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空氣品質改善成效明顯 生態環境部擬出臺升級版行動計劃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全國空氣品質改善取得明顯成效擬制定出臺升級版行動計劃

  將藍天保衛戰進行到底

  ● 《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近兩年,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汾渭平原11城市、長三角等3個大氣汙染防治的重點區域秋冬季環境空氣品質達到近3年最好水平

  ● 藍天保衛戰是我國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生態環境部在完善藍天保衛戰專項督察機制的同時,將制定出臺升級版的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

  ● 更加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引領,這是未來五年的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重點

  本報記者 郄建榮

  藍天保衛戰是我國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為此,國務院專門發布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據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介紹,《行動計劃》實施近兩年,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以下簡稱「2+26」城市)、汾渭平原11城市、長三角等3個大氣汙染防治的重點區域秋冬季環境空氣品質達到近3年最好水平。同時,「2+26」城市重汙染天氣成因也已摸清,並採取了針對性的措施。

  目前,大氣汙染治理已經進入攻堅期,要確保《行動計劃》順利收官仍面臨著許多挑戰。生態環境部在完善藍天保衛戰專項督察機制的同時,將制定出臺升級版的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

  行動計劃實施兩年

  重汙染天數降三成

  2018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發布,打響了全面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發令槍。6月27日,國務院發布《行動計劃》。至此,保衛藍天之戰全面打響。

  《行動計劃》發布實施後,大氣汙染防治強化監督從「2+26」城市擴展到汾渭平原11城市以及長三角地區。據《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大氣汙染防治強化監督啟動後,生態環境部共向3個重點地方移交了數萬個大氣環境問題,地方也已基本整改到位。

  生態環境部執法局局長曹立平透露,2019年重點區域強化監督定點幫扶共開展24輪次,統籌全國生態環境系統2萬人次,組織開展15個專項任務排查,現場檢查點位92.5萬個,交辦各類環境問題6.5萬個,推動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的環境問題。

  「我們連續3年在3個重點地區開展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細化每個城市改善目標和治汙項目,確保任務明確、責任到位並逐月通報。」劉炳江說,重點區域秋冬季攻堅行動圓滿完成,其中「2+26」城市、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PM2.5平均濃度同比均下降超過10%,重汙染天數均下降超過30%,3個區域秋冬季環境空氣品質達到近3年最好水平。

  據劉炳江介紹,2019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2%;重汙染天數比例為1.7%,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同比沒有上升。今年一季度空氣品質改善非常明顯,其中全國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8%,優良天數比例同比提高6.6個百分點。

  「尤其是二氧化氮的濃度達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的水平。」劉炳江說,截至4月底,337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4.8%,同比上升5個百分點;重汙染天數比例為2.6%,同比下降1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

  劉炳江說,《行動計劃》實施以來,產業、能源、交通、用地結構調整已見成效,前期採取的過剩產能壓減、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散亂汙」企業清理整頓、燃煤鍋爐清理整頓、「公轉鐵」等措施,使得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逐漸下降,已經開始發揮環境效益。

  大氣汙染成因查清

  高強度排放是主因

  「2+26」城市空氣汙染多發於秋冬季,但汙染成因一直爭論不休。

  據介紹,針對「2+26」城市的秋冬季大氣汙染成因,生態環境部組織了由2000多名科學家及科研人員組成的專家團隊進行系統性研究分析。通過專家團隊的大量工作,已經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以PM2.5為特徵的大氣重汙染成因。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表示,超出環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強度排放,是「2+26」城市秋冬季大氣重汙染頻發的根本原因。「『2+26』城市除了二氧化硫以外,其他主要汙染物的實際排放量都超出了環境容量的50%以上,排放強度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到五倍,並且在採暖季又增加了30%左右的排放量。」

  同時,這個區域還存在著大量鋼鐵、焦化、玻璃等企業,主要生產工序是不可中斷的,所以沒有辦法在短期內實現大幅減排。

  賀克斌指出,最近幾年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使得氣象條件趨於不利,這是「2+26」城市秋冬季大氣重汙染天氣過程形成的重要誘因。在當前汙染物排放強度相對比較高的態勢下,一旦出現相對比較長時間的高溼、逆溫等極端條件的時候,整個區域環境容量會減少一半以上,誘發大範圍的重汙染過程。

  「高濃度的氮氧化物和VOCs造成大氣氧化性偏強,是重汙染期間二次PM2.5濃度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賀克斌說,此外,「2+26」城市大氣汙染區域性特徵也很突出。重汙染期間,汙染物主要沿著西南、東南和偏東通道向北京傳輸,區域傳輸的平均貢獻率可以達到45%,在個別的汙染過程裡甚至還會達到70%左右。

  據劉炳江介紹,「2+26」城市秋冬季大氣汙染成因確定後,生態環境部構建了國內最大的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定量解析汙染排放、氣象條件、化學轉化對大氣重汙染的影響並形成科學共識;在「2+26」城市開展了「一市一策」駐點研究,邊研究、邊產出、邊應用,為「2+26」城市空氣品質持續改善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要打贏藍天保衛戰

  仍然面臨多重挑戰

  採訪中,劉炳江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到2019年,PM2.5未達標的261個城市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3.1%,全國337個城市重汙染天數下降36.6%,提前一年完成下降目標,年底前完成PM2.5目標已成定局。

  至於優良天數比率目標,劉炳江分析說:「5年要提高3.3個百分點,即相當於337個城市均要提高12天。2018年為79.3%,已經完成了總目標的79%,但去年7省遭遇50年不遇的長達3個月高溫熱浪、乾旱少雨極端氣象條件,臭氧濃度大幅上升,雖然給完成『十三五』目標增加了困難。但今年1月至4月,優良天數比率同比增加了5個百分點,為剩餘三分之二時間打下良好基礎。只要不出現極端天氣事件,我們有決心、有信心完成。」

  按照《行動計劃》要求,到2020年,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要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要達到80%,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比率要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對比這一要求,劉炳江指出,目前大氣汙染治理已經進入攻堅期,要確保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順利收官,仍面臨著許多挑戰。其中包括PM2.5濃度依然較高、臭氧汙染逐漸顯現、結構調整難度較大等。

  劉炳江說,雖然今年全國PM2.5濃度普遍下降,但「2+26」城市PM2.5濃度仍然較高,2019年達到57微克/立方米。「今年春節期間,北京周邊出現了兩次重汙染過程就是典型案例。」劉炳江表示,臭氧濃度逐漸上升成為僅次於PM2.5的影響優良天數的重要因素。去年7月至9月,全國多個省份出現高溫少雨的氣象條件,導致臭氧濃度同比大幅提升,超標天數明顯增加。今年夏天如果再出現類似的氣象條件,將對完成優良天數比率目標帶來較大影響。

  同時,秋冬季重汙染天氣依然高發。據劉炳江介紹,2019年1月至2月,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濃度同比分別上升24.1%、26.6%。

  「這個秋冬季,內蒙古、東北三省的多個城市出現長時間重汙染天氣,包頭、哈爾濱甚至出現PM2.5『爆表』;春節期間,北京及周邊城市先後發生了兩次重汙染過程,這些都說明大氣汙染治理任務依然任重道遠。」劉炳江說。

  「隨著大氣汙染治理工作的深入,末端治理空間和減排潛力越來越小,未來工作重心將逐漸轉向結構優化調整,而目前我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運輸結構偏公路、用地結構偏粗放等問題尚未根本改變。」劉炳江說,這些結構優化調整任務是促進高質量發展、拉動有效投資、補齊短板,實現經濟環境雙贏的重要舉措,但具體到每一個項目上,都是「難啃的骨頭」。

  完善專項督察機制

  更加突出依法治汙

  劉炳江所說的「難啃的骨頭」,實際上也是完成《行動計劃》規定目標任務的難點所在。

  劉炳江表示,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降低夏季臭氧汙染影響,生態環境部將組織開展夏季臭氧汙染防治監督幫扶工作,全面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有效治理和精準管控。

  「近年來,臭氧汙染問題凸顯,已經成為影響全國夏季環境空氣品質的重要因素,而揮發性有機物則是形成臭氧及細顆粒物的重要前體物。」據劉炳江介紹,為保障夏季臭氧汙染防治各項任務措施落地見效,生態環境部將對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河南5個省的部分城市開展專題調研,了解各城市夏季臭氧汙染防治工作情況。

  從6月份開始,將以「2+26」、汾渭平原、蘇皖魯豫交界地區、長三角地區、長江中遊城市群等區域為重點,按照問題精準、時間精準、區位精準、對象精準、措施精準的原則,對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大、臭氧汙染防治壓力大、環境空氣品質改善目標進展滯後城市,開展夏季臭氧汙染防治監督幫扶工作,指導和幫助相關政府、企業落實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減排任務。

  劉炳江表示,重點針對石化、化工、工業塗裝、包裝印刷以及油品儲運銷等行業,排查治汙設施是否按要求建設,是否正常運行維護,無組織管控要求是否到位,治理效果是否達到要求,及時指導幫助企業立行立改,提出合理化整改建議。

  為完成《行動計劃》,生態環境部將繼續推進四大結構優化調整,推動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實施夏季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和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積極應對重汙染天氣,完善藍天保衛戰專項督察機制。同時,更加突出依法治汙。

  「藍天保衛戰打響以來,全國空氣品質改善取得明顯成效,但是這些目標都是階段性的,離全國所有城市PM2.5濃度都達到35微克/立方米的標準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劉炳江說,藍天保衛戰還會繼續打下去,升級版的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也在制定之中。包括正在編制的「十四五」大氣汙染防治專項規劃等,都將更加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引領,這是未來5年的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重點。

相關焦點

  • 空氣品質全面改善行動計劃(2021—2025年)編制調研座談會在徐舉行
    本報訊(徐報融媒記者 範海傑 王巖)10月27日至28日,生態環境部在徐舉行空氣品質全面改善行動計劃(2021—2025年)編制調研座談會,蘇魯豫皖4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同志和徐州、連雲港、淮北、宿州、棗莊、臨沂、許昌、漯河8市市政府相關負責同志齊聚一堂,就「十四五」期間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思路和意見建議進行座談交流。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全國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站點達5000餘個,覆蓋全部地級及以上城市及部分區縣;全國地表水監測斷面總數達1.1萬個,覆蓋全國十大流域;布設全國土壤監測點位8萬餘個,基本覆蓋全國所有區縣和土壤類型。二是運轉效能明顯提高。
  •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原標題:藍天白雲越來越多中國空氣品質明顯改善(十三五·中國印象(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每天早晨8︰00,75歲市民王汝春都會站在自家陽臺,面向西拍攝一張照片。2013年,北京啟動監測PM2.5,「十三五」期間,北京全力推進「清潔空氣行動計劃」「藍天保衛戰」。2017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達到58微克/立方米;2018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為51微克/立方米;2019年,這一數字進一步降低到42微克/立方米。今年1月至9月,北京累計優良天數197天,同比增加32天。
  • 全文實錄|生態環境部部長在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二、2018年工作進展剛剛過去的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推動汙染防治攻堅戰取得積極進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 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持續改善環境...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據生態環境部微信公眾號12月18日消息,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在《旗幟》雜誌發表署名文章《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孫金龍指出,要充分認識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的主要任務,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文字實錄|生態環境部1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今年秋冬季重點區域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劉友賓:二、今年秋冬季重點區域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今年秋冬季以來,截至12月27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區域三大重點區域8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共計100天,比2019年同期減少95天,減少幅度達47.8%;比2015年同期減少631天,減少幅度高達86.3%。
  •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汙染防治攻堅戰即將收官,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的要求仍未改變。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要求,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在「十三五」規劃綱要和汙染防治攻堅戰確定的階段性目標任務即將圓滿完成之際,未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的要求仍不變。
  • 生態環境治理任重道遠
    江西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江西省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攻堅行動方案》。該《方案》明確了全省環境空氣品質「鞏固、優化、提高」的治理目標,並圍繞燃煤削減、工業汙染治理、柴油貨車汙染治理、城鄉面源汙染治理、汙染天氣應對等方面提出了10項攻堅重點任務,為「十四五」空氣品質改善開局奠定了基礎。
  • 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空氣品質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
    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空氣品質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 蔣曉平/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0-06-02 11:56
  • 用好「組合拳」打贏攻堅戰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多措並舉取得顯著...
    「家裡的空氣淨化器已經幾年不用了。」家住北京的許女士2011年定居北京,這幾年,她深切感受到了北京市空氣品質的變化。藍天白雲常駐,是我國持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以「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約束性指標為例,8項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約束性指標已提前完成。到今年年底,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指標也將完成。
  • 「十三五」時期是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的五年
    【「十三五」時期是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的五年】「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後五年,也是汙染防治攻堅戰全面開展的五年。五年來,環境汙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都取得重要進展。是迄今為止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五年,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 生態環境部推進臭氧專項治理:幫助地方發現問題6.5萬個
    新京報快訊 據生態環境部官方微博8月28日消息,28日上午,生態環境部召開8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據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介紹,近年來,全國空氣品質持續改善,而臭氧(O3)濃度卻不降反升。為有效應對夏季O3汙染,生態環境部印發實施《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方案》,對VOCs治理工作重點和主要任務提出具體要求,對重點區域及蘇皖魯豫交界地區95城市提出了2020年6-9月優良天數提高目標建議,組織開展夏季O3汙染攻堅行動。
  • 全文實錄|生態環境部召開2020年1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生態環境部將組織各省(區、市)對生態保護紅線的面積、性質、功能和管理情況開展日常監管、年度和五年成效評估工作。日常監管重點管控人為幹擾活動,以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日常監管臺帳,形成生態破壞問題清單和修復計劃清單,強化監督執法。年度評估重點評估生態保護修復成效,強化目標責任制。五年評估重點評估生態功能變化情況,強化建立評估和生態安全預警機制。
  • 生態環境部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
    為有效應對可能出現的重汙染過程,11月中旬,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區域預警提示信息。各相關省市積極開展聯防聯控,共有52個城市啟動預警,其中49個城市啟動橙色預警,3個城市啟動黃色預警。各預警城市按照最新修訂的重汙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根據各企業績效分級水平,採取差異化減排措施,做到「問題精準、時間精準、區位精準、對象精準和措施精準」,實現精準、科學、依法治汙,努力改善區域空氣品質。
  • 京津冀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PM2.5年均濃度去年比2015年降36%
    中新網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 杜燕)「十三五」期間,京津冀三地空氣品質實現大幅明顯改善,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2019年與2015年相比下降36%,區域共享空氣品質改善成果。「十三五」期間,北京市積極推動三地在協作機制、統一立法、統一標準、聯合執法等多方面深入合作、不斷突破,協同治理成效明顯,京津冀三地空氣品質實現大幅明顯改善。北京市牽頭會同七省區市及有關部委,成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協作小組。在此基礎上,2018年,國家成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區域大氣汙染治理重點工作。
  •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提前超額完成2020年目標
    央視網消息: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取得重要成效。今天(22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表示,這五年是迄今為止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五年。
  • ...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已問責104人 碳排放達峰行動持續十年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28日表示,目前正制定今年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攻堅行動計劃,今年秋冬季將繼續聚焦重汙染天氣,方向不變、力度不減。  今天秋冬季治理大氣汙染力度不減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全國空氣品質持續改善,但大氣汙染防治形勢依然複雜艱巨,特別是進入秋冬季以來,京津冀「2+26」城市近期再次出現汙染過程
  • 生態環境部舉行2020年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為有效應對可能出現的重汙染過程,11月中旬,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區域預警提示信息。各相關省市積極開展聯防聯控,共有52個城市啟動預警,其中49個城市啟動橙色預警,3個城市啟動黃色預警。各預警城市按照最新修訂的重汙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根據各企業績效分級水平,採取差異化減排措施,做到「問題精準、時間精準、區位精準、對象精準和措施精準」,實現精準、科學、依法治汙,努力改善區域空氣品質。
  • 湖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12月11日上午,湖南省生態環境廳舉行汙染防治攻堅戰專題新聞發布會。通過狠抓汙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進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其「回頭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服務高質量發展成效明顯。
  • 全文實錄 | 生態環境部召開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為有效應對可能出現的重汙染過程,11月中旬,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區域預警提示信息。各相關省市積極開展聯防聯控,共有52個城市啟動預警,其中49個城市啟動橙色預警,3個城市啟動黃色預警。各預警城市按照最新修訂的重汙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根據各企業績效分級水平,採取差異化減排措施,做到「問題精準、時間精準、區位精準、對象精準和措施精準」,實現精準、科學、依法治汙,努力改善區域空氣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