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日,沙特對出口亞洲市場的部分原油進行了小幅度提價。部分媒體聲稱「中國在OPEC所買原油大多質次價高」。事實上,中國並沒有在價格或者原油質量遭到區別對待,「質次價高」一說屬於誤導輿論。
作為一種自然資源,石油已經是一種標準化程度很高、被作為期貨市場交易對象的商品。石油國際貿易的定價參考的是當地市場上主要同類商品(同時也是當地期貨市場交易的主要商品)的價格,即所謂基準油價格:出口到歐洲或從歐洲出口參考北海布倫特原油(Brent)價格,出口或者從美國進口參考西德克薩斯中質油(WTI)或者阿格斯含硫原油(ACSI)價格,出口或者從亞洲進口參考的是參照阿曼(Oman)和杜拜(Dubai)原油價格的平均價。具體制定原油交易價格時,進出口雙方需要在各地區基準油價的基礎上根據原油品質、供求平衡等因素進行小範圍調整,即所謂「貼水」。
2014年,美國頁巖油氣開採技術成熟,成本降低,頁巖石油產量大增,各產油國也面臨產能過剩危機。沙特石油的市場份額受到美國頁巖石油和競爭對手的威脅。例如,根據彭博社報導,在中國原油進口市場最大的三個供應商中,沙特石油的市場份額就從2014年10月的44%降低到了11月的37%。沙特隨即決定於11月對其生產的所有級別原油在世界範圍內進行打折銷售。對能源需求增長最快的亞洲市場,沙特提供的折扣更大:2015年2月5日,沙特宣布提高亞洲市場折扣力度,每桶價格比作為基準油價的阿曼/杜拜均價低2.3美元,創下14年內最大折扣的紀錄。也就是說,按照當時國際原油約50美元/桶價格,和其他以杜拜/阿曼原油均價為基準油價的其他進口石化企業相比,中國石化企業每桶可以便宜約5%。媒體不提沙特打折,只提沙特漲價,有誤導輿論之嫌。
沙特這次價格調整的幅度相當有限:每桶原油提價0.3美元,即將折扣從4月份的基準價格以下0.9美元降低到0.6美元。而且,即使這次漲價完成之後,中國石化企業購買沙特原油仍然比以中東基準油價低。按照沙特4月5日宣布的折扣調整方案和4月13日中美所在地區的基準油價,同樣一桶沙特含硫原油,賣給中國價格約為56美元,賣給美國約為55.45美元,這一價格差距也遠達不到中國媒體所說的價格「雙軌制」的程度。
除了價格以外,美國在進口原油質量上也並沒有得到「戰略盟友」的關照。衡量原油質量高低的主要用原油的重度指數(API gravity)和含硫比例兩個指標。原油越「輕」含硫量越低,煉化成本也就越低,因此低硫輕油市場價格最高,高硫重油價格最低。和媒體渲染出來的「美國進口原油高品質」的印象不同,2011年美國進口原油中重油(API gravity<28)比例為45%,含硫高硫原油(硫含量>=0.42%)比例為48%;2014年重油和含硫高硫原油比例更雙雙上升到了57%。
和美國進口原油中「劣質油」超過半數的比重相比,中國進口原油中劣質油的比例並不算多。雖然中國官方並未出進口重油或含硫高硫原油的數據,但天津大學陳春光等人發表的《山東口岸進口高硫原油分析及思考》一文中的一組數據顯示,2011年經化工大省山東省各口岸進口的原油中,含硫高硫(硫含量>0.5%)原油比例為53.87%。在「連續三年蟬聯全國最大原油過駁口岸」的欽州港,2014年過駁原油共941.584萬噸,其中高硫原油「200多萬噸」。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中石化一位發言人曾於2004年表示,中石化進口高硫原油主要是因為「高硫原油比低硫原油每桶便宜1美元」,而且「從精煉過程中讓油品含硫量達到中國標準的成本只需要0.1美元」。在彭博社2007年的一篇報導中,中石油的一位高級分析師同樣表示,「中國石化公司更願意購買沙特高硫石油,就是為了節省成本」。
和國外石化企業靠技術創新降低脫硫成本不同,中國脫硫成本低的原因之一是油品標準低。根據石油輸出國組織發布的《2014世界石油展望》報告,除了北京上海等少數城市有另行規定以外,中國的國家標準要求汽油含硫量不超過50ppm,而美國目前為30ppm,歐洲日本為10ppm;中國柴油國家標準要求含硫量不超過350ppm,日本美國分別要求不超過10ppm和15ppm。這一由石化企業主導委員會制訂的異常寬鬆的國家標準,讓石化企業節省了大量脫硫的成本。
根據《麥格勞希爾科技術語詞典》,「權益油」(Equity Crude Oil)是指在和當地政府合作項目中,石油公司根據其股份權益擁有的石油資源。中國石化企業在海外大肆收購各種油田項目,就是為了這些「權益油」。但根據《能源》雜誌的調查,2010年,中國石油公司6000多萬噸的海外「權益油」中,運回國內的僅有500萬噸,佔其總量的1/12,而當年石油進口總量達到了2.4億噸,其餘都在通過國際市場完成了銷售。這是因為若將海外「權益油」運回國,其併購、運營和運輸成本,輕易就足以抵消「權益油」的價格優勢,在當地銷售反而可能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