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新洲法院青年幹警萬丹重慶...

2020-12-23 澎湃新聞

「沒問題,你的要求我馬上向我們領導匯報!你不曉得現在社區多麼缺人,全是老同志,年輕人真是太少啦……」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又驚又喜。

這一幕,發生在重慶市萬州區五橋街道辦事處。

原來,疫情發生以來,作為重災區,武漢市新洲法院的幹警們奮勇爭先,主動請纓,紛紛投入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全力協助對口幫扶的陽邏街關上、商東、汽發等社區做好疫情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工作。全國各地充分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互助友愛精神,或派遣醫療隊馳援,或捐款捐物,這一切無不令人感動。

因疫情影響無法返回工作崗位的法院青年幹警萬丹也早已坐不住了。年前他同家人自駕返回老家重慶市萬州區過年。作為災區返渝人員,一到家,他立即與家人響應號召,向當地有關部門進行了申報登記,並作為重點人員自覺接受了長達三周的自我隔離和體溫監測。雖然足不出戶,但是他始終密切關注著武漢和全國疫情的發展,特別是得知自己的同事每天風雨無阻地走上街頭、深入社區參與到抗擊疫情的感人事跡後,不禁也激發了他投身抗擊疫情第一線的鬥志和熱情。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無論走到哪裡,身在何方,一想到自己不僅僅是代表新洲法院的一名幹警,還是一名共產黨員,更是千千萬萬個普通武漢人中的一員,萬丹就越發覺得自己更有責任和義務投身到這樣一場全民的戰役!

可是受疫情影響,全國各地交通封閉無法通行,既然回不去何不響應號召就近下沉到當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參與疫情防控?萬丹想到這裡,同時考慮到自己畢竟是從重災區武漢的返渝人員,在自覺遵守當地更為嚴格的超長隔離期規定,並做完核酸試劑檢驗結果顯示正常的情況後,他立即與當地五橋街道辦事處進行溝通,表達了自己作為來自武漢基層法院希望以志願者的身份投身當地防疫的意願,並在第一時間向新洲法院民一庭支部書記、庭長和政治部進行了報備。

五橋街道辦事處有關部門了解了相關情況後立馬做出決定,安排萬丹立即馳援人員緊缺的長龍社區居委會,向社區報到後接受該社區的管理和調度。

國有難,召必來,來即戰!萬丹火線來到長龍社區居委會報到並立即上崗,開始了對小區實施封閉管控、消毒殺菌、疫情宣傳、疫情隱患排查、異地返程人員的入戶登記和摸排等工作。

當一位居委會老同志得知萬丹來自武漢還是法院幹警後,不由得豎起大拇指連連稱讚。另外一名工作人員也表示,能夠有法院年輕同志加入,不僅可以緩解社區人手不足的情況,而且還能提升他們管控小區的底氣!

一上崗,萬丹就馬上充實到了出入口管控卡點。一把遮陽傘,兩張桌椅,一瓶消毒藥水,一把額溫槍,一堆表格構成了小區臨時封閉的管理卡點,雖然簡陋,但卻是社區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前沿陣地,是內防輸入、外防輸出的重要防線。對每一位進出居民進行體溫監測和消毒工作更是容不得一點馬虎,稍有不慎滿盤皆輸。

「這位老同志,請出示一下出入證,並配合我們測量一下你的體溫。」

「來,請消毒以後再進入本小區。」

「這種情況你需要帶著你們村開的證明先到居委會報到登記後才能進入!回來以後還要隔離14天才能出去。」

成為小區防疫突擊隊的成員後,萬丹迅速成長為卡點的骨幹,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能夠迅速辨別出外出採購生活物資居民和上班進出居民,進而分類登記在冊。

為了彌補管控人員的不足,萬丹和另外一名網格員每天都是七點不到就趕到小區,對一些早起鍛鍊和扎堆聊天的老人進行勸返。為了實現對此類人員更加精準的勸導,萬丹還要在每天傍晚下班高峰期過後,前往小區廣場對居民進行疫情防控宣傳。

一天晚上,一名值守人員因家中臨時有急事不得已離開,可是還有一部分夜班居民尚未回來,當時下起了瓢潑大雨,室外溫度只有4℃,春寒逼人!為了確保每一位夜班返回居民能夠安全進入小區,不遺漏任何一個疫情隱患,萬丹主動站了出來,默默接過額溫槍和袖標頂上前去值守,絲毫沒有半句怨言。

萬丹在卡點值守期間,社區醫生和民警也多次來到小區,為異地返回人員自我隔離進行體溫日常監測。萬丹非常負責,對他們一視同仁,照常進行體溫測量和登記。

不少居民也被這種嚴謹的守護平安精神所感動,逐漸從之前的被動和抗拒情緒轉為支持和配合,甚至有的居民出去採購生活物資回來時還不忘記在管控卡點桌子上丟下幾個橙子給工作人員吃。

還有一次,萬丹耐心指導一位從外地返程的老婆婆辦好小區出入手續後,發現她仍然在管控卡點附近的快遞櫃前逗留,面露難色。萬丹見此果斷上前詢問緣由,原來此前有個快件到達時老婆婆已離家外出,後小區管控措施不斷收緊,所有快遞人員一律不得進入小區,將快件放入快遞櫃供收件人自取,快遞人員亦無法取出做退件處理,因此老婆婆的快件至今仍在櫃中無法取回。可是由於老婆婆所使用的手機是老年機,內存已滿,取件碼簡訊無法顯示,這下急壞了老婆婆。萬丹立即拿出自己的手機,註冊並關注快遞櫃微信成為會員,經多方查詢並代為支付存放費,最終順利幫助老婆婆取出快件。老婆婆執意要表示感謝,被萬丹婉言謝絕。

只有切實幫助居民解決生活難題,切實肩負起為小區疫情防控保駕護航職責,才能有效切斷疫情擴散蔓延的觸角,構築起堅實有力的社區防線!

古人云:萬人操弓,共射一招,則招無不中!可以說,全國各地抗擊疫情戰場是一盤棋,武漢、湖北是這場疫情阻擊戰、大會戰的主戰場,那裡直面生死,同時間賽跑,與死神較量;其他省市則好比是敵後戰場,通過遊擊戰、運動戰的形式嚴防死守、防漏堵疏,進而步步為營,積小勝為大勝!

正所謂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你在前方浴血奮戰,我在後方默默支援,只有萬眾一心,同仇敵愾,我們才能早日吹響勝利的號角。

待那時,我們再相望於江湖,把酒言歡!

End

文字:萬丹

原標題:《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新洲法院青年幹警萬丹重慶抗擊疫情紀實》

相關焦點

  • 日本援助物資的詩詞什麼意思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是什麼詩
    日本捐武漢: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日本捐湖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日本富山捐遼寧: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日本舞鶴捐大連: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些詩詞被運用得恰到好處很多網友感嘆:「很美很有力量」這,大概就是中日人民之間的浪漫吧!那麼, 你知道這些詩詞的出處嗎?
  • 馬雲回贈日本100萬隻口罩,一句話感動網友:青山一道,同擔風雨
    20天前,還是這裡,日本各地緊急為中國籌集的12.5萬套防護服從這裡送往湖北武漢、黃岡、宜昌、鄂州,浙江杭州、溫州、寧波,以及河南鄭州、南陽、信陽,遼寧大連,海南三亞……解防疫一線燃眉之急……感謝,感動,感恩!守望,相攜,相助!青山一道,同擔風雨。再大的風雨,這次我們一起面對!」
  •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日本正在用真誠贏得人心
    日本超市業巨頭永旺公司創始人岡田卓來到中國駐日本大使館,代表公司向中國四川地震災區捐助1000萬日元,夏普公司也決定以集團名義捐贈約3000萬日元。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多家企業對汶川災區的捐助超過了他們在2005年向美國南部"卡特琳娜"颶風災害的援助額,這一點也充分說明了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
  • 劉志新歌詞歌曲10首——「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琴臺無琴聲友愛永遠在啊白雲悠悠情也悠悠啊黃鶴遠走夢也回頭啊江水盡流流走憂愁啊青山依舊天下甲秀3 風雨並肩詞/劉志新春風輕輕吹過大地沉睡的心被花香喚醒擦乾冰凍的淚痕我看見你清澈的眼睛>人間處處充滿真情傷痛的心是大愛撫平茶濃夜半難入眠我送給你祈禱的福音黑夜沉沉亮著星星遠方的路有導航指引唱起動人的歌謠我們風雨並肩相愛相親
  • 江西九江兩級法院幹警在行動
    江西省九江市兩級法院幹警聞訊而動、向險而行。入汛以來,九江市兩級法院共出動幹警1364人次、協助轉移疏散群眾7000餘人、準備編織袋2萬餘條、中粗沙20餘噸。在防汛中積極開展「共產黨員示範行動」,哪裡危難險重,哪裡就有黨組織,哪裡就有共產黨員,用實際行動踐行責任與擔當。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感動國人,這8個字的出處竟有這樣的故事
    其中,來自日本的捐贈物資憑藉詩意化的暖心語言——「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等,在網絡上掀起了不小的討論。「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出自出自《詩經·秦風·無衣》;「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則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送柴侍御》。那「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自哪裡?這句話其實出自古代日本貴族長屋王。
  • 無奮鬥不青春 | 逐夢路上河池法院青年幹警的擔當與執著
    執行永遠在路上責任一直扛肩頭▲南丹法院青年幹警凌晨出動開展執行工作▲鳳山法院青年執行法官開展執行工作,向被執行人的母親耐心釋法說理。▲為早日執結宜州某村多年的林地糾紛案,執行工作中河池中院青年幹警李園興加班加點。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捐贈寄語哪家強?我們用文案思維細端詳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些詩詞名句,不是出自《詩經》,就是源於唐詩。它們就是我們文化基因裡的東西,所以特別容易產生共鳴,可以讓我們「有感覺」。
  • 上海海事法院舉辦青年幹警英語演講比賽
    為加強國際化高素質海事司法人才培養,喜迎中華人民共和國71周年華誕, 9月28日下午,上海海事法院以「迎國慶、話改革、擔使命——展新時代海法青年風採」為主題,舉辦青年幹警英語演講比賽。11名參賽幹警通過流利的英文暢談了對法院未來的憧憬、對法律職業的理解、對專業領域的思考和對個人成長的展望,充分展現了海法青年蓬勃向上的新氣象、新風貌。海事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汪彤,黨組成員、副院長胡永慶,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沈英明出席並為獲獎選手頒獎。上海高院政治部副主任孫婧、辦公室副主任厲蓓、海事法院青年翻譯員團隊的三位院外導師上海海事大學林江教授、鄭睿教授、華東政法大學彭漵教授擔任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