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民族優勢」在南極種菜
因為網絡速度快
引得俄羅斯站常來「蹭網」
再到禮尚往來
被請去俄羅斯站洗桑拿……
雖在冰天雪地裡
中國科考隊員們苦中作樂
和他國隊員相處愉快
這是崑崙站副站長王燾
眼中的「南極日常」
人稱「南極男管家」
這是他的極地生活
卸個幾千噸貨,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氣裡蓋房子,躺在雪地上幾個小時維修車輛,兩個多月洗不了澡,五百多天回不了家,還不能離企鵝五米之內……
這是王燾對自己在中國南極科考隊8年工作的總結。他是一名後勤保障機械師,也是中國南極科考站崑崙站的副站長,專門負責科考隊的工作生活後勤保障。由於「持家」有術,人送美名「南極男管家」。
經歷過掉進冰裂隙,也感受過被狂風轟到半邊臉失去知覺,王燾對於讓隊員注意保暖這事特有執念。這也讓隊內傳頌著一句名言「有一種冷,不是我媽覺得我冷,是王燾覺得我冷。」
不過,正是由於後勤保障工作的細緻和周到,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是目前唯一一個沒有人員犧牲的南極考察大國。
在許多人的想像中,南極科考隊員「人手一隻企鵝」。但王燾「在線闢謠」,說自己最怕的一句話就是「企鵝來了」。由於《南極條約》規定不允許人類主動接觸包括企鵝在內的所有野生動物,因此就算是企鵝成群結隊拜訪科考站甚至賴著不走,隊員們也只能「遠觀不可褻玩」,等著這群「小祖宗」自行離開。所謂「強龍」壓不過「地頭鵝」大概就是如此吧。
中國科考隊實現「蔬菜自由」
俄羅斯站禮尚往來
隨著來到南極的日子越久,為了改善生活,王燾和隊員們逐漸打開了新技能,甚至還和他國科考站發展出了一系列「萬萬沒想到」的友情。
王燾最早來到南極的時候很痛苦,因為頓頓只能吃肉,沒有蔬菜水果。
為了解決這個困難,科考隊員們發揮出中華民族「走到哪兒菜種到哪兒」的「祖傳技能」,在南極建立了自己的「蔬菜溫室」。為了讓蔬菜「快樂成長」,隊員們24小時給蔬菜們放著輕音樂,餓了給加營養液,幹了給開加溼器。
經過大家的精心培育,黃瓜、生菜、香菜等長得最好,基本實現了「蔬菜自由」,中國科考站成為了全南極夥食最好的地方。
在南極,大部分人都會患上「越冬綜合症」,容易情緒低落。2017年,經過建設,中國科考站中山站的兩公裡範圍之內,實現了隨時可以打電話並且24小時通網。這極大地豐富了隊員們的業餘生活,緩解了思鄉之情。
「極速衝浪」還把隔壁俄羅斯站的隊員吸引來了,他們時不時就開著個雪地車跑來和中國隊員打打籃球,順便蹭個網。
禮尚往來,俄羅斯站也會邀請中國隊員去他們那兒洗個桑拿。中國站成了「中山站網絡會所」,俄羅斯站則是「進步站桑拿中心」,都是一派「生意興隆」,兩國科考員就這麼互相「扶持」著度過了漫長冬季。
最寒冷的地方
有最火熱的心
王燾說,各國考察站之間的相互拜訪、溝通與幫助其實本身就是非常頻繁的。在地球上最寒冷的這個地方,各國科考員們的心卻是火熱的。中國科考隊也多次無條件救助他國科考隊。
南極洲最重大的節日「仲冬節」,各國科考隊參加中國「長城站」聚會
2013年12月25日,中國「雪龍號」執行考察任務時,接到了澳大利亞最高等級的海上求救電話,稱俄羅斯船隻「紹卡利斯基院士號」被困,52名船員急需救援。
當時情況複雜,「雪龍號」試圖營救但無法靠近,最終「雪龍號」決定派出直升機來回六次將隊員轉移到澳大利亞科考船上。船長發來感謝信息說:「你們的這次救援不光體現了人類航海中的互助精神,更體現了南極精神。」
王燾說:「不僅如此,我們還幫助過澳大利亞轉移遇難隊員的遺體,在火災後為俄羅斯隊員提供避難所,在生死時刻挽救過印度傷員的生命。在南極這個大家庭裡,工作沒有分內分外,救助不分國籍人種,這35年來,我們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中國是這個南極大家庭裡面最值得信賴的夥伴。」
在艱苦的環境
苦中作樂
在最寒冷的地方
心熱如火
為南極科考隊員們點讚
本期編輯:李娜、蔣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