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八千年文明史,而歷史延綿不斷,為世界之冠。今六大古國之史,唯中國史完善而豐富,瓜瓞綿綿,豆衍繁繁使中華民族遍布於世界各地,人口達十二億七千萬,成為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正由於有史可稽,有源可溯,有根可尋,故自夏代建國以來四千餘年曆盡艱險風霜,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終歸於大統一者,蓋我華人乃同祖共宗具有強烈之向心力和凝聚力,促進民族大團結,互相友愛協助共同奮勇前進,不斷革新發明,乃使我中華長存於世,屹立於亞洲東方,賴有炎黃祖先在天之靈,子孫能繩其祖武所致。而其他五大古國或亡種或亡國終究煙消灰滅,實可悲矣。
故國有史,地方有誌,人文有傳,事物有記,氏族有譜,構成中國優秀傳統之歷史文化,真可謂汗牛充棟而琳瑯滿目,非世界各國各民族所可比擬,是亦中華民族之光輝,燦爛之文化因素所決定也。故我國族譜記有宗族血緣關係,來源遷徙、分布、人物、文化等豐富多彩可補國史與地方誌之不足,使海內外華人可以尋根問祖,萬姓一系,莫非炎黃子孫。無賴珍貴之族譜,首毀於唐宋之亂繼毀於遼、金、元之暴政,至十年,「文革」大災,而族譜遭盡摧殘 。封建糟粕毀之貽盡,使中華歷史文化受盡毀滅浩劫,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絕大多數為封建歷史,我儔先人皆封建時代人物豈可廢之貶之而消除之哉,無知之至,狂暴之甚矣,可悲可嘆也夫,而黃帝元《黃氏族譜》幸而猶存,因上天之庇護黃氏者亦黃子黃孫之念祖承宗所然也。
夫一家之史謂之譜,或曰家譜,或曰家牒,或曰家史,或曰家乘,或曰世譜,或曰世錄,或曰世典,或曰宗譜,或曰大宗譜,或曰宗系譜,或曰血脈譜,或曰房從譜,或曰諸房譜,或曰諸房譜,或曰族譜,或曰合修族譜,或曰通譜,名稱至多,種類繁富,列為世界之首,而黃姓乃中國大族列為八位人口達四千餘萬人相當烏克蘭共和國。是黃姓一姓便可專著一部通史。
考史籍所載黃姓來源《廣韻》云:黃姓出江夏陸終之後受封於黃,後為楚所滅,因以為氏。漢末有黃霸。
《通志·氏族略》云:黃氏嬴姓陸終之後,受封於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裡有黃國故城在,楚與國也。僖公十二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亦嬴姓十四氏之一也。 楚有春申君黃歇。
《古今姓氏書辯證》曰:黃氏出自嬴姓,少吳金天氏裔子曰昧,為水官,號玄冥師,生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有功,顓帝嘉之,封諸汾州,其後為沈姒蓐黃四國。以國為姓。東周時黃人出仕諸侯,衛懿公有前驅將黃夷,晉欒盈之黨有黃淵是也。齊威公覇諸侯,黃人會盟於貫於陽穀。魯僖公十二年,楚天黃其族遂仕楚,春申君歇即其後。《西京雜記》曰:古有東海黃公能制蛇御虎,立興雲霧,坐成山河。漢丞相覇,太尉瓊世居江夏後漢尚書令香,居會稽餘姚,香孫南陽太守子廉名守亮又居零陵。魏侍中權又居巴西。香嘗為巴郡太守,又家東郡唐貞觀所定郢州江夏郡三姓,泉州安南郡六姓,括州松陽郡三姓曹州東陽郡十一姓,濮州濮陽郡六姓皆有黃氏《元和姓纂》有江陵洛陽晉安三族皆唐世士人新望。
《姓觽》引《姓源》云:陸終之後封於黃為楚所滅因氏。《宋學士集》云:黃氏有謂出於高陽氏自伯翳賜姓嬴,而其後有江黃諸國,為楚所滅。有謂出於金天氏。自臺駘封於汾州而其後為沈姒蓐黃禇國為晉所滅。後皆以黃為氏。《千家姓》云:江夏族。《左傳》衛有黃夷。《史記》秦有黃公庇《漢書》有黃琬、黃憲、黃龍、黃尚、黃穆、黃綜。《三國志》有黃祖黃蓋、黃忠、黃權、黃華。《宋史》有黃裳、黃恕、黃廷堅、黃幹、黃中、黃大臨。《神仙傳》有黃初平。
《姓氏尋源》云:《姓苑》望出江夏。《姓譜》櫟陽安定房陵漢東上谷譙郡皆黃氏望。唐閬州晉安縣主簿王瓘《廣黃帝本行紀》云:黃氏黃帝之後。《史記》雲伯翳之後嬴姓。分封以國為姓有黃氏……此為高陽後嬴姓之黃。若晉滅之黃為金天氏臺駘之黃也。黃姓出於王者,柳宗元《黃溪記》云:大冥之川有土田始黃神為人時居其地。傳者黃神王姓莾後。莾既死,神更其姓為黃氏。管蠻即黃洞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溫是也。元處州路青田縣儒學教諭黃植其先本虞姓,至汝楫避難乃以黃易虞遂為黃氏,見《宋濂集》。又本朝大興黃叔琳本程姓,冒黃氏,見《知足齋集》。
此外別姓改黃姓者有王改黃《輿地紀勝》卷一二八:「閩州越地皆蛇種,有王姓,謂林黃等是其裔。」《幼學堂文稿·黃忠桓公墓碑》載明末名將黃得功本姓王,合肥人。陸改黃,富陽黃公望,本姓陸少孤依永嘉黃氏而改黃姓。巫改黃,《江西通志稿》載宋末進士巫雙瑞宋理宗駙馬,元天宋時殉國其裔改為黃氏居石城北郭。丁改黃,元黃縉父鑄本姓丁,丁應復之子,入繼義烏黃堮為後,改黃氏。吳改黃,清總理大臣吳廷芳《繼修宗譜序》載桐城縣謝河黃金三本鄱陽吳氏,元末遷桐城為避徭役投親戚鹿城黃氏而改黃姓。金改黃,明吳與繃《棠溪黃氏族譜序》載南宋初,金姓武將守臨川逃難改黃氏,其裔黃細二遷崇仁縣穎秀鄉棠溪。範改黃,《桐江集·黃堂記》載:邵武人黃洽本蘭溪範氏,入繼黃氏。而黃氏也有改王、危、遊、袁、安姓者。
黃氏既為漢族大姓而壯京族亦為大姓,瑤族十二姓有黃氏甌駱族黃同降漢封下鄜侯契丹,朝鮮蒙古滿苗土家布衣侗彝傣回哈尼藏等族皆有黃氏。
黃氏名人輩出,此外稱帝稱王者也多有其人。如唐末寃句人黃巢起義攻陷長安,稱大齊皇帝。明英宗時,廣東人黃蕭養起義據廣州稱順天王,年號東陽。清道光十二年臺灣彰化縣黃誠起義,稱漢興大元帥,年號大明。鹹豐三年,福建小刀會領袖黃威起義稱漢大明統兵大元帥,年號天德。太平天國有堵王黃文金、弼王黃得用、受王黃崇發就王黃盛爵、望王黃文安、戴王黃呈忠、助王黃期旌、趨王黃章桂、捷王黃文勝、凱王黃棟梁、湘王黃子澄、紀王黃金愛、潮王黃子隆、佐王黃和錦、曹王黃金銳、護駕列王黃金鳳、祥王黃隆芸、覲王黃為正、列王黃吉建。而廣西貴州黃氏土司有二十餘處。海外有新加坡總統黃金輝。南洋大學校長黃麗松,外交兼社會發展部長黃根盛,印尼糖王黃仲涵,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會長黃文彬,汶萊國王黃森屏,菲律賓華僑救國聯合會主席黃曉滄,泰國副總理黃聞波,擁有三十三億美元資產之大富商黃子明,玻利維亞駐廣州首任女領事黃依嬌,美國紐約大學科學院長黃詩厚,全美十超級女科學家之一黃以靜,加拿大彼德遜省龍源部長黃景培,古巴共產黨領袖黃淘白墨西哥巧克力糖果公司董事長黃祥福,厄瓜多中華商會會長黃雪鵬,巴西華人協會會長黃植文,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中華協會會長黃清林,寮國中華理事會理事長黃勵榮,紐西蘭華僑聯合會執行主席黃星光,法國潮州同鄉會會長黃明山,英國倫敦共和協會首席副會長黃送,荷蘭華人史學家黃隆泰,盧森堡著名女鋼琴家黃順金,俄國功臣黃既明等,不勝其數。
今查各地《黃氏族譜》皆以黃氏出於陸終之後,而《通志》卻不考證,將陸終列為嬴姓,蓋陸終乃顓頊之裔祝融八姓之一,而嶽陽縣黃秀鄉黃帝元《黃氏族譜》謂出於陸終長子昆吾之後,而昆吾乃己姓與嬴姓無關,亦未聞嬴姓黃氏出於陸終者。黃氏乃出於黃國之後嬴姓,而黃帝之後黃氏則少昊氏(金天氏)高陽氏(帝顓頊)皆黃帝之後,黃國出於伯翳,亦黃帝之後伯翳出於高陽因誤以高陽玄孫陸氏為黃氏而奉為黃氏之祖,明顯有誤。從黃氏各譜世系皆以陸終為始祖,雖世系聯綿不斷但其中有千餘年不相符契疑為歷代序譜之脫誤。《湖南黃氏世譜·世次韻語》謂淵源少昊長為是。金天氏少昊之後黃部落在四千多年前居於今山西絳縣黃水。又作橫水,西周被年為晉所滅,其遺民南遷於河南潢川,光山另建黃國為子爵,公元前六四八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號為氏。
而光緒二十年追遠堂《陡舋黃氏宗譜·氏族淵源》謂黃帝之子昌意生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吳回,號祝融氏子陸終封於黃號黃氏。宋濂《西甌黃氏家牒記》稱:黃本陸終之後,受封於黃若春秋所書黃人也。其後為楚所滅,散居江淮間,以國為氏。又在《諸暨孝義黃氏族譜序》謂黃為嬴姓十四氏之一,出於陸終氏,後受封於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裡猶有黃國故城。黃既為楚所併子孫散之四方,以國為氏。至漢尚書令香居江夏,故世之黃氏鹹以江夏為望。《分寧雙井黃氏宗譜》稱:大始祖陸終第四子名淵有虞氏封於黃為侯爵,以相朱帝元年甲申就封,享國二十七年。而陸終四子名錄言即會人。為妘姓非淵,此譜誤記。《樟降黃氏宗譜·江夏黃氏歷代家流芳圖》謂陸終三子曰文仲及有虞氏有天下,受封於黃。蓋陸終三子為籛鏗為彭氏更非黃氏,四川武隆中觜鄉《黃氏族譜》有謂陸終長子昆吾即伯益,伯益之後五代又改嬴姓,再傳三十九代為嬴玠佐商湯伐桀有功,封於黃城遂改姓黃氏。
據此黃氏應出於黃帝裔孫伯益(伯翳)之後嬴姓,夏代為九夷之一黃夷今山東有黃縣黃山而以伯益作昆吾更失證據。又謂為陸終之三子,四子者,更愈出愈奇,以論傳訛。春秋時出土黃國青銅器有《剌伯鼎》、《黃太子伯克盤》、《黃君簋》、《黃輸父盤》、《黃同鬲》有黃朱柢人名。又有《黃孫須頸子伯亞臣鐳》、《黃季鼎》銘文云:「黃季作季嬴寶鼎。」則黃氏乃出於嬴姓無疑。而一九八三年四月於光山縣城寶相寺出土古黃國國君黃君孟夫婦墓也足以證明黃氏起於春秋黃國之後。楚滅黃遺族裔遷於湖北黃岡、黃安、黃梅後裔有黃歇為楚相國,封春申君,地在今上海故有江名黃浦。春申君為戰國四君之一。
嶽陽縣黃秀鄉黃帝元村黃氏,乃出於黃歇之後為江夏世家即分寧雙井黃氏之分支。宋代大文豪修水人黃庭堅之曾孫朝漢,由修水崇鄉苦藤源遷居平江縣九峰。朝汶十一世孫宗忠遷湘陰縣營田。宗忠孫琴由營田遷湘陰二十三都南林衝瓦子塘。琴曾孫金科,生仲福始遷巴陵下荷即今嶽陽縣黃秀鄉黃帝元黃氏之祖。其族散居同縣之黃秀黃道山,黃伏太黃一時,黃珍塅及汨羅之新塘、白塘、六塘、楚塘等處。
黃帝元村距餘家坪橋河僅七裡之地,人傑地靈,民風儉樸而重仁義,守清廉而剛正故歷來出循吏廉士,如清初黃秀任山東監察御史,以清廉剛正著稱。今仲福公嫡裔黃甲喜先生,為民意所歸以清廉剛正著稱仁民愛物,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之氣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民眾榮選為嶽陽市常務市長使嶽陽興旺發達,蒸蒸日上,其功甚偉將當勒之金石播之聲絲以遺後世。則黃氏家傳源遠流長矣。
餘樂應黃氏之約而恭撰譜序,以勉勵其族裔,能繩其祖武衍其德澤,顯其績勳,傳其餘慶,而永垂於萬世矣,是以為序。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副所長國家級專家何光嶽敬撰
於長沙德雅村百書畫硯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