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瓷器文化,北方白瓷

2021-01-16 香薷手工坊

本文乃作者小衫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考古發現的北方地區隋唐墓中出土了一些白瓷器,出土白瓷的墓葬分布較廣且種類齊全。在今天的陝西、河南、河北、遼寧、山西、山東、湖北、安徽、內蒙古等省區的十多個地方的隋唐墓中,都或多或少有所發現。如果從河南安陽範粹墓算起,到河北曲陽的晚唐五代墓止,在共三百五十餘年的時間裡,北方地區共有五十餘座墓出土了白瓷。這些墓既有規模較大,等級較高,長斜坡墓道、甬道、磚室齊備的大中型皇室貴族墓,如陝西富平縣李風墓和陝西禮泉張士貴墓,還有不少僅有短墓道的小型土洞平民墓,如遼寧朝陽紡4號墓及山東嘉祥唐墓,出有墓誌的約佔二分之一弱。

隋唐墓中瓷器

總的看來,中小型墓中隨葬白瓷的情況較多。白瓷常常與其他釉色瓷器共出,如青瓷、黃瓷、褐瓷、醬瓷等,只出白瓷的墓葬,在河北臨城發現較多。出土的白瓷以各種日常生活用具為主,如各類罐、瓶、壺、碗、注壺、唾盂、水盂、盤、三足盤、碟、碗託(盞託、茶託)、器蓋、三足爐、瓷枕、盒、奩、杯、洗等。此外,還有部分白瓷俑、動物塑像及明器。常見的是各種類型的罐以及瓶、壺、碗等器類。

隨葬白瓷的器類組合,從隋至晚唐五代有明顯的變化。隋至初唐,大型的貯存器和水(酒)具較多,如罐、瓶、壺等,盛唐以後,尤其是在晚唐,則是以碗為代表的飲食器、茶具居多,包括盞託、盤等,而且日用小件用品如枕、盒等增多了。各類器物流行時間也不同,注壺出現得較晚,中晚唐才開始有。罐類、瓶類主要流行於隋至盛唐,盛唐以後就少見了。

三足爐

小編認為壺在隋代較多,盛唐、中唐都有,晚唐時在合肥、西安又有發現,但造型已有變化。碗從中唐開始多見,晚唐則更多。碗託和盞都只出現在晚唐墓中。如果單從數量上分析。在北方地區的隋唐墓中,白瓷在隋至初唐出現較多,盛唐少見,中唐以後漸多,晚唐則更為豐富。瓷器器物組合的變化,和當時人們的習俗密切相連。瓷器數量的多少,則與社會崇尚的變化、窯爐技術以及窯業的興衰有關。如碗託和盞在晚唐多見就與飲茶風習的流行相關。隋唐墓葬出土的白瓷,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這一時期出土的白瓷分布範圍雖廣,但出土地點卻相對集中,其中以陝西、河南、河北三省為主。品種最齊全的當首推西安、臨城,其次是安陽和曲陽。西安是隋唐的都城,在它附近不僅有能燒白瓷的黃堡窯,而且據文獻記載,當時著名白瓷產地邢窯和鞏縣窯,都貢過白瓷。

隋唐墓葬出土的白瓷

臨城是邢窯所在地,曲陽是曲陽窯(入宋以後稱定窯)的所在地。它們都有極佳的白瓷來源。安陽是北齊及隋的重鎮,那裡出土的白瓷僅見於隋唐前後。自隋至晚唐出土白瓷,沒有間斷的僅有西安一地。在西安附近的禮泉、富平都只在隋、初唐墓中隨葬了白瓷。在河南出土白瓷的時間,則可以晚到盛唐初。河北的曲陽、臨城、易縣,以晚唐時的為主(曲陽、臨城在隋至初唐僅只有零星出土)。其他諸省,除遼寧外,多是在中晚唐才開始有白瓷出土。綜上所述,北方地區在隋至盛唐,白瓷集中出現於陝西、河南兩省而以西安為中心。中唐以後,隨葬白瓷的地域擴大,形成了西安、河北(臨城、曲陽)兩個中心地帶。

曲陽窯

美國芝加哥美術館收藏一件唐代白瓷胡瓶,高33釐米。帶流的花形口,束頸,扁腹,喇叭形圈足,弓形曲柄。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黃,釉層較薄,木光。在腹身前側劃刻出模仿縫線的花紋,最下部是一朵纓絡花,柄端部貼塑一朵模印的寶相花。這種壺是仿波斯銀壺的器型製作的,因此被稱為胡瓶。此壺的時代約為公元8世紀,是中唐時期的白瓷精品。

1955年陝西西安出土一件白瓷唾盂,高15.5釐米。口部似碗形,敞口,斜直壁,頸又細又短,扁圓形腹,玉璧形圈足。胎質緻密潔白,通體施純白色釉,釉色瑩潤純淨,是晚唐邢窯白瓷的傑出作品。唐代北方地區在生產白瓷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但並不意味著只生產這一類器物。除生產白瓷以外,還廣泛燒造青瓷、黑瓷等,並取得了相當顯著的進步和發展。另外,諸如花釉瓷器、絞胎瓷器和青花瓷器,儘管生產的數量十分有限,但卻具有開創性,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白瓷胡瓶

青瓷也是北方隋唐五代時期的大宗產品,產量僅次於白瓷。尤其是隋代,基本。上是以燒制青瓷為主。人唐後,有的青瓷窯停燒,如安陽窯、賈壁窯;有的則改燒白瓷,如鞏縣窯;有的則大量生產白瓷,如邢窯。這樣白瓷才佔據了優勢,青瓷退居第二。北方燒制青瓷和兼燒青瓷的窯場有:邢窯、磁縣賈壁窯、安陽窯、鞏縣窯、密縣窯、棗莊中陳郝窯、淄博窯和銅川黃堡窯等。隋代以邢窯、安陽窯等窯燒制的質量好。唐五代時期以黃堡窯的產品為佳。青瓷器的器形很多,主要有罐、盤口壺、注壺、瓶、碗、缽、高足盤、盤、杯、盞託、水盂、唾盂、燈、盒、枕、硯等,造型趨於輕巧、美觀、大方。同時有的窯還燒制獅、虎、駱駝、馬、狗、雞、鴨等玩具,造型簡練而生動。

邢窯

然而制瓷原料一般都經過認真淘洗,質地細密、堅硬。胎色多呈灰白和灰色,少數較深,呈深灰色。釉層較薄而均勻,釉色有青、青泛黃、青灰、青褐和茶葉末色等多種,釉面一般光潔,色澤滋潤,有較強的玻璃質感。裝飾花紋較白瓷豐富得多,技法有刻、劃、貼、印等多種。花紋內容以花卉為常見。此外,黃堡窯還發明了在青釉下用白化妝土或高鐵彩料繪畫花紋,創製了青釉釉下白彩和青釉褐彩瓷。紋樣有圓點、花瓣、朵花、卷草等,增強了器物的美感。

參考資料《石與火的藝術,中國古代瓷器》

相關焦點

  • 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瓷器,北方青瓷
    本文乃作者小衫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隋代北方青瓷在北齊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快速發展。生產瓷器的窯場增多,從考古材料可以確知,河南安陽相州窯,河北磁縣賈壁窯在隋代已生產青瓷;河南鞏縣窯,河北曲陽窯都在隋代開始創燒,河北內丘窯是現知的唯一青瓷、白瓷兼燒的窯址。這些窯場構成了隋代北方地區的中心區域,產品的質量也最高。山東地區的淄博寨裡窯,棗莊中陳郝窯也繼續燒造並達到了燒制的盛期,構成了北方隋代燒瓷的又一個區域。
  • 中國傳統文化,北方瓷器,青瓷的發展
    本文乃作者小衫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北方瓷器燒造業興起之後發展很快,到6世紀中期及其以後的東魏、北齊時期,北方燒制的瓷器已在墓葬中相當普遍地發現,在東魏、北齊勢力範圍內發掘的一些大墓幾乎都有瓷器出土,數量也急劇增加。
  • 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化,明清陶瓷,原始青瓷到成熟瓷器的發展
    另一方面,隨著產品的大範圍流通和燒制技術的長距離傳播,瓷器也成為聯繫世界不同文明的紐帶,對域外諸多國家、地區的文化、生活與信仰造成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溯始循跡:從原始青瓷到成熟瓷器中國瓷器最早出現於何時?這一創燒年代的溯源問題一直為學術界所關注,經過長時間的探索與研究,現已獲得了基本一致的觀點。
  • 中國古代瓷器文化,原始陶瓷,生活文化
    本文乃作者小衫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 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從戰國到秦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初期階段,舊有的奴隸制經濟被封建莊園制經濟所取代,鐵器開始廣泛使用,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
  • 德化「中國白」——白瓷的起源
    流傳到歐洲後,法國人將其稱為「中國白」、「鵝絨白」。中國勞動人民瓷器製作的歷史悠久,品種繁多。除了高貴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豔麗的彩瓷外。       從釉面上看,德化白釉為純白釉,而北方唐宋時代的白瓷釉則泛淡黃色。元、明時代景德鎮生產的白瓷卻白裡微微泛青,與德化白瓷有明顯的區別。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絲綢之路的作用
    本文乃作者翟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進入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唐代,絲綢成了對外貿易的主要標誌。此時,絲織業在江南得到很大發展,改變了絲織重心處於北方的格局,絲綢成了遍布全國的最為發達的手工業。相比之下,漆器由於陶器的發展而日趨減少;瓷器在處於嬰幼時期;陶器雖然已發展到三彩釉,但畢竟還不能成為出口的大宗。因此絲綢成了唐代對外貿易的龍頭產品,在唐朝的對外開放和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中國文學藝術,瓷器的發展,南方瓷器的材料
    南宋「官窯」瓷器雖在南方燒造,但其作風屬於「北方青瓷」的系統。(以上論宋代「官窯」瓷器)(以上論「鈞窯」瓷器)受了「南方青瓷」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新的「北方青瓷」,也有其特,點,它是從青黃色向天青色和「窯變'顏色發展得,其頂峰就是「鈞窯」瓷器。但「鈞窯」已不是純粹的「青瓷」了。
  • 尋找「中國白」,德化白瓷
    如脂似玉,白雪莫競 尋找「中國白」 據資料顯示,德化制瓷業唐代便有記載,宋、元時燒制青、白瓷,明代後得到巨大發展,以燒白瓷著稱。
  • 瓷器=China?史上最全的中國瓷器知識
    一、中國瓷器的產生和發展中國首先發明和使用的用高嶺土等燒制而成的傳統工藝、日用品。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已經製造和使用陶器。在制陶工藝發展的基礎上,於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創造出了原始瓷器。經過長期的改進,在公元2世紀的漢代末期,燒制出成熟的青瓷。
  • 「中國碗筷文化」發展史:不僅是食具,更是中國文化的傳承
    可以看出這種演變方式可謂是一波三折,而筷子文化作為源遠流長至今的其中一種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來之不易。筷子在國外的流傳一般來說,歐美國家進餐用刀,叉,匙。非洲和印度,東南亞一般用手。而以中國進餐用筷子為核心的亞洲地區,日本,朝鮮,韓國也紛紛使用了筷子。那麼,筷子是什麼時候流傳到這些亞洲國家的呢?
  • 定窯白瓷的中國氣質
    我們一般理解為是相對於元代之前那個歷史時期對定窯白瓷的定位。瓷自青瓷始,白瓷青瓷之異同源自其胎釉裡氧化鐵含量的多寡。定窯白瓷的出現及其「天下白」之譽是定窯制瓷工藝科技進步的體現,原料精純,揀選嚴格,製備考究。
  • 東瓷西漸:十八世紀英國工業之火,會燒制出怎樣的本土瓷器文化?
    引言瓷器是中國傳統物質文化,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發明之一,它可以是供人觀賞的裝飾品,也可以是裝盛插花的日用品,具有極大的藝術欣賞和日常實用價值。在了解本國瓷器文化淵源的同時,我們也需研究國外的文化,特別是國外在借鑑中國文化之後,如何將其吸收轉化,並創新出屬於他們的新型文化。
  • 皮影戲、瓷器和中國建築,李寧真的是把傳統文化玩出了「花」!
    90後、00後的新生代群體,崇尚個性,有自己的態度,他們只是將目光停留在那些外來的打著「個性」標籤的太久,不能說他們沒有文化自信。當傳統文化嘗試以年輕人的語境介紹自己的時候,總是能迅速收割年輕人的文化認同感。文化故事、傳承國寶、江山如畫、建築古蹟,五千年歷史沉澱下來的文化,有太多值得驕傲和發揚的東西。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總結
    保持紡織面料的原生態,是中國古人對物的愛護,對自然之物崇敬之情的流露。中國的服裝文化建立在絲綢面料的基礎之上,絲綢是中國傳統服裝的主流面料。因此,形成了完全不同於歐洲「羊毛文明」的「絲綢文明」文化特質。絲綢面料多爽滑、輕薄、柔軟,對它的最好利用就是發揮它柔軟、順滑、並不利於服裝「解構」的自然特性,依附人體而現成衣的文化狀態。
  • 中國傳統文化知多少?十大代表性事物讓你深入了解
    中華傳統文化的範圍廣泛,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都屬於傳統文化的範疇。傳統文化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並且不知不覺中融入我們的生活,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以節日、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等為載體。今天小編選了十個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向大家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十二生肖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中國傳統文化,景德鎮陶瓷研究,製作流程與方法
    海外市場貿易的影響中國對外的貿易歷史悠久,早在漢武帝時期就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了與西亞、中亞的經濟往來,並間接地與歐洲建立了商貿關係。中國精美的手工藝品,特別是絲綢、銅器等傳到西方,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組成元素,你知道多少
    傳統文化是歷史文明發展演化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傳統文化, 其內容為歷史存在過、流傳著的種種物質、制度、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且組成元素眾多,涉及政治、律法、軍事、思想、宗教、禮儀、習俗、書畫等。
  • 古玩收藏者不可不知的瓷器文化!
    那麼,什麼叫瓷器文化?由於英語詞彙中,「中國」一詞的本意就是「瓷器」之意。何況,「中國」和「瓷器」在英文裡同為「china」一詞。自然,與中國文化較為貼切、並能代表中國文化的,理所當然應該是「瓷器文化」。 瓷器燒造是一門「泥與火」的藝術,這門藝術又跟國家當時的經濟實力、社會思潮、文化心態等有關。國力強盛,瓷器燒造的質量就高: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瓷器燒造就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