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燈突破傳統,以鮪魚作造型。
以光環、雙手合十及心型裝置的燈飾,表達天地人間的和諧關係。
臺灣人最愛逛燈會了。搭上燈會的熱潮,這次來到臺灣南部,一個從未踏入的國境之南──屏東。說起屏東印象,不只是「墾丁、「恆春」而已,而是同樣靠海的大鵬灣。
【屏東】巨鮪來富,點亮屏東
2018年臺灣燈會落在屏東大鵬灣舉辦,17天展期吸引了1300萬人次到場觀賞,堪稱近年最熱鬧燈會。
大鵬灣國家風景區坐落在全臺灣最大潟湖。燈會以「屏安鵬來。光耀30」為主題,在廣達38公頃陸域布設燈區,有農業海洋燈區、客家燈區、原住民燈區、綠能環保及藝術燈區等,當然少不了民間風俗生肖的主題燈飾,打造層次文化豐富的視覺饗宴。
開幕式當晚,我和人群擠著等待象徵大鵬灣特產、高達15公尺的黑鮪魚主燈登場,300架Intel無人機隨著燈光秀在上空變化出「屏東」、「Taiwan」等字樣時,我也不由自主隨著當地人連連讚嘆,心裡滿滿感動。
燈會最火屬「海之女神」主燈了。「女神」運用5噸鋼材及30萬個蚵殼交錯編織而成,藝術家完美呈現屏東人討海的角色。我從白天凝望欣賞「女神」至夕陽西下,現場氛圍讓人心醉,因為太美了。
其實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黃昏入夜之時,夕陽剛好落在海上教堂與跨海大橋方向,天空染紅至晚霞緩緩映照潟湖之下,再加上岸邊布設的七彩繽紛燈海,形成了海天最天然最美的景色。
首座以臺灣新住民為主題的主燈「海之女神」,運用30萬顆蚵殼打造,高達15公尺,象徵新住民飄洋過海以堅毅勇氣落地生根意象,入夜時以LED呈現獨特的光影變化,讓「女神」日夜各有風採。
蓮霧是屏東的水果特產,把它裝飾成燈籠,場面炫麗也達到宣傳效果。
臺灣燈會小提燈「屏安豬」免費派送,外型精緻可愛並響應環保,用完可當鋪滿。
【屏東霧臺鄉】雲霧中的神山部落
原住民文化即神秘又令人好奇,這次要深入探訪屏東霧臺鄉的原鄉部落。霧臺地勢高聳,處海拔1000公尺以上。進入霧臺,需經過唯一通道──離地面99公尺高的谷川大橋,就會抵達神山部落。神山部落多數為魯凱族人。全臺魯凱族人1萬人,這裡就聚集了3500人。由於時代變遷,許多族人也外移城市找生活或升學了。
魯凱族居住的建築,是擁有600年歷史的石板屋。雖然後期多經過改建,但每戶建築設計、藝術雕刻及門戶擺設,都神氣展示祖先們創下的豐功偉績。勇武善獵的魯凱族祖先,後代居住的建築就會雕上野豬頭顱的造型。每種不同造型,象徵著每戶族人在部落裡的地位象徵。
一路上聽著魯凱族小弟的解說,嘴裡總嚷著「男人的角色」,以為魯凱族是以男性主導的部落。但聽到他們示愛的方式,我主張認為魯凱族男人也可以很溫柔的!話說魯凱族男人會在心儀女生的屋外彈唱情歌表達愛意,如果失敗,他日女生出嫁,也願意為女生抬花轎,誠心送祝福,充分展示魯凱族男人的大方大度。
如在雲霧之中的神山部落。
石板上英勇獵人雕刻、織布婦女及百合花圖騰等,都是魯凱族人的日常點滴,就好像在走讀文化的巡禮。
有70年歷史的霧臺神山部落耶穌聖心堂,是魯凱族天主教徒每周的聚集地。
【苗慄】神工鬼斧木雕藝術
來到低調淳樸的苗慄,境內山多地形複雜高低起伏,造就了多樣化的農業。樟木是苗慄三義早期很重要的農產,而錯綜複雜的高山適宜樟木生長,採收後遺留下來的樹根,經年月風化形成特殊的造型,逐漸發展出特有及紮實的雕刻工藝,馳名中外。
三義木雕發展起始於日治時代,目前仍是臺灣木雕的重鎮。著名國際雕刻大師朱銘等,皆發跡於三義。
走在臺灣唯一以木雕為主題的三義木雕博物館,仔細品賞雕刻師傅或藝術創作者的雕木作品,十分驚嘆他們造詣極高的巧手,能把巨型原木雕成栩栩如生的各類造型,化腐朽為神奇,藝術文化創作兼具之天賦,令人為之欽佩折服。
加上置身在各類樟木或檜木或檀香木的陣陣木香之中,使人為之入迷。木雕館以收藏、展示、典藏、研究及推廣為主,若要來尋找木雕家具、神像、藝術品、家居小物、食器玩具等,三義確實是木雕愛好者的天堂。
名為「芭蕾福星」的豬造型樟木木雕。
製成的木雕成品再彩以顏色,更添生動。
樟木雕成觀音造型,栩栩如生。
【勝興車站】自行車奇幻之旅
毗鄰三義的勝興車站,是一場新奇的自行車之旅。舊山線鐵道從三義一路延伸至豐原,長21公裡,全線會經過4座鐵橋、4個車站以及9座隧道。而我們這趟搭乘的自行車從勝興車站發車,來迴路線12公裡,需費時一小時半。自行車採低碳、環保、電動輔助系統操作,只需催門油不必擔心踩累。
坐在自行車一路上感受著鐵軌銜接處的顛簸,行經洞洞相連的黑暗隧道時,裡頭投射出來的七彩燈光,令人恍然走入一個奇幻的世界。當自行車駛出洞緩緩「溜在」懸空軌道,從高空望向著名遺蹟──龍潭斷橋,甚是壯觀。能如此慢遊飽覽大自然風貌景色,非常推薦鐵道迷到此一遊。
鐵道自行車外觀像是一臺小火車,復古又可愛;每個座位下都有腳踏板,4人協力踩著前行,累了,也能只握著油門前進。
舊山縣鐵道自行車行經「浮懸」軌道,歷史遺蹟--龍騰斷橋盡入眼帘,甚是壯觀。
自行車行經的黑暗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