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Kors一點也不忌諱成為一線大牌的代替品,它不談設計、用料、歷史,談的是使用者的獨立個性和生活風格,你跟它講工藝,它跟你講「情懷」。
作者:小綠桑(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作家)
我必須指出,人們對於抄襲的態度並不如自己想像得那般堅決。厭惡抄襲與否,取決於抄襲者是否與自己密切相關,如對一個陌生教授的抄襲行為,我們極盡不齒,主張學校將其開除,永不得從事學術研究。而對於一部追看多年的偶像劇,我們卻表現出了寬容地接受,甚至理直氣壯地反駁:「有本事你也抄個試試,你就是嫉妒人家紅。」與己相關,我們便是聖人:「只要感動我們就好了」、「這是在向原作者致敬」,說到底,是虛榮作祟,害怕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因為抄襲而變得一文不值,所以拼命捍衛。
在奢侈品界,也有一個抄襲大王——MichaelKors。它像個怪獸,猛撲中國市場。它紅到什麼地步?我剛從香港回來,無論是海港城的專賣店還是東薈城的打折店,都人頭攢動,大家像買白菜一樣挑挑揀揀。在美國MichaelKors已取代Coach成為新晉的伴手禮。這要拜Coach對格調的堅守所賜,主線轉型高端,為打折店開闢一條新線——CoachFactory,販賣一些Logo鮮明的基本款,以款號前的字母F作為區分。久而久之,顧客覺得被區別對待,拋棄了Coach。而色彩靚麗、款式時尚、動輒五折優惠的「美式奢侈生活風格代表」MichaelKors成了新寵。社交媒體上,也不時出現MichaelKors的街拍圖和軟文,女神高圓圓成為合作對象出席紐約時裝周。
MichaelKors是奢侈品界鹹魚翻身的範本。它底子不錯,同名設計師MichaelKors擔任過Celine的創意總監,榮獲CFDA(全美時裝設計師協會)終生設計獎,還因在電視節目「決戰時裝伸展臺」與主持人唇槍舌戰,而在美國家喻戶曉。但個人品牌經營狀況不甚理想,在90年代瀕臨破產。2003年華裔大亨曹其峰及其合伙人LawrenceStroll以1億美元收購MichaelKors85%的股權,誓將其打造成10億美元的世界級品牌。也是從此刻開始,MichaelKors擺脫了設計師品牌的痕跡,在全球開設了500餘家零售店鋪,銷量呈爆炸性增長,2011年底在紐交所上市,目前公司估值達157億美元。
在MichaelKors開拓亞洲市場前,我就成為了它的擁有者,那時只憑藉幾張圖片,我看上了它家的鎖頭包,頗為寵愛。很快,淘寶網出現了大量的原單包,各個都說自己出自代工廠,血統正宗,恨不得裹上全套包裝,比專柜上新還要提前。海外代購聞風而至,中國生產美國採購又轉賣回國,讓我們兩千塊錢就吹到了「崇尚自我表達和與眾不同生活」的美國奢侈風。
可漸漸,我覺得這個牌子氣象不對,爆款越來越多,看著卻都似曾相識,連淘寶的廣告語都變成:如果買不起Prada的殺手包,就買一隻MichaelKors吧。仔細端倪,兩者的相似度竟高達80%,除了包體中間硬捏出了一個稜角,鑰匙扣換成金屬吊牌外,連皮質、配色、雙拉鏈設計都是一樣的,好似一個發育不良的孿生兄弟。MichaelKors一點也不忌諱成為一線大牌的代替品,它不談設計、用料、歷史,談的是使用者的獨立個性和生活風格,你跟它講工藝,它跟你講「情懷」。MichaelKors把品牌精髓定義為「JetSet」——在快節奏生活下,適應各種場合的著裝風格,引領有氣質的休閒潮。這和傳統奢侈品牌正好相反,它們講究一種氣定神閒的貴族姿態,高高在上地看著,慢悠悠地活著,穿一件衣服要花上半天的時間,只為了去喝一個下午茶。奢侈較少考慮舒適,更不能說走就走,繁複的設計就是為了把人束縛起來的,使人保持完美。
不要以為Prada的殺手包,隨便什麼人都能背出明星的氣質,明星從身姿到搭配,都經過了精心的考量,這樣才不被包奪取光彩。而MichaelKors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它家的包毫無神採,偶有風採。兩者的區別在於MichaelKors從來沒有一個可以被識別出來的魂魄,看到的永遠是它人的影子。每一款MichaelKors設計都不會有驚豔之感,只是覺得「蠻好的,蠻潮的」。「好的」與「蠻好的」之間其實有一道無法逾越的界限,它不是一件藝術品,只是一件工業流水線商品,講究的是實用。這也是曹其峰制定下的經營策略——增加品牌曝光率,推出廣泛認可的單品,注重時尚的「民主」表達,什麼是民主?讓顧客真金白銀的購買就是表達民主的方式。
這種經營策略無可厚非,但為了讓產品具有廣泛認知度,他們選擇的不是在設計上打磨特質,而是直接抄襲同行產品。奢侈品牌在講夠了歷史以後,如今最拼的是設計,花重金請來創意總監,讓品牌的魂魄更加清晰,MichaelKors則是無節操地拿來就用。從LouisVuitton到Chanel,從SaintLaurent到Prada,連設計師的老東家Celine也沒被放過。抄襲設計、抄襲元素、抄襲色彩,不光是皮具,飾品、服飾均涉及抄襲。專賣店慘白燈光映襯的MichaelKors是一個集合各種元素的怪胎。
這和ZARA的快時尚定位並不一樣,它追逐風潮,不掩飾對它人設計的借鑑,但姿態和定價始終平民。而MichaelKors雖然定位「輕奢品牌」,卻始終沒捨得把「奢侈」二字抹去,在戰略布局上跟頂級奢侈品牌靠攏,在豪華商業街比肩開設旗艦店。它的設計總監也算得上是行業內的尖端人才,這種情況下赤裸裸地平級抄襲就顯得無節操無底線了,它靠著抄來的設計直接衝擊了其他品牌的銷量。ZARA培養的是普通階層對於風潮的敏感,這其中一部分人會成為日後大牌的消費者,而MichaelKors筷子伸到了別人的碗裡,搶走了中高端消費者。也難怪義大利設計師RobertoCavalli直言不諱地指責:「MichaelKors是所有設計師裡的最大抄襲者!我只想告訴他不要再抄襲我了!停止!他是所有人的抄襲者!」
抄襲在奢侈品業是一件很難界定的事情,缺乏專門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元素總是相互借鑑,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品牌風格的奠定就更仰仗設計師的才華。更換設計師是奢侈品牌最重要的戰略決策,PhoebePhilo賦予Celine簡約摩登風潮,使得這個法國老牌奢侈品牌面目一下清晰起來;AlexanderMcQueen為品牌注入了壞孩子的頹廢氣質,骷髏元素已成經典。這些品牌也許並沒有驚人的銷量,但這些設計師都贏得了業內同行的尊重,在潮流史上享有一席之地。他們並非上手就是創造,大抵也從模仿開始,以此向經典表達敬意,逐步摸索出個人風格,在這個過程中,在對傳統的深刻理解下,他們對經典進行創造性地轉化,終於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經典。而作為前輩的MichaelKors則縱容自己品牌的抄襲行為,儘管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卻犧牲掉了這個品牌的長遠發展,當時尚中人一提到MichaelKors,就會說:「那個見什麼抄什麼的牌子。」
對於這種抄襲行為,大多消費者選擇縱容,「抄了又如何?價格便宜,好背就可以」,一個折後2000的殺手包跟一個12000的殺手包,剛進入奢侈消費的顧客多選擇前者,反正都是「殺手包」,什麼牌子也無所謂。性價比高、樣子時髦、有認知度,大部分消費者預期還停留在此,並不顧原創精神的可貴。可性價比究竟是什麼?是花2000既買了時髦又買了虛榮,等風潮過去扔在柜子裡,還是花12000買了產品最完美極致的形態,可以一輩子留存?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桿秤。原創精神的泯滅,眼見的後果是我們每個人越來越缺乏個性,大街上每個人的穿衣打扮都大同小異,更深遠地導致了一種審美的倒退,無法分辨具有原創特質的元素,因為被那些拼接、加工過的二手設計敗壞了胃口。
我相信高圓圓在日常生活裡不會真的熱愛MichaelKors,而中國顧客對它的追逐也只是暫時的。對於頂尖品牌囊中羞澀,又開始漸漸有了追逐美好事物的心,MichaelKors變成了選擇。但這個選擇缺乏忠誠度,他們很快會轉投ToryBurch、KateSpade等更富原創精神的牌子懷抱,也會咬緊牙關買一隻LV。到時,我們還得感謝MichaelKors讓我們在追尋時尚道路上犯的錯誤。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