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美國大選中,拜登最終能戰勝川普的原因有很多,但若聚焦在政黨層面的因素,則筆者認為,從美國社會長期發展的態勢來看,民主黨與共和黨的支持度或將逐漸拉開差距:民主黨的支持度將逐漸擴盤,而共和黨的支持度將逐漸萎縮。
隨著美國未來人口的族群組成變化、都市化的持續推進、虔誠教徒數目地逐漸下降、人口教育程度日漸提高、年輕時代越來越偏向自由派、東西兩岸的大城市科技從業者開始外移,上述的這幾個美國社會政經面向的發展趨勢就彰顯了,長期以往下去,民主黨就會比共和黨,更容易爭取到新的支持者,從而在選戰上勝出。
然而美國的這種社會發展態勢,其實本質上就牽涉到「社會撕裂」的潛在隱憂。民主黨代表自由派,因而美國國內層面的進步價值、多元主義、開放包容的認同政治、對新移民、女性、LGBT等少數族群、團體的友善態度與法律等特徵的政治意涵,都可直接跟民主黨掛鈎。那麼,支持民主黨,往往就代表支持上述的價值觀念。相反,共和黨代表保守派,因而美國國內層面的傳統價值、白人主義、對基督單一宗教的虔誠、對傳統農業的固守、對家庭社交圈的鞏固、對女性墮胎的排斥等特徵的政治意涵,也都可跟共和黨掛鈎。那麼,支持共和黨,就代表支持上述的價值觀念。筆者之所以沒提國外層面的情況,是因為美國的外交政策表現,大體和政黨黨籍的政治價值區別無關,和總統個人性格特質,及背後大財閥所代表的利益集團的關聯較大。
那麼從上面的概述就可看出,其實民主黨和共和黨在美國國內所代表的基本盤本就不同:一派是更加受到東西兩岸、知識分子、新移民族群、LGBT群體、跨國企業集團、科技經濟產業的支持;另一派則是更加受到中西部、南部、傳統農民、固守觀念的白人族群、性別認知狹隘、傳統經濟產業的支持。
因此,在兩黨所代表的根本價值認同族群就不同的情況下,拜登這句「It’s time to heal.」就顯得更像是一句象徵意義的政治空談——不過這似乎也挺符合美國傳統建制派政治人物的標籤:講話油膩不真誠、手段常常很「外交」、經政治精英背景、不接地氣;這和川普式的直言直語、不安常理出牌的草根語言,確實是兩個不同的極點。
既然拜登與川普,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也難怪在選戰焦灼狀態時,拜登支持者與川普的支持者就發生數量眾多的集體鬥毆事件了——認同的價值都不一樣,又都在選舉激情的政治狂熱上,要怎麼對話?要怎麼和解?沒辦法的。
所以,筆者認為,即便拜登一再通過推特,展現他的「和解精神與柔性語言」,但要治癒已被川普破壞的「傷痕累累」的美國,怕是憑藉他背後所代表的強大政治集團,也無法治癒這已分裂得越來越大的「社會裂痕」。愈發得到民主黨精英重視的跨國與高新技術產業經濟,讓經營傳統經濟的廣大中西部、南部的共和黨白人遭受經濟上的停滯甚至下滑;再加上他們感覺被主流的美式「政治正確」論述所邊緣化,就讓這些大部分不住在東西兩岸的大都市,而是在田野鄉間,與家族成員關係緊密,通常也熱衷參與教會活動的共和黨白人感到一天比一天憤慨——拜登的上臺,將加重這一族群的情緒不滿。
綜上所述,「治癒美國」的政治口號,說說很容易;但實際真讓拜登做起來,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民主共和兩黨所代表的基本價值族群就不同,怎麼可能統一起來和解呢?兩者本身就是利益衝突的不同團體了。因而,其實不論是川普執政、還是拜登上臺、又或者以後換了一個總統上任,「治癒美國」當一個「全民總統」以達成社會和解——這種理想狀態本身在民主國家就是不可能實現的。拜登的「治癒美國」口號還能喊喊,讓美國人民聽了覺得心暖暖,但可不要最後不僅沒有治癒,反而還步下川普的後塵,進一步撕裂美國社會,造成更嚴重的社會內亂才好。
#傳媒大家說#
#拜登贏得大選#
#拜登提名國務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