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為期4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以下簡稱「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將在廣州廣交會展館開賽。
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將於12月10日-13日在廣州廣交會展館舉行。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 圖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舉辦的競賽規格最高、項目最多、規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大賽,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承辦,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和廣州市人民政府協辦。本屆大賽的主題是「新時代、新技能、新夢想」,共設86個比賽項目,包括63個世賽選拔項目和23個國賽精選項目。
12月9日上午,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大賽賽前新聞發布會獲悉,據最新統計,由於傷病等原因,個別選手、裁判員未能報到參賽,實際參賽選手2557名,來自全國1041家單位。大賽共涉及製造業、信息技術、交通運輸、建築業、服務業等14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覆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的70%。所有比賽項目均服務於實體經濟,有超過半數的項目屬於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項目。
9日,澎湃新聞記者在廣州廣交會展館走訪發現,目前,大賽各比賽項目的場地已基本布置完畢。
目前,各比賽項目的場地已基本布置完畢。
平均參賽年齡21.8歲,最小16歲為充分發揮職業技能競賽在促進技能人才培養、推動職業技能培訓和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經國務院批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從2020年起,每兩年舉辦一屆全國技能大賽。
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將在廣州舉行。在賽前新聞發布會上,大賽組委會秘書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司長張立新介紹說,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共設86個比賽項目,其中單人賽項目76個、雙人賽項目9個、三人賽項1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競賽項目最多的一次職業技能賽事。
據最新統計,實際參賽選手是2557名。從身份看,由於世賽項目佔比高,學生身份的選手比較多。參賽選手中技工院校學生1208名,佔比47%;大中專院校學生1088名,佔比43%;企業職工261名,佔比10%。特別是技工院校、職業院校參賽積極性很高。
從年齡看,由於世賽選拔項目對年齡有限制,年輕選手多。全部選手平均年齡21.8歲,最大的58歲,最小的16歲,跨度較大,大國工匠與技能人才同場競技,30歲以下的佔90%。其中世賽選拔項目平均年齡19.7歲,國賽精選項目平均年齡27.4歲。選手平均年齡最大的項目是木工國賽精選項目,平均年齡35.2歲;年齡最小的項目是美容項目和美發項目,平均年齡均為18.9歲。從性別看,各項目參賽選手性別特點鮮明。共有男選手2118名,佔比83%;女選手439名,佔比17%。焊接、飛機維修、工業控制、砌築等29個項目全部是男選手,美容項目全部是女選手。
值得關注的是,本屆大賽共有來自30個省份的141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選手,佔參賽選手(2557名)的5.5%。其中,10人(含10人)以上的省份是貴州15人、甘肅12人、重慶10人。
張立新表示,本屆大賽共有36個代表團參賽,上海、廣東等11個代表團將參加全部86個比賽項目,另有17個省份代表團參賽項目超過一半,這體現了各地積極參與大賽,藉助大賽加強技能人才培養的決心。
各比賽項目場地已基本布置完畢本屆大賽將在廣州琶洲廣交會展館舉行,大賽場館總面積22.4萬平方米,其中室內場地18.9萬平方米、室外搭建場地3.5萬平方米。目前,已全面完成開閉幕式舞臺、競賽區、展示區的策劃、設計和布展。
澎湃新聞了解到,賽場集中設置在展館的B區和C區,其中B區為製造與工程技術、結構與建築技術、運輸與物流、社會與個人4類賽項競賽區,C區為信息與通信技術、創意藝術與市場2類賽項競賽區,展示交流區和開幕式區也設置在C區。
9日上午,澎湃新聞走訪發現,各比賽項目的場地已基本布置完畢,有工作人員在做最後的布置、調試等工作。而在觀賽走廊邊的展板上,有比賽項目簡介以及參賽選手介紹。
在觀賽走廊旁邊的展板上,有參賽選手的簡介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陳奕威表示,目前,賽事所需的直升機、地鐵車廂、數控車床銑床、挖掘機、裝載機等大型重型設備設施以及各種工具、耗材等均已配置到位,並完成安裝調試,打造了與現實工作環境高度相似的競賽場景。另外,有100多家知名企業廣泛參與,累計將為大賽提供總估值約6.3億元的設施設備及技術服務。
澎湃新聞了解到,執委會組織設計了金牌、銀牌、銅牌以及優勝獎、參賽隊最佳獎、西部技能之星獎等6種大賽獎牌,獎牌設計既突出中華文化,又體現廣東特色;既弘揚工匠精神,又融合科技元素。閉幕式上,往屆世賽獲獎選手、港珠澳大橋建設團隊將到場與大家共襄技能盛會。
此外,本屆大賽將技能競賽和技能展示交流有機結合,將在C區場館舉行全國技能展示交流活動、「中華絕技」展演。據組委會透露,活動將現場展演20項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特色的「中華絕技」,大賽共收到「中華絕技」報名參演項目171個,涵蓋高新技術、手工製作、藝術創意等六大行業領域。
所有比賽項目均服務於實體經濟此次大賽的競賽項目分世賽選拔項目和國賽精選項目。其中,世賽選拔項目與世界技能大賽保持一致,共六大類63個項目;國賽精選項目23個,主要是通用性、廣泛性、引領性強,從業人員較多且辦賽條件成熟的職業(工種)。
張立新表示,大賽共涉及製造業、信息技術、交通運輸、建築業、服務業等14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覆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的70%。所有比賽項目均服務於實體經濟,有超過半數的項目屬於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項目,近半數的項目屬於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近四成的項目屬於戰略新興產業項目,超過三成的項目屬於先進位造業項目。
目前,各比賽項目的場地已基本布置完畢。
「競賽活動本身,精彩紛呈,這也是大賽的首要看點。」張立新說,本屆大賽項目多、規模大、水平高、觀賞性強,有機電一體化、數控車、工業控制、飛機維修等先進位造業項目,有機器人系統集成、移動機器人、增材製造、雲計算等新興產業項目,有電工、焊接、裝配鉗工、汽車技術、砌築等傳統產業項目,有時裝技術、木工、園藝、花藝、酒店接待、餐廳服務等觀賞性強的項目,還有美容、美發、烹飪、健康和社會照護、烘焙、茶藝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項目,項目豐富多彩、精彩有趣。
回答記者提問時,陳奕威表示,在競賽項目設置上,本屆大賽有緊密對接先進位造業,充分銜接新基建新職業和高度貼合群眾生產生活的特點。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大賽設有先進位造業項目30個,佔比35%,例如數控車、塑料模具工程、工業設計、原型製作、CAD機械設計、工業機械、焊接、飛機維修等。大家可以在比賽現場參觀現代工業製造的高精尖設備,觀摩選手們的精湛技藝,近距離感受我國先進位造業高速發展的蓬勃態勢。
在新基建方面,涉及到通信、電力、交通、數字等多個社會民生領域。本次大賽,戰略新興產業項目32個,佔比37.2%,例如工業4.0、軌道車輛、移動機器人、雲計算、汽車智能化、物聯網技術、光電技術等。在這類項目中,可以身臨其境感受工業4.0應用環境,觀看機器人系統集成組裝全過程,觀摩軌道技術人員作業程序和細節,領略選手們比速度、比技藝、比意志的工匠風採。此外,大賽還設置了許多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競賽項目,如美容、美發、花藝、烘焙、茶藝及商品展示技術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