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有沒有注意到,去年爆紅的811電池,今年好像不太受待見了?
在去年,正值寧德時代811電池剛問世,Aion S作為首先搭載車型,吸引了一大波眼球。一時間大家都開始以搭載811電池為榮,大量媒體開始科普811電池,我相信有很多人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才了解「811」和「622」指的是三元材料的佔比。
而今年,最近上市的國產小鮮肉榮威ER6和幾何C,用的是NCM532;比亞迪家的自不必說,今年正在慢慢切換自家的刀片電池。
當然用811的也是有的,比如寶馬iX3,但他們也變得小心謹慎了,選擇的電池能量密度是154瓦時/千克,並沒有追求180瓦時/千克甚至更高能量密度的811電池。
並且據網傳消息,在寧德時代內部,811 體系的電芯已經慢慢弱化,只做技術研究,523電池成為主要開發方向。
▲ 對話圖片來自媒體AutoLab
那麼為什麼811電池火的快,涼的也快呢?我認為有三方面原因:
1、國家不再鼓勵過分追求能量密度;
2、安全性問題日趨嚴重;
3、更好的代替品逐漸出現。
■ 能量密度係數連續2年無變化
你要問為啥前些年車企瘋狂堆電池能量密度,那多半是因為補貼政策和能量密度掛鈎,畢竟沒有人會不喜歡白拿的錢。而811電池的一個大優勢就是能量密度高。
整個事情是這樣的:2017年,國家正式把能量密度調整係數引入到補貼計算公式裡,當時能量密度補貼的下限是90瓦時/千克。到了2018年,最低標準提升至105瓦時/千克,補貼金額也逐漸下降。
在當時,120瓦時/千克的能量密度就可以拿到最高1.1的補貼係數,到2018年,能量密度的最高補貼標準提升至160瓦時/千克,補貼係數也隨之提高至1.2。
並且能量密度提高後,續航裡程也能跟著水漲船高,這樣在「續航裡程」方面拿到的補貼也會更高,對車企來說自然是百利而無一害。
我舉個例子,廣汽三菱祺智EV,這車的電池能量密度達到了160瓦時/千克(2018年時候這個數據算不錯的)。
按2016年的標準算,那時候補貼不和能量密度掛鈎,它能拿5.5萬的補貼。
到了2017年,能拿到的補貼是4.84萬元(4.4×1.1);
但是到了2018年,它可以拿到5×1.2×1.1=6.6萬元的補貼!(1.2是能量密度係數,1.1是能耗係數),就算不加上能耗係數,單憑它這優秀的能量密度,就能拿6萬補貼!(想了解新能源車補貼變化歷史以及上面的數據是怎麼算的,請點擊這裡)
看了上面的例子,你說你堆不堆能量密度?
而2019年,補貼第一輪大退坡開始,在能量密度方面,已經沒有任何「加權」,即使達到160瓦時/千克甚至更高,也不會有比1更高的係數。
▲ 圖為2019年國補政策截圖
2020年,160瓦時/千克這個數字也沒有變化,反倒是能耗係數有所變動。
▲ 圖為2020年國補政策截圖
總結這幾年的補貼政策變化,我們能說,在一定程度上,國家對於高能量密度電池的激勵有所放緩,避免車企盲目追求高密度而忽視對於安全的考量。
因此811電池的高能量密度優勢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按照新一輪補貼的玩法,降能耗、保安全、搞換電才是正路。
■ 安全!安全!安全!重要的事說三遍!
接下來是安全問題,下面這張圖表示了不同NCM電池的放電容量、熱穩定性和容量保持率的關係,可以看出,隨著鎳的佔比增大,放電容量不斷提升,但另外兩個參數都是下降的。也就是說理論上講,811電池因為鎳含量過高,安全性天生不如其他電池。
811電池上車初期,就有不少人質疑其安全性。而今年這個風氣愈演愈烈,悄悄在大家的心裡生根發芽。這裡提一下比亞迪和微博網友@小魚鋰電。
比亞迪漢EV上市前,為了證明自家刀片電池安全,放出「終結新能源汽車安全痛點」、「倒逼新能源汽車行業做出改變」等豪言壯語,然後通過一個對比針刺實驗把三元鋰電池按在地上毒打了一頓,還順便給它點了一首陳粒的易燃易爆炸。
觀眾們一看,嘿,普通三元鋰就這麼不禁扎啊?811不得更過分了?
隨後比亞迪高管微博喊話寧德時代來扎電池,寧德時代當場發布扎811電池的視頻回擊,但多位網友質疑該電池並未搭載在量產車上,可能為實驗室應試產物,這更加加深了民眾對811三元鋰電池的不信任感。
另外不得不提一下一位KOL@小魚鋰電,這位哥專注拆寧德時代的臺,他自己買了一塊811電池來扎,大家可以看看這條微博的評論、轉發和點讚量,遠超於車企和媒體們的微博,是真真正正的活粉,不是水軍,足以證明其影響力之大。並且人家還有其他平臺帳號。
在群眾眼裡,一個好玩的KOL說的話,一個看似粗糙但好像很真誠的測試,似乎比廠商們包裝好的測試更令人信服。
再加上今年電動車起火事件又在各地不斷發生,其中部分車型搭載的就是當年第一批811電池,雖然起火原因不能都歸咎於811電池,但不得不說今年811起火的頻率確實高了點,網友和消費者對此頗有微詞也可以理解。
▲ 圖為網友整理的2020年新能源車起火事故
因此,811本身的安全性劣勢和鋪天蓋地的輿論壓力,讓不少對811蠢蠢欲動的廠商都收回了試探的腳步,就連Aion S這個第一個吃螃蟹的狠人,都悄咪咪換回了532。
圖片為電動邦與相關人士對話
■ 刀片電池引領的新潮流
2018年,比亞迪就放出消息說2019年會推811電池,結果我們都被比亞迪耍了。2020年初,刀片電池橫空出世,能量密度雖然低了點,但也沒影響續航裡程,漢EV照樣往600公裡+上走;加之補貼退坡,對車價的影響也不那麼大了。磷酸鐵鋰這個快要被淘汰的東西突然又煥發新光彩了。
磷酸鐵鋰電池是真的比三元鋰安全,還便宜。隨後比亞迪身體力行給旗下所有車型都申報了刀片電池版本,有的廠商看著刀片電池好像挺香的,紛紛開始合作。
看著比亞迪的磷酸鐵鋰前景一片大好,江淮、上汽、北汽、歐拉、特斯拉等車企,或是自研,或是聯合供應商,一個接一個地在工信部申報了自家車型的磷酸鐵鋰版本。看看最近幾期工信部申報目錄,誰家沒有報磷酸鐵鋰電池車型,好像就趕不上流行趨勢。
另外寧德時代也借著和特斯拉「聯名」的機會,布局磷酸鐵鋰電池,估計它也不想看著比亞迪一家獨大。順便推出了CTP技術,從另一個角度提高能量密度。其他供應商諸如江蘇時代,也紛紛配合主機廠進行磷酸鐵鋰電池的裝機。
蜂巢能源則是搞出了無鈷電池,據說比811在電芯層級的成本價格要低約8%-10%,續航裡程和能量密度也不錯,並且針對安全性也做了不少措施。
況且據業內人士透露,811電池雖然鈷含量低,理論上成本會更低,但由於良品率和裝機量等問題,成本也沒有低於523電池,更別說磷酸鐵鋰電池了。
因此,今年811電池的式微,也不那麼難理解了。
■ 邦點評
2020年以來,隨著技術的進步,電動車的續航裡程飆升到了五六百公裡甚至七百公裡;政策也慢慢發生變化。這時候大家不再焦慮續航裡程,逐漸開始關注電池安全、熱管理、充電等更深層次的問題。
再加上媒體和廠商多年來不斷「教育」消費者,任何一個想買電動車的人,都或多或少了解各種電池知識,消費者變得不那麼「好糊弄」了。因此,希望廠商們能花更大的精力在電池安全上,把「自燃」這個詞從電動車的字典裡踢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