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隨著國內網際網路紅利的進一步消逝,網際網路巨頭之間的競爭也愈加趨於白熱化。
「雙十一大忙之後,雙十二沒怎麼發力了。」12月12日,在電商平臺經營一家童裝店的周雨(化名)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購物節需要團隊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備戰」,今年與往年一樣,重頭戲基本壓在了雙十一上。
今年雙十二,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均沒有明星和晚會宣傳造勢,也未公布GMV、市場佔比等核心銷售數據。
12月13日,數字經濟智庫高級研究員胡麒牧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稱,當消費者和商家在客觀上沒有意願,也沒有足夠資金去參與雙十二時,平臺自然不會大張旗鼓造勢宣傳。
「今年對於網際網路平臺監管政策的密集出臺,也可能是平臺保持低調的原因之一。」12月13日,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執行所長崔麗麗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雙十二狂歡未至
2011年,雙十一誕生的第3個年頭,單日交易額突破50億元,也是在這一年,阿里推出雙十二,當日戰績43.8億元,與雙十一的銷售額極為接近。
2020年,已走過12年的雙十一銷售額創新高,天貓最終交出4982億元成績單。與之形成鮮明對的是,隨著監管政策的接連出臺,雙十二變得更為冷清,直播帶貨也未能激起水花。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目前,淘寶、京東、拼多多、蘇寧易購等電商平臺均未發布雙十二核心銷售數據。
12月12日,阿里相關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今年雙十二,淘寶上宮廷馬桶突然增幅大漲、小天才電話手錶賣得比某款女表還要多、丁真同款成為熱門搜索詞。
同日,京東數科發布數字人民幣雙十二電商平臺消費戰報:11日20時到12日20時的24小時,在京東場景有近20000筆訂單通過數字人民幣支付,其中最大單筆線上支付金額超過1萬元。
蘇寧易購則公布數據稱,今年雙十二開場5分鐘,本地生活券已售出超10萬份。
胡麒牧提到,對消費者來說,雙十二起到的作用,更多是對雙十一沒能滿足購物需求的一種補充,而今年雙十一由於促銷力度大,活動持續時間拉長,消費需求得到了充分的釋放,所以對雙十二期間的購物需求會弱於往年。
「雙十一與雙十二相隔僅1個月,信用消費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顧客的『雙十一』購物已經透支了好幾個月的消費預算,雙十二基本沒有消費預算了。」12月13日,一位電商行業觀察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胡麒牧同時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對商家來說,經過年中618和雙十一兩次大促,全年去庫存任務基本完成,鑑於今年的經濟形勢,商家現金流狀況可能也不充裕,此時做大的促銷活動,投入產出比肯定不如雙十一高。
商家差異化營銷突圍
「雙十二促銷已接近尾聲。」12月12日晚,摩飛天貓相關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與雙十一的狂歡盛況相比,雙十二的確平靜許多。
同日,簡歐宮廷負責人方林敏也向時代周報記者表達了相似觀點。
事實上,雙十二出現之初,網上就有言論表示不看好,剛在雙十一瘋狂搶購了一把,短時間可能對促銷產生「鈍感」,不再進行網購。
「但還是參與了。」周雨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對商家來說,電商節湧入的用戶流量,為商家拉新、提升預訂轉化以及用戶後續的長線運營提供了土壤,商家還可以針對此前「雙十一」促銷上的失誤和缺漏進行補充調整。
同時,商家如果能在所屬品類銷量排名靠前,不僅能獲得更好的平臺資源,活動後也能形成多輪營銷攻勢,拿下更多訂單轉化。
「不過,雙十二如果延續作為雙十一補充的定位,恐怕難以取得突破,」上述電商行業觀察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未來需與雙十一區別開來,而不是分享雙十一的剩餘紅利,這個需要平臺和商家在策劃上再動腦筋。
對此,崔麗麗給商家支招「差異化定位」。在她看來,全民618和雙十一中,小商家很容易被淹沒,雙十二就可以採取針對人群、品類、季節性需求等維度的差異化促銷,如有線上線下渠道的商家,可以考慮設計更多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的活動。
除此之外,崔麗麗認為,近期網際網路平臺監管政策密集出臺,也可能是平臺保持低調的原因之一。
以直播帶貨來看,從創造驚人戰績,到刷單售假翻車,再到監管部門接連出臺4份新規意見,只花了短短1個月。近期密集出臺的4份新規意見,對電商直播中的主播、直播平臺、直播間運營人員、品牌方等主體提出了多項監管要求。
市場分析認為,直播帶貨,已進入監管時代。連續出臺的新規意見成為直播帶貨行業過熱發展的鎮靜劑,一定程度上將會抑制行業亂象的野蠻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