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兒童節(又稱兒童節,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定於每年的6月1日。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代表憤怒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分子和各國反動派殘殺、毒害兒童的罪行。會議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它是為了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撫養權,為了改善兒童的生活,為了反對虐殺兒童和毒害兒童而設立的節日。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將6月1日定為兒童的節日。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給所有兒童創造良好的家庭、社會和學習環境,讓他們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一直是世界各國努力的目標,一年一度的「六一國際兒童節」就是專門為兒童們設立的節日。
舊中國的兒童節
硝煙中的童年難免痛苦和憤怒,但苦難的童年也有明快和熱情。中國抗日兒童團的建立,讓那時山裡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節日——兒童節,不過,那時的兒童節是4月4日。
抗日戰爭中,中國的晉察冀邊區有數以十萬計的抗日兒童團員,其中包括著名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後來解放戰爭中的先烈董存瑞,還有更多的兒童團成員經歷了波瀾壯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之後,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的骨幹。
老兒童團員回憶說,到兒童節這天,只要日本人不來「掃蕩」,縣裡、區裡都要組織活動,開大會。有時舉行唱歌比賽,有時組織操練,幾個村的兒童團還較著勁,看誰歌唱得好,操練得整齊,得了優勝還有獎品,獎品一般是鉛筆等。
為提高對付敵人的本領,軍事訓練也是兒童團的一個重要內容。邊區組織夏令營,把兒童團的骨幹集中起來到深山進行訓練,他們學打槍、學刺殺、學埋地雷,還進行拉練,搞防空演習,防火演習。
為提高反「掃蕩」能力,兒童團還組織過「衝鋒月」活動,將孩子們每天晚上都集中起來,住在一起,半夜進行緊急集合,打背包、越林跑。
新中國成立後兒童節
從1949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定每年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學校一般會為此組織相關的集體活動,並要求學生正式著裝(普及校服前為白襯衣藍線褲)香港雖屬共和國一部份,但民間在約定俗成下,香港兒童節的日期與中國臺灣的兒童節日期一樣,即4月4日。民間慶祝的方式多以送玩具禮物給小朋友,或陪小孩出外吃大餐或遊玩。
新中國第一個國際兒童節
1950年6月1日,新中國的小主人們迎來了第一個國際兒童節。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但是,解放前,廣大勞動人民的子女卻被剝奪了接受教育的權利,也被剝奪了歡樂的童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兒童的健康成長。儘管解放初期物質條件不足,困難重重,黨中央還是重視兒童的全面發展。
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聯理事會決定,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剛成立不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這一天定為中國兒童的節日。黨中央對新中國的第一個兒童節非常重視。為了籌備慶祝六一兒童節,響應民主婦聯等團體發出的「保衛兒童權利、爭取和平」呼籲書,我國11個人民團體和中央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專門組成了籌備委員會。
毛澤東揮筆題詞:「慶祝兒童節」。
朱總司令殷切地希望:「新中國的兒童,要愛祖國、愛科學、愛勞動,準備好好的建設新中國。」劉少奇、周恩來、宋慶齡、鄧穎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為孩子們題詞。這一天,5000名兒童聚集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慶祝自己的節日,蘇聯、朝鮮等國家的小朋友和母親們,也應邀出席了聯歡會。朱總司令非常關心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他說:「你們的年齡,現在雖然還小,但要努力學習,學會各種科學知識,並把自己的身體鍛鍊得強壯,準備參加建設新中國的工作,把貧窮的落後的中國變成有高度文化的強大工業基礎的中國。」
這一天,全國各地的小朋友,也都舉行了聯歡活動。從這以後,每到「六一」,全國各地都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慶祝少年兒童的節日,黨和政府都非常關心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為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新中國的孩子們在黨的陽光下茁壯成長。
兒童遊戲
摔方寶
摔方寶,河北方言叫「來啪兒」,兒童遊戲。用書皮或比較硬的紙穿來穿去疊成得方方正正的叫方寶,也叫啪兒,玩法是一個人把拿出自己的一個方寶扔在地上,另一個人也拿出自己的一個用力摔在地上或者對方的方寶上,靠產生的風或適當的角度把地上的方寶翻個面,對方的這張就歸你了,否則你的就歸對方了。
跳山羊
跳山羊,是民間一種模擬山羊跳躍的兒童遊戲,簡單易行,既能鍛鍊身體,又能培養果斷決事的能力,很受孩子們的歡迎,在奧運會體操項目裡叫「跳馬」。
兔兒爺
兔兒爺是北京市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屬於中秋應節應令的兒童玩具。
人們按照月宮裡有嫦娥玉兔的說法,把玉兔進一步藝術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後,用泥巴塑造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兔兒爺。
跳房子
跳房子,也叫跳飛機,是一種世界性的兒童遊戲,也是中國民間傳統的體育遊戲之一,趣味性、娛樂性極強,曾深受廣大兒童的喜愛。有時就算在一塊空地上,只要有一根粉筆或樹枝,小朋友亦會在地上畫起「跳房子」的九個格,然後一起玩。
滾鐵環
滾鐵環,舊時漢族兒童遊戲,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盛行於全中國,直到九十年代末逐漸消失。
玩家手捏頂頭是"U"字形的鐵棍或鐵絲,推一個直徑66釐米左右的黑鐵環向前跑。有的還在鐵環上套兩三個小環,滾動時更響亮。用鐵絲做一個圈,然後再做一個長柄的鐵鉤子,推著這個鐵絲圈滾著走。
翻花繩
翻花繩,漢族民間流傳的兒童遊戲。在中國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稱法,如線翻花、翻花鼓、挑繃繃、解股等等。這是一種利用繩子玩的玩意,只需靈巧的手指,就可翻轉出許多的花樣。在馬來西亞,翻繩用的繩子一般是橡膠圈(橡皮筋,河南東南部就把該遊戲稱為」開膠「),國外的材料則有毛線、麻線、呢絨繩或棉紗繩等。
拍洋畫
拍洋畫,是一種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流行很廣的兒童遊戲,在北方部分地區叫「扇洋片」。孩子們拿出一些多餘的洋畫,把洋畫合在一起,擺在地上,輪流用巴掌去拍,或者用洋畫去拍洋畫,能拍翻即可拿走。
彈彈珠
打彈珠,又稱「打玻璃珠、彈玻璃球、彈球兒、打彈子、彈溜溜」,應該是一項世界性兒童遊戲,各國兒童都會玩兒。玩的人各出數枚,輸者將喪失對玻璃珠的所有權。
摸瞎子
摸瞎子,又叫「瞎子摸」,是由一個人蒙上雙眼扮演「瞎子」的角色,然後去摸他人。當眼睛被蒙上時,周圍一片漆黑,要用觸覺代替視覺是要有點勇氣的。
鬥雞
鬥雞遊戲是小孩子們在冬天的一種遊戲,這種遊戲能在冬天裡暖和身子。
在很多地方,這種遊戲也叫「撞拐子」。遊戲規則是一腳獨立,另一腳用手扳成三角狀,膝蓋朝外,用膝蓋去攻擊對方,若對方雙腳落地,則贏得戰鬥。在童年遊戲中,這是最激烈最有男子漢氣概的遊戲,不過有少身材魁梧的女生也喜歡這種遊戲,而且殺傷力驚人。
老鷹捉小雞
老鷹捉小雞,俗稱「黃鷂吃雞」,又叫「黃鼠狼吃雞」,是一種多人參加的益智娛樂遊戲,在戶外或有一定空間的室內進行。這種遊戲,對發展學生靈敏性和協調能力,培養學生合作練習,合作意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跳橡皮筋
跳橡皮筋(港澳地區常稱跳橡筋繩)是經典的兒童遊戲之一。1960年代至1990年代間極為流行,尤其深得女孩子喜愛,但進入20世紀後,隨著經濟發展和娛樂方式的增多,跳橡皮筋這種遊戲逐漸淡出了孩子們的視線。
各國趣聞韓國的兒童節開始於1923年,是從「男孩節」演變過來的。這也是韓國的公眾假日,定在每年的5月5日。家長們通常會在這一天帶孩子去公園、動物園或者其他遊樂設施,讓孩子開心地度過假日。
印度將獨立後的第一任政府總理莊亞魯的誕辰紀念日11月14日作為兒童節,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印度的兒童會有各種民族氣息濃鬱的舞蹈、音樂表演,政府也會出面組織一些慶祝活動。
大多數伊斯蘭國家都將齋月後第14天定為「糖果節」,對孩子們來說,這也是最快樂的兒童節。「糖果節」一般為期三天,小朋友們三五成群,到附近的各家各戶索要糖果。按照當地民俗,大人們不能拒絕兒童的要求,所以孩子們這一天總是能滿載而歸,歡天喜地。
非洲西部的兒童節是瘋狂的,他們的國家大都有專門的「兒童狂歡節」,而且往往持續一個月。非洲人歷來能歌善舞,在「兒童狂歡節」裡,儘管人們的生活條件各不相同,但所有孩子都會盡情歡樂,熱鬧非凡。
不過,比起上述國家的兒童,伊拉克的孩子們就可憐多了,當許多國家的小朋友在歡慶兒童節的時候,伊拉克兒童大多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節日。他們仍一如既往,或在學校上課,或在作坊打工,或沿街乞討。
一些伊拉克人透露,在薩達姆執政的20多年裡,6月1日被定為伊拉克的石油國有化日。每到這一天,伊拉克全國要舉辦各種慶祝活動,但與兒童無關,所以孩子們就沒有過過兒童節。
在被忽略的兒童節裡,伊拉克幼兒園、小學裡沒有任何節日氣氛,自然也不會有慶祝活動。
日本的兒童節,叫做「兒童日」(日語:こどもの日),是一個傳統節日。在每年的5月5日,日本的家庭都會慶祝孩子的長大。二戰前,這個節日被稱為「端午節」(日語:端午の節句),並且只是男孩的節日。1948年,當這個節日成為公眾假日的時候,便成了慶祝所有兒童幸福和福利的節日。在節日當天,日本的家庭都會在屋頂上懸掛魚狀的標誌,用來象徵兒童消除厄運,克服困難,順利成長。
不過日本在3月3日還有單獨的女孩節,從上巳節發展過來,女兒節以擺放各種玩偶來慶祝。男兒節懸掛鯉魚旗是源自中國的「望子成龍」和「鯉魚跳龍門」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