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在家的老人突發身體不適,按下佩戴的一鍵呼救智能手環的按紐,其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徵數據就傳輸到平臺,醫務人員和取得資質的現場急救第一目擊者立即攜帶AED等搶救設備趕到呼救者身邊,對其展開搶救。隨著全社會對急救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民眾急救意識日益增強,平時我們在影視劇中才能看到的救人場景將在現實生活中成為可能。
2020年1月11日,由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第一目擊者現場救護專業委員、湖南省人民醫院聯合舉辦的「第五屆現場救護第一目擊者行動高峰論壇」在長沙召開。
會上,這個被稱為「手上120」,連接了120急救站、志願者、AED,通過精確定位、智能導航、監測預警等智能系統,一鍵呼救後第一時間通知120救護站與醫務人員,第一時間通知最近的志願者獲取AED趕往事發現場進行搶救的一鍵呼救智能手環智慧院前急救平臺正式啟動。該平臺不僅構建了安全快捷的10分鐘生命急救圈,也完美詮釋了現場救護「三個一」(第一現場、第一目擊者、第一時間)的理念。
據「一鍵呼救」平臺負責人、湖南省人民醫院馬王堆院區綜合辦主任石澤亞介紹,醫院和研發該手環的醫雲急救公司將在長沙市芙蓉區下轄的馬坡嶺、馬王堆、火星、文藝路社區進行試點,免費為患慢性病的老年居民發放部分救命手環。
據悉,「手上120」一鍵呼救智能手環智慧院前急救平臺是基於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峻,各種急慢性疾病、公共衛生事件增加,疾病譜發生深刻變化等背景建立的智能化院前急救平臺。
當今,心腦血管疾病和意外傷害已經成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最緊急、最嚴重的心臟驟停、心源性猝死80%發生在醫院外,黃金急救時間僅有4~6分鐘,應立即進行心肺復甦和緊急救助,心臟驟停超過10分鐘以上,搶救成功率幾乎為零。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每十秒就有一人因心腦血管疾病而死亡,而即便身處急救網絡健全的社區,專業急救人員也很難確保4~6分鐘內抵達現場施救。因此,意外發生的時候,如何更快的尋求周邊人的幫助?醫療系統如何及時響應呼救及了解患者病情?患者和家屬的希望何在?
由湖南省人民醫院與醫雲急救公司聯合打造的「一鍵呼救」智能手環給出了答案。該手環與智能數位化信息平臺相連相通,緊急情況下,佩戴者可以長按SOS鍵3秒,手環將撥打急救站急救電話進行呼救。報警地點會自動上報到應急救援系統,獲取報警信息後,通過APP上顯示的定位,最近的急救志願者、最近的社區中心工作人員攜帶著AED,120調度中心調度的急救車均第一時間響應呼救,前往現場進行救援。同時,醫院急救中心通過平臺上傳的患者信息預先了解患者病情,準備迎接和搶救患者,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
此外,手環可通過監測患者的心率與血壓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若患者意識不清不能按下按鈕,其監測指標低於預設值時系統將自動報警,將信息傳送急救網絡系統。手環默認15分鐘自動測量一次血壓和心率,通過連續短按SOS按鍵3下或者應急救援平臺發出指令,也可立即測量血壓和心率,並將數值上傳到應急救援系統上。
為實現現場與後臺的遠程對話,手環兼具「來電接聽」功能,有來電時,短按一次接聽,再按一次掛斷。這種恰當的人機互動形式,具有增加情感慰藉和獲取現場最新信息的優勢。
據了解,為實現「手上120」智慧急救平臺的高效救援和信息互通,還需對社區居民進行急救知識普及、志願者培訓和慢病患者家庭醫生籤約建檔。
瀟湘晨報記者 張樹波 通訊員周瑾容 石澤亞 梁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