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學開展了孤兒等特殊群體學生過冬情況調研,根據調研情況,多方籌集資金,為有需求的194名孤兒、家庭貧困留守兒童購買了羽絨服、運動鞋,讓學生溫暖過冬。近年來,市教育局堅持育人為本,促進教育公平,先後建立起系列制度,不斷加強對孤兒、留守兒童、貧困家庭等學生的教育關愛工作,為特殊群體學生健康成長營造了良好的教育環境。
一是建立學生資助救助制度。全面開展學生資助工作,利用「萬名教師訪萬家」等方式全面核實在校生家庭經濟狀況,隨時完善特困學生信息數據。構建起了從學前到高校多層次、全覆蓋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將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範圍由在校生的15%擴大到30%,非寄宿生生活費補助範圍擴大到8%。留守兒童優先安排住宿,確保不讓每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2019年發放各學段各類獎助學金3.722億元,受助學生30.63萬人次,其中3118.5647萬元用於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在校學生22664人次,發放社會愛心人士結對資助金共82.542萬元,300餘名學生受到資助,實現了應助盡助。
二是建立特殊群體學生關愛制度。每年秋季新學年開始,各中小學通過調查問卷、家訪等多種渠道摸清孤兒、留守兒童、殘疾兒童、貧困家庭等特殊群體學生情況,完善市、縣、校三級特殊群體學生信息庫。建立「1+1」關愛制度,學校針對每一名特殊群體學生的不同情況,安排責任心強、學生信任的教師做成長導師。重點為孤兒、農村留守兒童每人配備一名「教師媽媽」(或「教師爸爸」),「教師媽媽」兼任學生的成長導師,給予學生親情關懷、學習指導、生活照顧、家庭教育和安全防護指導。
三是建立留守兒童「五個一」等關愛制度。在留守兒童集中的學校每學期開展「五個一」活動:致留守兒童父母一封信、組織一次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培訓、對留守兒童進行一次家訪、開展一次班級親子活動、開展「一對一」幫扶活動等;在中小學設置留守兒童關愛室400餘個,配備圖書、活動器材、電腦、親情電話等。各中小學都成立了心理諮詢室,配備了專兼職心理老師,對留守兒童定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為留守兒童在校生活提供良好條件。
四是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加強與殘聯部門的數據共享,對義務教育適齡殘疾兒童逐個摸排,加強入學評估鑑定,根據學生身體情況相應安排到普通學校或特教學校就讀,對重度殘疾兒童實行送教上門服務,確保具備教育接受能力的適齡兒童百分百接受義務教育。強化資金保障,將殘疾學生生均公用經費由6000元提高到8000元。不斷提高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學生補助水平,根據學生實際安排生活費、交通費、特殊學習用品補助。
五是完善防止學生輟學失學制度。市教育局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切實加強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工作的通知》,建立適齡入學兒童基礎信息共享制度、落實適齡學生入學情況全面核查制度等10項制度;成立濰坊市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協同推進工作小組。加強特殊群體學生關愛工作,每學期逐一統計學生報到情況,對因病請假、休學等沒有按時到校的學生建立臺帳,跟蹤落實就學情況。建立健全控輟保學常態化宣傳制度,統一設計印製「控輟保學 精準扶貧 一個都不能少」的宣傳海報9536張,張貼在義務教育學校,發放至每一名建檔立卡學生家庭;將全市教育部門控輟保學工作聯繫電話、郵箱公開,方便學生及家長進行政策諮詢、困難求助。建立控輟保學工作檯帳月報制度,切實做好勸返復學和日常控輟保學工作。
六是建立課後延時服務制度。2019年列入市政府32件民生實事;建立起穩定經費保障機制,2019年全市延時服務共落實4597.47萬元,其中市級資金1587萬元,縣級配套資金3010.47萬元。每學期開學前,各學校通過召開家長會、網上問卷、發送致家長一封信等形式,做好家長和學生需求摸底統計,特別是將孤兒、殘疾兒童、農村留守兒童、隨遷子女、現役軍人子女等全部納入延時服務範圍,建立特殊群體學生信息庫,確保服務對象全覆蓋,實現學生有需求,學校就滿足。課程化實施提升延時服務質量,各縣市區全部出臺了延時服務工作方案,學校通過自主開發、購買服務等方式課程化實施,特別是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科技教育、勞動教育、特色項目等緊密結合起來,堅持「一切活動皆課程」,打造素質教育第二課堂。全市小學階段875所學校全部啟動課後延時服務工作,實行「彈性入校」與「彈性離校」相結合,參與學生34.7萬人,佔小學在校生總數的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