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大秦賦》的劇情迎來了一波高潮,五國合縱伐秦,險些攻至鹹陽。站在秦國的角度,好在有驚無險,五國聯軍大敗而歸,之後數年再也沒有能力組織大規模攻秦。而這一段時間,秦王嬴政親政,誅嫪毐,驅逐呂不韋,掌握王權,完成了內部的整合,為之後東出滅六國做了最後的準備。
劇中,五國伐秦,其實秦國的主力是呂不韋和蒙驁率領的在函谷關的秦軍。但是,此次的劇情中,呂不韋和蒙驁的劇情很少,重點的戲份全在秦王和王翦的身上。此時的秦王已經弱冠之年,年滿二十,劇情的推進圍繞著秦王親政已經推進了好幾集。這一次的五國伐秦的劇情似乎就是為以後做了各種鋪墊,秦王表現出的剛毅果敢的望著氣度,以及在關鍵時刻果斷聽取王翦的建議,派出大軍支援陰晉的秦軍,成為扭轉戰局的關鍵。但其實,沒有王翦的奇兵,秦軍主力也已經回援,五國敗局已定。
劇情中為了襯託秦王嬴政,還有一幕城牆講話的劇情,也是為了表示這是一位成熟的優秀君王了。其中,大批的秦人主動進入鹹陽,自己帶著種地的傢伙,要來保衛鹹陽,保衛秦王,這戲演的五國妥妥的大反派啊。
經歷的五國伐秦的劇情,秦王嬴政無論在百姓還是百官心中,都已經是人心所向了。那麼劇情自然又回到了權力的爭奪上,也就是嬴政和呂不韋的權力爭奪上。在秦王親政這件事情上,李斯絕對是個拱火的傢伙。一直在給嬴政灌輸要親政,要東出滅國,要一統天下。
李斯給秦王的建議,設家宴,由宗室提出秦王親政,爭取太后和宗室的支持。而呂不韋方面,先有上卿姚賈提出希望呂不韋答應,後有太后向呂不韋提出。這兩個人對呂不韋那可是至關重要,太后趙姬這個不用多言,姚賈那也是呂不韋為相一直在其身邊的大臣,戲份也是最多的,比王綰還多。
對於還政於嬴政,呂不韋表面答應,但是內心是極其不願意的。此時,門客開始逐漸舍呂不韋而出,之後的野外賽馬,大臣們全都圍著秦王,呂不韋獨自一人坐在席位,只有站起時有個侍女來扶了一把。
終於,呂不韋要開始打歪主意了,他和鄭義的一番對話,藉由鄭義的口其實說出了呂不韋的想法。
呂不韋為相十年,可以說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為秦國的強大那是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十年時間,對兩代君王有擁立之功,而且遠交近攻,取得了不少城池土地,對三晉不斷蠶食。內政興農業,修水利,使秦國糧草充足,國力穩步提升。期間還組織天下學子於鹹陽,修了著作《呂氏春秋》以傳後世。
可惜,權利這個東西一旦擁有了,想要放下,比拿起來還難。呂不韋雖然貪戀權力,但是對王權是沒有想法的,他希望自己和嬴政的關係是管仲和齊桓公的關係。他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為了秦國,包括把李斯送到嬴政身邊。擊敗五國軍隊,此時是最好的時機,是最好的還政時機。
既然已經答應了還政於嬴政,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提前還政,自己來個半隱退,來年舉行正式的典禮。之後,自己頤養天年,若大秦再遇危機,自己也可以再出山力挽狂瀾,否則,遊山玩水豈不美哉。
可惜啊,呂不韋還是向著萬丈深淵邁了一步,於他是萬劫不復,於世徒留一個故事,一個沒有人記住的教訓。幾十年後,那個勸過呂不韋的李斯,還會重新走上呂不韋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