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在節目《局部》裡說,如果去佛羅倫斯只能待一天,可以不去烏菲茲宮不去皮蒂宮,但一定要去聖馬可教堂看看安吉利科的溼壁畫。
佛羅倫斯城市中有二十多所教堂,每所教堂中都有壁畫,但對於聖馬可教堂中安吉利科的溼壁畫,他說:「有時候你會迎面撞見一幅畫,當你撞見這幅畫,你好像第一次看到了繪畫」,這樣的畫家,他再也想不出除了安吉利科之外第二個。
弗拉·安吉利科「基督變容」
弗拉·安吉利科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佛羅倫斯畫派畫家,原名圭多·迪彼得羅,安吉利科是後人給他的美稱,意為天使。他自己也是一位修士,在成為修士之前,他為教堂繪畫,成為修士之後,仍然以宗教畫著名,聖馬可教堂二樓的溼壁畫大多都是安吉利科所畫,並且他一生只畫宗教題材。
其實現在歐洲各地的重要美術館都藏有安吉利科的畫,他和當時所有宗教畫家一樣,在木板上畫聖經圖解。但一幅畫最好是掛在它原來的建築和位置上,安吉利科最重要的畫不是在各國美術館,是在聖馬可教堂,這裡的安吉利科畫是一整個系列。
安吉利科著名的繪畫《受胎告知》,就在聖馬可教堂二樓的樓梯口。聖馬可教堂的二樓不是展廳,而是原來修士修道的地方。整個二樓是一個狹長的甬道,在甬道的兩側有一間間的小修士房,一間只有幾平米,每個經房靠窗的位置就有一幅安吉利科的溼壁畫。
聖馬可教堂二樓
安吉利科,人如其名,他是一個清高、虔敬的人,據說畫畫的時候,總是一面祈禱,一面作畫。他又是非常謙遜的人,有一次,羅馬教皇讓他作主教,他說:「不,我雖然能夠畫畫,但不能作主教,去管理僧侶們」,而加以拒絕。
聖馬可教堂二樓的修士小禪房
據說安吉利科從小就喜歡樹木、花和小鳥。他二十歲時進修道院作僧侶,當時的僧侶除了奉祀神以外,每個人還要作一種世俗人的工作,如農民、木匠、醫生、學校的教員等等。因為安吉利科喜歡畫畫,當然選擇了拿畫筆的工作。
眾所周知,當時,印刷術還處於萌芽階段,書籍都是手抄的。安吉利科擔任寫經文的工作。不僅僅寫文句,而且還要在上面作精美的插面、裝飾等,他一點也不嫌麻煩,長年累月地工作。但是,自從有一天出現天使的幻影以後,就畫了許多天使的畫。傳說他有一次畫天使,沒畫完就疲倦地睡著了。不知從什麼地方來了真的天使,拿起安吉利科的畫筆,把那幅畫畫完了。
安吉利科的畫純潔清高,又有點孩子氣,使人看起來非常美好優雅,只要看看《受胎告知》就可知道。也因為安吉利科的虔誠,他的畫更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力量,即使看《聖母加冕》這樣的大作, 也仍然有這樣的感受。
弗拉·安吉利科「聖母加冕」1440-42 171 x 151cm
越過有《大衛》雕塑,人群吵雜的藝術學院, 走幾分鐘,轉個彎,聖馬可教堂就在這樣一處鬧中取靜的地方,相比佛羅倫斯其他著名的教堂和藝術學院,聖馬可教堂顯得有些落寞,但也正是在聖馬可教堂這樣還留有虔誠修道,簡樸靜穆的氛圍下,安吉利科的畫才會讓人恍若隔世,靈魂出竅,而這, 也是他繪畫的本意。
安吉利科的的畫中,有溫柔的抒情,這也可以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自由主義的一種表現,同時,他畫的題材幾乎都有關宗教,在這方面,似乎還沒有擺脫中世紀的教會主義,但,他在繪畫的處理方法和畫法中,一定感受到了一種嶄新的精神。他的畫中,基調雖然仍是對信仰的虔誠,但其中人物的表情又充滿著愉悅與自信,神性與人性很難區分。
弗拉·安吉利科「三博士的朝拜」1438-46
《三博士的朝拜》這幅畫,人們認為是安吉利科「一次愉悅的出軌」,這幅畫與二樓修士房中的畫不太一樣,證明了安吉利科既是一個卓越的聖經畫家,同時又是一個不自覺的純畫家,甚至是前衛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