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清華-中國工程院知識智能聯合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聯合推出的2020年全球人工智慧最具創新力城市榜單中,中國有32個城市上榜,其中合肥排名第四,僅次於北京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和上海市。人工智慧正在煥新這座城市面貌。
在安徽合肥,以科大訊飛為代表的人工智慧科技企業正在助力建設合肥「城市大腦」,讓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現如今,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社區等便民服務已滲透到人們生產生活方方面面:構建起線上線下相融合、多渠道多路徑的「網際網路+政務服務」體系,實現了市縣鄉村四級政務服務全覆蓋;交通超腦示範應用完成1.0到2.0的迭代升級,著力解決交通擁堵、公共安全等群眾最關切的痛點;智慧社區搭建起「社區一張圖」「一屏管全城」的精細治理新場景,助力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合肥城市大腦圍繞城市治理、政務服務、民生服務、產業支撐等眾多跨行業、跨部門、跨領域的應用場景生成落地,同向發力、交互賦能,喚醒越來越多的「沉睡」資源,讓城市治理更精準、更高效!
[交通超腦:助力城市破解擁堵難題]
城市化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就是交通擁堵。
合肥交通超腦2.0示範應用於2019年10月正式建設,次年8月完成建設,科大訊飛通過建設統一數據接入平臺、統一超腦A.I.中樞、七大運用子系統,針對功能應用進行升級,實現交通數據全量接入、交通狀態精準感知、交通擁堵深度挖掘、交通信號實時優化、視頻圖片智能分析、智能指揮調度等功能。
「我們依託城市交通超腦平臺,對路口渠化、視頻、卡口流量數據採集和分析,實現對全市路口信號控制分類管理、逐個施策,相繼完成了2156個路口檔案庫建立、756個路口的信號配時優化,優化後的路口排隊長度平均減少了11.3%。」合肥市交警支隊科研所民警王飛介紹,隨著合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開放程度日益擴大,合肥市奧體中心、高鐵南站、合肥火車站、濱湖會展中心等熱門區域形成新一輪階段性堵點。
如何讓數據學會思考,輔助決策用以解決堵點?王飛介紹,利用交通超腦中的特定場景交通管理功能,可對這些堵點區域外圍道路及交通設施等元素進行建模,分析大型活動道路影響,制定相關路段、路口的設備控制方案,及時對周邊交通進行疏導和管控,「如實時對信號方案進行優化,通過視頻監控設備快速調取掌握現場視頻,通過全市217處交通誘導屏,快速發布誘導方案。」
如今,交通大數據全量接入超腦監測平臺,每天可對近2億條數據進行智能分析,實現了全市所有路口、路段流量的精準感知,實現實時擁堵預警、常發堵點的挖掘,為交通管理工作提供科學數據支持。
小數據成為大數據,數據孤島成為數據共享,加速公共資源調配協同,交通出行綜合治理更有效。根據高德地圖攜手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發布的《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城市交通研究報告》數據顯示,合肥市在全國50個主要城市擁堵排名下降至28名;全國15個新一線城市中,合肥市的交通監控指數排名第4,交通健康指數同比增高0.5%,在同規模城市交通運營狀況較好,從人工指揮到人工智慧,從桌面路演到實時大數據分析,交通超腦建設讓出行環境更智能,更暢通!
[智慧政務:「讓辦事大廳越建越小」]
智慧城市的濃縮能幫助政府提升公共服務效率,進一步改進惠民服務。科大訊飛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搭建皖事通辦平臺,建構在合肥「城市大腦」之上的政務服務等項目,加快數據資源在服務民生領域的深度開發利用,解決民生領域中的痛難點,讓城市越來越「聰明」。
工作時間與政務服務上班時間相衝突,一直是困擾辦事群眾的一大難題,但如今在肥西,人們在辦事時間上則有了更多的選擇。為了更好滿足群眾的辦事需求,解決群眾在下班時間以及節假日的辦事問題,今年5月,合肥市肥西縣在全市率先上線「7×24小時自助智慧政務e站」,以「網際網路+政務服務+A.I.」為特色,創新試點「一站式、全天候」政務服務新模式,為群眾提供24小時不打烊隨時辦的政務服務。
「我們要讓辦事大廳越建越小,群眾在家門口甚至不出門就能辦好事。」肥西縣數據資源局黨組書記任志剛說。走進7×24小時自助智慧政務e站,一些群眾正在通過智能政務服務工作檯自助辦理事項,屏幕上,各類辦理事項清晰明了,工作檯上還配備了印表機、高拍儀、身份證讀卡器等多種辦事過程中所需的專業設備,群眾只要點擊屏幕就可以根據指引逐步操作,非常簡單便捷。據介紹,目前智能政務服務工作檯已上線縣不動產登記中心、縣市場監管局、縣林園中心等單位共計150個事項。
肥西縣作為林業發展大縣,目前正是辦理林業植物檢疫證書核發事項的高峰期,一個月事項辦理需求可高達上千次。「但是現在80%的林業植物檢疫證書核發都在7×24小時自助智慧政務e站辦理了,大家也不用趕早來排隊等候人工窗口辦理了。」
「我們還在自助服務區設置了智能文件櫃,並將文件櫃與智能政務服務工作檯進行聯動,需要提供紙質材料的群眾可以在文件櫃裡通過關聯辦件編號進行存件和取件,實現不見面材料傳遞,這樣也大大方便了群眾自助辦事。」任志剛告訴記者,雖然啟用的時間不長,但截至目前,7×24小時自助智慧政務e站已辦理事項3000餘件,實現了政務服務全天候隨時辦。
政務服務提檔升級是為民服務辦實事、深化放管服、優化營商環境一個「小目標」。合肥市還依託數據資源和電子證照共享,開展個性化表單定製,企業和群眾在填寫申請時自動調用數據,實現「全程網辦」,目前全市「最多跑一次」佔比達99.2%。挑選「申報材料簡單、審核環節簡單、受眾面廣」的服務事項,試點開展了「馬上辦、立即辦」智慧審批應用建設,通過數據碰撞核對,實行審批自動受理、智能審查、自動辦結,提高服務效率。
[智慧社區:構建社區精準治理新模式]
城市大腦,惠及大眾,賦能行業。
由科大訊飛具體承建的合肥市首批四大試點智慧社區、小區已全面進入試運行,一批社區工作者和居民率先體驗到了社區智慧化帶來的便捷體驗。
蜀山區天鵝湖畔社區作為智慧社區試點之一,這裡已完成融合平臺、社區門戶、社區一張圖、高空拋物監控、重點人物監控、智能外呼等創新場景的研發,群眾足不出戶可享受提供優質便捷服務,也為基層工作減負提效提供技術支持。
例如,在弱勢群體關懷方面,針對幼兒,設置「幼兒園周界防護」系統,人臉抓拍攝像頭與人臉資料庫聯結,嚴防危險人員進入園區;針對高齡老人,利用智能門磁、智能貓眼以及社區內的視頻監控,自動分析老人行為軌跡,預警長時間未出門或未回家的老人,做到及時守護老人安全,讓子女更放心。「上周我去女兒家住了一天,社區網格員就收到了我離家未歸的預警,電話就打到女兒這裡了,得知我是走親戚了,他們才放心。說實話,這一刻心裡感覺很溫暖。」張大爺獨居多年,隨著年齡增大,也常常擔心自己身體,他說自從有了智能貓眼,心裡踏實多了。
在社區安全保障方面,針對高空拋物現象,安裝高空拋物監控攝像機,做到7*24小時智能抓拍高空拋物肇事者、攀爬盜竊者、外牆脫落位置等,及時高效預警。「小區實現了高空拋物探頭全覆蓋,不管從哪個方位多高樓層丟東西下來,後臺一查就能鎖定肇事者。」天鵝湖畔的物業經理張女士介紹。
如今,合肥市四大試點智慧社區都擁有了自己的數字孿生社區,可接入市直18家單位,包括公安、市場監管、數據資源局的相關數據數據,把社區事件中的位置、時間、人物、視頻等信息結合時空技術關聯起來,形成可查、可看、可選、可分析、可調度的「社區一張圖」。全面實時匯聚監測社區運行數據,及時了解掌握社區運行態勢,為決策提供技術支持和數據依據,對整個社區進行即時分析和研判,讓數據幫助社區思考、決策和運營。
[城市大腦:賦能社會治理的合肥實踐]
「城市大腦」建設不僅僅是技術創新,更要考慮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合肥市數據資源局副局長王偉介紹,「城市大腦」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公眾提供更好的服務,要從惠民利民的一些小事切入,打造更多豐富多彩的應用場景,同時要考慮不同用戶群體,兼顧個性化需求;「城市大腦」今後更為重要的功能是預判,幫助決策者提前作出相應預案。根據各種需求對數據進行分析,提煉所需內容,自主進行判斷和預測,從而實現智能決策。
經過多年發展,合肥市數位化建設在部分領域已經達到國內一流水平。目前,合肥市數字政府總共匯聚共享了全市230多億條數據,同時建立了新一代的政務雲,並在新一代政務雲的基礎上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城市平臺。打破原先政務數據缺少協同互通的局面,做到統一調度城市基礎數據,加強政務部門數據協同,提高政府辦事效率,減輕公眾在政務事務辦理流程上的麻煩,充分發揮數據作用,實現了全市接近百分之百的政務服務「最多跑一次」,同時注重數據安全保障,嚴防數據洩露,讓數據切實強政、利企、惠民。
「為完善數據建設管理機制,堅持『誰經手,誰使用,誰管理,誰負責』的原則。」為完善數據資源管理工作機制,合肥著力推進頂層設計,編制印發信息化項目管理辦法、工作流程等一系列文件,按照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三級要求,謀劃資源平臺安全體系,依託政務數據資源共享開放管理暫行辦法,運行數據安全管理機制。
如今,在科大訊飛人工智慧、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助力下,合肥已形成一體化聯動、一盤棋推進的數據歸集共享應用模式,「城市大腦」應用領域從交通堵點治理延伸到社會各行各業,由「領域大腦」向「全域大腦」「專業大腦」邁進。未來已來,「城市大腦」實現數據資源賦能,讓城市更智慧,讓市民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