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滯留在東北的日本僑民和軍人高達200多萬。為了儘快將這些日本人送回國內,中國政府在葫蘆島開啟了百萬日僑大遣返。
最開始這些日本人聽說中國政府要將把他們送回國內,一個個的都激動萬分,一副興高採烈的樣子。但隨著日本僑民回到國內後發現因為戰爭的關係,日本一片廢墟,糧食物資都極為匱乏,想找到一份工作也極為困難,於是那些還沒有被遣返回國的日本人開始了自己的盤算。尤其是滯留在東北的日本女人開始「留戀」中國,此前沒有一個不是想儘早回到日本,現在當她們知道國內物價上漲,黑市猖獗,許多人開始改變初衷,不但不想回到日本,而且開始想盡一切辦法以達到不被遣返回日本的目的。她們開始濃妝豔抹,顧盼生姿,希望能夠贏得單身的中國男人的青睞,就此將她們娶回家中,免得回到日本去受罪。
1947年11月,長春市政府為了整理戶口信息,依照規定開始辦理日本女人的入籍手續,連續多日市政府戶政科門前,前來辦理加入中國國籍的日本婦女都大排長龍,一度排到了門外的人行道上去了。
這些原本穿著寬衣大袖和服的日本婦女,倒也入鄉隨俗換上了合乎她們身份的中國服裝。有的人穿著時髦的絲綢旗袍、流行的高跟鞋、戴著手錶、戒指,不用問這些是嫁給了中國官員或商人的日本女人。還有一些穿著粗布棉褲棉襖,再梳上一副徐娘般的髮髻,這便是嫁給了普通中國百姓的日本女人,叫人再也看不出一丁點她曾是喧囂一時的日本人了。
這些嫁給了中國人的日本女人不管穿著如何,現在她們都有了一個符合她們身份,如張李氏、楊桂花、馬英萍等這樣的名字來配合她們身上這一身服飾打扮。
從長春市政府1947年11月10日開始辦理外國人入籍手續以來,到11月20日,登記人數已經超過了400人,其中95%都是日本女人。
這些日本女人嫁給中國人的目的其實很簡單,除了少數人是真的與中國人相愛後決定留下來外,絕大多數都是為了能夠找到一張長期飯票。更何況當時日本經過戰爭以後,國內男性人數急劇下降,能夠在中國幸運地找到丈夫,現實環境已經不允許她們還存在任何的優越感了。
當時記者問一名闖關東來到長春賣菜的山東大哥。「你為什麼要娶一個日本女人當老婆呀?」山東大哥的回答倒也乾脆「省錢呀!」
確實,當時這些日本女人為了留在中國,只要有人願意要,哪裡還有什麼彩禮要求,上午答應,晚上就睡進了中國男人的被窩了。
當時記者還採訪了一名二十五六歲,受過中等教育,嫁給中國男人後收破爛的日本女人。她自稱嫁給中國人倒沒什麼目的,因為她生在長春,長在長春,總覺得中日兩國百姓沒什麼差別,也沒有絲毫的不同。只是過去日本軍國主義給兩國之間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傷痕,從而使得兩國隔絕,彼此仇視。
對於這名日本女人的所言,採訪的記者表示「假如所說的是實話,還算她沒有白生在東北。」
這些日本女人所嫁的中國丈夫,30%是商人,50%是軍人,剩下的丈夫大多為車夫、挑水工、煎餅攤販或撿破爛的。這其中有的日本女人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還需要在外從事看護或職員的工作。
根據1946年8月28日,長春日僑管理處結婚登記所的統計,日本女人和中國人結婚的共有783對,而一年後再次登記時只有400多對了。這裡面據說有80多對跟隨丈夫回到了關內。那麼剩下的則是因為生活習慣、語言不通等諸多原因,並沒有能夠「百年好合」,中途選擇了自由離婚。這些曾經做過中國人老婆的人妻,她們又隨著其他日本人被遣送回了日本。
在1947年11月長春登記加入中國國籍的日本女人,絕大多數倒還是守本分,有很少部分還受過大學高等教育,對生活也沒有過高的要求,不少人都曾加入過「開拓團」,種過地,吃過苦,所以能夠與中國丈夫長久地守著清貧生活下去。
當時記者為了實地了解這些嫁給中國人的日本女人的真實情況,專門跑到當時長春被稱為貧民窟的八裡堡一家煎餅店去實際了解她們的生活。這家店的主人是一名40多歲的山東人,他頗為得意地聊起他娶的日本妻子:「日本女人膽子小,很好管,早晚給我推磨,白天買煎餅,倒是很能吃苦。」在記者與店主人了解情況的時候,日本妻子就在一邊裁包煎餅的紙,因為聽不懂說的什麼,見到記者望過去忙不停地點頭致意。
儘管娶了日本妻子的中國男人大多表示「價廉物美」,夫妻生活十分滿意。不過當時記者還是特別提出「我總覺得有許多受過相當教育,年紀還輕的日本女人嫁給中國貧苦的小販,也許會有別的目的。這一點我很希望有日本妻的人們小心。同時政府對這些人也不可忽視!」
參考資料:
1947年5月19日《大公晚報》《日本女人留戀中國》
1947年11月24日《大公晚報》《長春的日本女人--她們嫁給中國人為要吃飯 他們娶日本妻為了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