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考作文被熱議,本無新鮮可言,年復一年,習以為常。但今年的熱議卻很抓我的眼球,因為所涉議論讓我進入了另一種思考,既有關教會「唯讀聖經」方面的思考。
一份高考作文得了滿分,這不稀奇。閱卷老師經過三審與最後合議給以滿分,這是正常程序,也沒什麼稀奇的。稀奇的是一審閱卷老師居然給出39分,與最後的兩審和合議的55分的滿分,居然相差16分。也就是說,閱卷老師的閱卷眼光並不都在一條線上,考量的水準是有一定差異的。
好在不是一個人決定的,否則這個考生很有可能因為幾分之差而與大學無緣。表面的幾分,看似無足輕重,但卻決定著考生一生的幸福與遺憾,甚至是命運的悲與喜。
教會的「唯讀聖經」觀念與此很類似。讀《聖經》不但沒錯,而是一個真正信仰者的日常習慣。一個不讀聖經的信徒不是真正的信徒,這沒有什麼討論的,是必須的。應該討論的是「唯讀聖經」的對與錯和利與弊。但教會裡的信仰是只講順服,是不容討論對與錯和利與弊的。一個信徒不去讀《聖經》,卻對小說、哲學、戲劇、歷史、電影等感興趣,認為這是不正常的,都被納入「屬世」信徒這個圈子裡的,只有那些只讀聖經,對其他書籍和娛樂嗤之以鼻或者敬而遠之的信徒,才是「屬靈」的信徒。
這一「閱卷標準」不是現在就有的,而是沿襲了幾十年,並且沒有「三審」與「合審」的程序,最不可思議的是,個別老信徒與牧師的「閱卷眼光」都是驚人的一致。因此,當有文化人進入教會,十有八九都是會遭遇「冷場」的,但有三種文化人是最受歡迎和高舉的,一個是讀過神學的,一個是為官的,一個是有錢的。像保羅、摩西、但以理、路加、馬太、以利亞這類人,固定會成為教會裡的最受鄙夷的那種人。因為,這三個標準他們都不具備。
這就是教會裡反智主義的傾向。這種傾向不僅在教會是這樣,蔓延到教會外,就是一些信徒對知識的漠視,即使你是基督教研究學者,也會對你說出一句「屬靈」的話:「聖經不是叫你來研究的,而是用來信仰的。」
二
對高考滿分的爭議是一種正常的議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況且評者的思想學識的深與淺,個人經驗上的薄與厚,都決定著評議的水平。微博熱搜上的評議上千上萬,都以自己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雖顯斑駁怪異一些,但卻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有心得,各有所見。這些評議的對與錯,是與非,自然不在我關注的視野。
評卷老師在評議最後,對這篇作文給以滿分的理由是這樣解釋的:「把此文打成滿分,不僅是給予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數,也是展現浙江高三學生的作文水準。然而,要寫成這樣,需要考生閱讀大量書籍,而非背誦幾條名人名言就行的。而文字的表達如此學術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學生能做到的。當然,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
其中,作家韓少功的一段對此評議很入我的眼,他這樣寫道:「讀經典也不是複製知識。飽讀詩書如果只是讀成個書呆子,讀成一部留聲機,就不如不讀。在這個意義上,任何知識都需要用實踐來激活,來檢驗,來消化,來發展創新。」
韓少功的這段評議我極為欣賞。教會倡導的「唯讀聖經」,以其效果之論,與此基本類同。無論哪個教會,通讀聖經之信徒,無所不在,能背誦聖經者,也不乏其人。據傳,更有得其神跡者,平日其他書籍一字不識,只要手捧《聖經》便能誦讀如流。此等現象,久而久之,一個又一個的「書呆子」,幾乎是接踵而至。「屬靈」是「屬靈」了,卻在實踐的激活、檢驗和消化中成為了「廢品」。至於聖經的精義是什麼,那不是他所關心的。假如社會與生活中出現某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只一句解讀,就是:「都是神的安排。」
如此脫離實踐,脫離信仰,脫離靈動的思考,脫離神的恩典死讀聖經,將聖經真理熔鑄成靈魂裡的一個「殭屍」,如此「唯讀聖經」,那種應有的入世情懷,超世的心胸又在哪裡開花結果呢?當靈性生命融入紅塵之時,那種應該迸濺出的鹽與光,又釋放在什麼地方呢?況且,即便將聖經倒背如流,那麼你就真的讀懂聖經了嗎?
三
讀過一位名叫溫儒敏的評議,感觸頗多。
被評滿分的考生作文題目是《生活在樹上》,是考生依據德國作家卡爾維諾的長篇寓言小說《樹上的男爵》中的故事情節而擬就的。在論證「如何處理自我與家庭和社會的期望落差」問題時,考生引用了如尼採、昆德拉、海德格爾、韋伯、卡爾維諾、米沃什、麥金太爾等文學、哲學、倫理、社會與思想家的名言。因為這樣,評卷老師在評語中說:「考生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所以,溫儒敏對此抒寫出一大段這樣的議論。他說:「經典作為一種文化資源,是多元互補的百味良藥,但切切不可亂用——使用時必須因時、因地、因人、因條件、因任務目標,組成不同的閱讀配方,產生最好的組合效應,否則就無異於東施效顰。動不動就用典、堆砌詞藻、宣洩人生感慨的寫法,在中小學生作文中很多見。我把這種文風叫做「文藝腔」。所謂「文藝腔」有這麼幾個共同點:多用排比、比喻;喜歡洋洋灑灑列數古今人物典故名言,顯示有「文化底蘊」;堆砌詞藻,走華麗的路子,大話空話多,炫耀文筆,很少是樸實、清晰、親切的一路;預設開頭結尾,彼此雷同。」
其實,我們的「唯讀聖經」的觀念,得出的結果便與此相同。聖經是熟讀了,但引用起來是不分因時、因地、因人、因條件、因任務目標的。比如,宣教時在公交車上,也隨意朗讀聖經經文,把經文的話傳給車上乘客,弄得很多人誤認為基督徒都是「精神病」,福音沒傳到位,卻把自己的名聲辱沒了。實際上就是辱沒了神的名聲。
堆砌辭藻,華麗之風,教會裡更是一派濫觴。那些「屬靈」的肢體,無論是在禱告上還是在各種活動中,嘴巴裡吐出的話語,那簡直都是閃光的、漂亮的詞句一串串的。如果作為形式上的崇拜禮儀這是正當的,無可厚非的。但如果不管是什麼活動,在什麼地方都如此的話,就顯得太輕薄了,無異於是對聖經真理的濫用與褻瀆。最致命的是,多數都陷入空話的說教之中,沒有絲毫的實際意義,更不會給哪個信徒帶來靈性上的益處。至於東施效顰,彼此雷同的現象基本是無處不在的。
四
「唯讀聖經」觀念導致出的「笑話」很多,這裡所舉不過是冰山一粒而已。很多時候,我們對聖經真理的理解都是似是而非的,這就需要我們謙卑下來,多讀一些前輩神學家和古代教父的釋經和講章,循序漸進的進入思考,才有希望把聖經真理弄明白。對一般信徒來說,只要粗通就可以了。記得,教會的一位牧師說過一句話:「聖經裡的話,只要懂得一個,就會使你受用一生,足夠你在舉止言行上成為腳前的燈和路上的光了。」這話乍聽起來,不是那麼「屬靈」,好像聖經其他真理都不重要似的,但卻與我們信仰的實際是最為貼近的。
「唯讀聖經」的最大弊端莫過於套用經文了。無論教會有什麼活動,也不管牧師或者某個肢體說話是什麼意思,就偏偏有人用某段經文將其否定,愛扣帽子的信徒更會馬上把「異端」之類的「冠冕」戴在這個人的頭上。而實際上,這段經文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他並不清楚,只是以經文字句的意思進行解讀。所以聖經也告訴我們:「他叫我們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精意。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林後3:6)
但要真正懂得「精意」就必須閱讀廣泛,常聚會常聽道,才有希望懂得那麼一點點。否則,我們將永遠處於對聖經真理的無知狀態而不自知,反而陷入以為自己很懂聖經的泥沼裡,難能自拔。
剔除「唯讀聖經」的怪圈,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不斷增強對神的敬畏之心。這是當前教會最缺乏的。
據傳《聖經》在排版時,「神」的前面都顯示一個空格。這是以色列人在閱讀聖經時,對神的一種敬畏的表示。而且聽說以色列人在閱讀聖經前都必須洗手,因為神是聖潔的。這些自然都是形式的東西不宜效法,但對神的話必存敬畏之心,這卻是應該的。聚會時,信眾必須有臨在感,仿佛神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一舉一動神都在看著。我們對神的話解讀時,也應該有臨在感。這樣,對神的敬虔之心就會自然形成。有了敬虔之心,「唯讀聖經」的觀念也就自然消除了,人也謙卑起來,去尋找那些解讀聖經非常好的書籍去閱讀了,聽道也會認真起來。
總之,「唯讀聖經」的觀念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片「死氣」,與神的鮮活的真理對立起來。我們要的不是字詞的死記硬背,更不需要把整部聖經倒背如流。我們需要的是讓神的真理成為我們的呼吸和心跳,成為我們生命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