,以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為代表的哥德式建築文化就誕生於當時的法國國王領地。
  • 彩雲古道文化傳媒誠招民族飾品代理加盟商
    北京彩雲古道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民族風格工藝品經營推廣及文化傳播的特色企業。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已經厭倦了化學塑料製品,現在基本上所有的物品都已經千篇一律,汙染和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迫使失去了生活原本的自然美,今天的都市生活越來越崇尚自然,追求個性之美,返璞歸真成為一種潮流,而且也能代表一種文化追求,一種對美的生活的心理訴求。
  • 浪漫法國:一個充滿魅力的城市
    法國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城市,無論是悠久的歷史還是絢爛的文化,都同樣讓人著迷。法國以浪漫聞名世界,普羅旺斯的薰衣草、迷離誘惑的香水、浪漫經典的老電影以及古典的建築風格,還有讓人著迷的高級時裝和化妝品,這些足以成為我們去巴黎的理由。
  • 【啡長理論】中國茶文化與法國咖啡文化
    因為咖啡已經真正成為了法國人生活的必需品,早飯時,吃著香噴噴的羊角麵包,來一杯香甜的牛奶咖啡真是一種極致的享受;中午休息時,工作之餘,來一杯咖啡提提神兒,精神振奮地繼續工作;晚上一頓大餐之後喝一杯expresso幫助消化對身體健康也是很有好處。
  • 馬鈴薯:中國的「大雜燴」文化VS法國的「土豆泥」文化
    另一個不得不提的,也是極能代表雲南特色的是銅鍋洋芋燜飯,這是雲南撫仙湖地區的他色菜之一。雲南自古以來產銅,用銅做成鍋然後再加上米飯、洋芋塊、豌豆等佐料,出鍋的土豆金黃,十分美味。可見,飲食文化不僅與當地的人文氛圍特色有關,還與當地所產的物品相關。
  • 冊亨:扎染特色課讓新市民孩子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為豐富安置區新市民學生的暑期生活,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8月20日,冊亨縣高洛街道志願者聯合黔世今朝文創企業的專業扎染技術人員、益童樂園義工,以及緣心社工站的社工,一起在高洛街道新市民追夢橋服務中心舉行了一場以扎染為主題的民族特色課程。
  • 法國著名浪漫電影《天使愛美麗》:沒有你,良辰美景可與誰人說?
    電影《天使愛美麗》是由法國導演讓-皮埃爾·熱內執導,奧黛麗·塔圖、馬修·卡索維茨、賈梅爾·杜布茲等人主演的浪漫愛情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在咖啡館做服務員的普通女孩艾米麗無意間在她家的洗手間發現了一個老舊的鐵盒子,於是她決定尋找鐵盒的主人將該物品還回去,從此艾米麗便走上了她助人為樂的天使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