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在線】紙上的文字圖案,我們今天可以用很低的價格獲得,無論是買成品的書籍還是自己列印。但在古代並非如此,那時候書籍很貴,變成了富有基層對知識的壟斷。只有新技術才能降低成本。複印機在上個世紀突然的出現,在西方被譽為媲美古騰堡活字印刷一樣偉大。但早期的複印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改變我們辦公甚至是知識的傳播方式的?
早期複印機:施樂帝國
說起複印的起源,就必須得說到施樂這個偉大的公司,在美國英語裡面,Xerox這個施樂的商標就有複印的意思。
卡爾森與他最早發明的複印設備
說起複印技術的發明,其實從誕生到正式應用,並非一番風順。複印機的發明者叫做切斯特·卡爾森(Chester Carlson),原本是個專利律師。但是他絕對單純的從事這個行業,人生太過乏味,於是將自家的廚房改裝成為實驗室,在裡面進行他的「靜電圖像」(eletrophotography)。
第一份複印出來的內容,記載了當的時間:1938年10月22日
1938年,他正式申請了複印技術的專利。卡爾森實現的方式是在鋅板上蓋有硫,在放大鏡下用強光投射一個含有內容「10-22-38 Astoria」的幻燈片到這個有硫的鋅板上,幻燈片移走之後,鏡像就被印到這塊鋅板上。在發明了之後,卡爾森向多個公司兜售這一專利技術,包括當時的IBM。但是一來卡爾森的複印技術需要進步,二來當時還在用碳紙技術複製文檔,所以他的專利在之後幾年無人問津。
從Haloid到Xerox,過去幾十年施樂商標的變化
事情到了1944年出現了轉機。巴特爾紀念研究所(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找到了卡爾森,研究改進這一技術。1947年,一家在紐約的小公司Haloid找到了巴特爾紀念研究所請求獲得專利的授權。但是Haloid覺得eletrophotography拼寫太複雜不利於市場推廣,就請教了俄亥俄大學的教授,給起了一個新名字xerography,其中的xero來自希臘語,意思是乾式書寫。Haloid給這種技術的新機器命名為Xerox Machine並註冊了Xerox的商標,不久之後將公司也改名為Xerox Cooperation,也就是今天我們熟知的施樂公司。
世界第一臺商用複印機施樂的Model A,這時已經用了Copier這個產品名稱
1949年,施樂正式推出產品Model A,取得了巨大成功,並且Xerox甚至寫入了字典,就是複印的意思。在隨後的1950年代,RCA推出了電傳真技術、1960-1980年,Savin發明了溼式紙張的複印技術,而Savin授權給了大洋彼岸的理光(Ricoh)進行生產……
施樂914大幅度的降低了複製文檔的成本
1955年施樂的視頻廣告中出現了猩猩演示複印過程,形容操作容易,現代廣告無法磨滅的經典
在施樂的技術推出之前,人們複製圖像只能用柯達的技術,而該技術的成本是每張0.15美分,施樂的複印機推出後,這一成本降低到了僅僅3美分,還包含人工成本。施樂當年的產品極度暢銷,尤其是914,就是紙張的寬度9英寸,長14英寸,甚至連造紙工業都專門為施樂生產這種規格的紙張!如日中天的施樂年收入很快達到了10億美元,當時這筆錢施樂化都花不完,於是甚至出現了員工在家辦公也可以領高薪等等情況,所以今天看谷歌等公司的高福利,其實都是施樂當年玩剩下的。
有錢的施樂除了複印機,還做出了一個覺得,就是設立在Pala Alto的研發中心,全稱Pala Alto Research Center,簡稱PARC!關於這個研發中心的故事,我們後面有專門的篇章。
歡迎關注中關村在線年度複印機橫評直播:
雷射複印技術的出現
故事從1960年代說起。那時候的施樂在靜電複印機領域處於市場的絕對優勢地位。1969年,在施樂研發部門的Gary Starkweather想出了將雷射束直接投射在感光鼓上繪圖的方式。
當時施樂PARC的研究員Gary Starkweather發明了雷射列印技術
而在當時,雷射器也就發明了不到10年。Gary Starkweather很快就在施樂的PARC研究如何用雷射束直接在施樂7000的感光鼓上成像,這種方式被稱之為掃描雷射輸出終端(Scanned Laser Output Terminal,SLOT),當時並沒有今天列印語言這些概念,所以還要加一個字符的庫,才能實現列印。
IBM早期的雷射印表機3800,速度非常快,這一點可能是有些人沒想到的,會以為早期的激打很慢
早期激打的紙路,那時候的感光鼓巨大,且使用的是連續紙,而非今天切割過的A4紙
然而第一臺商用的雷射印表機並不是施樂推出的,而是IBM在1976年發布的3700,當然IBM現在早已經剝離了印表機業務,變成了利盟,這是後話。很多人認為最開始雷射印表機一定很慢,這並不正確。IBM 3700是給數據中心設計的,目標是進行快速的連續紙列印。後續版本IBM3800,具有215PPM的超高速度,列印精度240dpi(今天普遍是600dpi或是更高),這個列印速度就是放在今天依舊是非常快的,屬於生產級的產品才有的指標。
施樂9700印表機,同樣體積巨大
雖然IBM的3700發布的更早,但是賣的最好的卻是施樂1977年的9700雷射印表機。這種印表機是基於當時施樂9200複印機升級,使用雷射引擎成像的新產品,具有一定的字體文件加載能力,當時施樂9700的銷售非常火爆。
為何是複印不是列印?
需要注意的是,到施樂發明9700的時候,依舊是複印機,而非印表機,為什麼?這與當時計算機和半導體的能力有關係。
列印留有白邊是歷史遺留產物:為了1M內存能列印到紙上
當時可以說只能用來複印,因為如果要列印,尤其要列印出不同的字體,就需要有存儲器,並且存儲器要以兆計。在當時的半導體進程裡面,以MB計的存儲器價格極度昂貴,而如果要渲染一頁300dpi的A4文檔,在留有白邊的情況下,正好是1M,還記得比爾蓋茨說過「電腦內存有640k就夠了」的話嗎?那可以好幾年以後的80年代,半導體在摩爾定律作用下已經大幅度降低過價格了。
今天彩色雷射或是LED列印技術
雷射列印還有一重優勢,那就是後來更易於實現彩色雷射列印。而之前的複印只能是黑白的,彩色複印只能依賴3M的熱升華技術。現在的複印機,已經全部都是基於雷射或是LED列印引擎的產品了,因為這種技術更成熟、印品的質量更有保障。
大洋彼岸的研發
今天我們看複印機企業,除施樂,基本都是日本企業。當時參與了相關領域開發的,基本都是有影像業務的日本企業。關於開發的歷史筆者能看懂的英文資料都語焉不詳,日文的也沒多少信息量,需要檢索專門的傳記或是企業歷史的書籍才行,所以就儘可能的給大家呈現當時幾家日本企業早期產品的樣子吧。
小西六推出的U-Bix480
今天的柯尼卡美能達是2003年的時候兩家公司合併而成的,柯尼卡生產膠捲,美能達有相機業務。而柯尼卡,英文名字Konica,日語漢字在當時是小西六寫真工業株式會社,因此在國內最早玩攝影的人,到今天您跟他說柯尼卡他或許不知道,但說小西六,他一定知道。小西六第一臺普通紙複印機產品U-Bix480在1970年第一次展出,在1971正式發布,發布之後供不應求,也成為當時公司膠片業務之外的支柱。
理光DT1200
理光的正式日本名字叫做株式會社リコー,Ricoh最早在1972年發布了乾式複印機PPC990。但是真正賣到火爆脫銷的產品是溼式的DT1200。在後來,發明了辦公自動化這個詞,這也是今天OA行業的字母OA的由來。當然如前文所說,理光的技術來自於美國的Savin。
夏普的第一臺複印機SF-201
差不多同時期,當時的辦公設備企業夏普也收到了客戶要求推出複印機的需求。當時夏普生產的自動鉛筆、計算器非常暢銷,客戶希望夏普有更豐富的辦公產品,於是夏普展開了複印機的研發工作。但複印機是很複雜的設備,夏普一度發現自己的複印機卡紙率非常高,不斷的改善產品也無法改善卡紙率,後來夏普發現其實與走紙的紋路有關,沿著紙張的紋理送紙就不會有這種問題,得出了僅從機械角度無法但是優秀複印機的教訓。夏普的第一臺複印機也是溼式的,型號為SF-201,隨後推出了乾式的設備,並參加當時的漢諾瓦博覽會開拓歐洲市場,還收到了OEM的訂單。
佳能找到的不用硒的感光鼓材料——硫化鎘
佳能的研發歷史則有趣得多。複印機被施樂壟斷的年代,佳能在做的事情是走訪已有施樂複印機的用戶以及還沒有複印機的用戶,分析他們的需求。佳能發現施樂的複印機價格昂貴,一個企業只能有一臺,那麼能否做出小型化的產品,價格便宜,讓企業擁有更多的複印機呢?事情沒那麼簡單,因為還有專利的麻煩要繞過去。一來佳能等專利的有效期10年過期,二來佳能積極的研發新材料。施樂的感光技術用的是硒,所以今天我們都把感光鼓稱之為硒鼓。而佳能則找到了新的光敏材料-硫化鎘,並且努力讓可列印的產品小型化,生產出小型化的設備,並且授權給美國的惠普,這是另外一個故事。
巨人施樂與兩個小偷
前面說了,施樂當時錢花不完,就成立了PARC搞研究,這種思路酷似當年的AT&T與貝爾實驗室。PARC裡面的研究大量都是前瞻性的。在半導體技術大爆發的時代,PARC裡面也搞了很多新領域的研究。而這個研究機構集中了當時一多半全美計算機領域的專家,這裡誕生的不僅僅有雷射列印技術。
施樂設立在Pala Alto的研發中心,山下就是史丹福大學
時間定格到1973年,這年PARC開發出來了Alto計算機,這是人類歷史上首個面向個人使用的計算機,是我們今天PC的鼻祖。當時PARC的研究,除了雷射列印以外,都和施樂自己的業務沒什麼關係,當時PARC甚至會被ARPA和NASA找上門,因為當時PARC的主管Bob Taylor就是從ARPA跳槽而來。不過後來施樂的總裁認為PARC的研究和施樂的業務必須有關聯,導致了大量的人集體跳槽去了DEC(後來被HP收購,這是後話),也讓施樂錯過了下一個偉大的、屬於PC的時代,否則可能就沒IBM、HP什麼事兒了。
Alto個人電腦
GUI的鼻祖
Alto在展出的時候,充滿創意的設計影響最大的自然是賈伯斯與沃茲尼亞奇的蘋果,GUI、下拉菜單等等都是施樂的創造。後來蘋果說微軟的Windows和Mac太相似的時候,比爾蓋茨說了這樣的話,咱倆都是去富有的鄰居施樂偷的東西,只是你比我早到了而已。賈伯斯和蘋果從施樂挖走了大量的人才。
兩個著名的小偷
賈伯斯在後來評價施樂的時候,把當時施樂的管理層評價為「墨粉腦袋」。認為這些已經壟斷市場的公司很難再提高業績,要想提高業績還得依靠營銷部門,於是他們逐漸控制公司,而產品部門的人被邊緣化,公司就喪失了打造優秀的產品熱情和能力。產品部門的功臣慢慢被不懂產品的人排擠,後者通常缺少研發產品的技術和能力,而且也並非打心底願意替客戶解決問題。
施樂今天依靠複印列印業務也過的不錯,只是錯過了成為今天蘋果+微軟+惠普+聯想PC(原IBM PC)+施樂總和的機會,而歷史曾經賦予它這樣的機會與足夠的窗口,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應了複印機領域層經歷了怎樣的輝煌。
複印機與中國
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所屬的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在1964年組建了專門的新材料研究室(天津複印技術研究所的前身),開始著手對複印技術的應用研究與開發。1964年下半年,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與上海照相器材廠(上海複印機廠的前身)合作共同研發靜電複印機,並在1965年上半年研發成功,製造出一臺樣機。1966年春天,中國第一臺浦江牌靜電複印機正式面世,從此開闢了中國靜電複印機的新紀元。
當年浦江牌複印機的原理介紹
今天位於天津市紅橋區的天津複印技術研究所
1965年11月,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決定以新材料研究室為主體在天津成立國家科委天津複印技術研究所,負責全國複印機行業整機、耗材情報技術研發工作。天津複印技術研究所因而於1966年6月正式成立,開始了對複印機和耗材的研發及製造。
當年海鷗Se-4的結構圖
1966年,天津複印技術研究所與上海照相器材廠合作,對進口的Xerox58BC型複印機進行測繪,並在1967年試製出中國第一臺海鷗Se-1型大型工程圖紙複印機。後來又製造出Se-4、Se-5、Se-6 型大型工程圖紙複印機。僅這三種複印機就生產銷售了700臺。與此同時,我國的天津市複印機廠、武漢複印機廠、邯鄲漢光機械廠、西儀表廠等也都自主研製出各種型號的靜電複印機,並紛紛將自主研發的靜電複印機推向了市場。值得自豪的是,不僅整機完全由國內製造,而且機器的所有零部件和耗材都由中國自己製造。
佳能NP-400是當時的機型之一,90年代的複印機維修書裡面常見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這也是日本對華貿易的開端。到了1980年,中日貿易額已經達到了90億美元。而當時純國產的複印機質量較差。國家將複印機發展列入了六五計劃,通過引進等方式「以技術換市場」,中國的複印機實現了完全淘汰掉舊的國內技術用引進的技術與產品生產複印機,且量非常大,當時僅複印機生產線就引進了多達8條,複印機品種多達23種。七五計劃期間,國內開始實現複印機周邊配套產品的國產化,相關的產業最多的時候,僅有勢力的企業就達到300多家。1993年國內銷售複印機5.2萬臺,國產機比重達74%,其中上海施樂佔39.1%,天津佳能佔12.7%,漢光優美佔12%,湛江佳能佔10.6%,桂林理光10%,廣州理光佔9%,武漢友誼佔6%;營口複印機廠生產的小型膠印機市場佔有率達70%。
佳能位於蘇州的工廠
1995年前後隨著非正常渠道大量複印機進入中國,衝擊了國產合資複印機,且中國的複印機企業技術老舊,又缺乏自主研發;而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低的特色又吸引了外商來華投資設廠,到2000年前後,基本市場上不再有前面所說的舊生產線生產出來的國產複印機,取而代之的是進口以及合資廠生產的複印,之前大量的配套企業紛紛倒閉、轉型。到2005年全國16個複印機生產企業,生產複印機400.9萬臺,其中超過年產複印機20萬臺以上企業9家,合計生產384萬臺,佔總數的95.9%。
以上差不多就是過去幾十年中國複印機的行業的簡史,總體來說是走了學習、研發,然後改革開放之後引進生產線、再到後來複印機企業在國內直接投資這麼個過程。其實在那個八九十年代,中國引進生產線的商品類目很多,比如電視機、電冰箱等等,非常多的企業也都是隨著技術升級後倒閉、轉型,這也恰恰說明了技術才是驅動企業長久發展的核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