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腐竹、豆漿......一提起這些常見的豆製品,大家幾乎都吃過,但豆製品對身體到底有什麼益處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PART.
01
豆製品源於大豆
營養卻更勝一籌
在天然食物中,大豆是植物性食物中少有的優質蛋白食物,被稱為「植物肉」,其蛋白質含量高達40%以上。
豆製品是以大豆及其他豆類作為原料,製作成的發酵或不發酵的食品。
豆製品來源於大豆,但在營養和吸收率上卻更勝一籌,主要原因有這五點:
①豆製品是我國居民膳食中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大豆加工成豆製品後,這些優質蛋白質被初步分解,以更小的結構形式進入人體,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例如:大豆自身的蛋白質吸收率為65%,而製成豆漿後,其吸收率高達85%,製成豆腐則可達90%以上。
②大豆本身不含維生素B12這種營養素,但當它發酵成腐乳等豆製品之後,便會含有維生素B12;
③豆製品中所含的脂肪是不飽和脂肪,比肉類中的飽和脂肪更健康;
④豆製品中還富含穀類食物缺乏的賴氨酸,是與穀類食物互補的理想食品;
⑤豆製品中的大豆異黃酮對女性有一定的好處。大量的研究證實, 常吃含大豆異黃酮食物與少吃者相比,前者乳腺癌、前列腺癌、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明顯降低。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每日攝入30~50克的大豆或相當量的豆製品(約100克豆腐乾、200克豆腐、700克豆腐腦、800克豆漿),以保證優質蛋白佔膳食總蛋白質供應量的50%及以上。
PART.
02
如何區分優質豆製品與「偽豆製品」 ?
很多人為了補充優質蛋白、大豆異黃酮等營養素,會有意識地攝入一些豆製品。若不小心吃了打著豆製品旗號的「偽豆製品」,那就等於白吃。那消費者該怎樣區分優質豆製品與「偽豆製品」?
優質豆製品:製作程序簡單、少添加
健康有益的優質豆製品,一般符合「非油炸、少添加」的特點。
優質豆製品大多是通過磨漿、過濾、煮開、加凝固劑、擠壓水分、發酵中的全部或部分程序製作而來。它們極大地保留了蛋白質、鈣、鉀、大豆異黃酮等營養成分,幾乎不含食品添加劑。
推薦4種優質豆製品:
① 豆漿:豆漿保留了原料中大多數有益成分。研究表明,豆漿的飽腹感很強,是非常好的扛餓和充飢飲品;
② 豆腐腦:口感嫩滑,與豆漿相比,蛋白質含量相差不多。豆腐腦含水量高,易消化,適合早餐吃;
③ 豆腐:保留了大豆的大部分優點,但加工過程中也有一部分B族維生素加熱降解或溶水損失。
④ 豆腐乾:經過壓制濃縮而成的豆腐乾,鈣含量在豆製品中出類拔萃。豆腐乾的蛋白質、鐵、鋅等含量也很豐富,而且比較容易存放。
「偽豆製品」:經過再加工、含豆量低
市面上的千頁豆腐、日本豆腐、魚豆腐、魔芋豆腐等食物,並不屬於優質的豆製品。它們不含或只有含量少的大豆蛋白,營養成分少之又少。如日本豆腐,主要由雞蛋、水、鹽等製作而成,與真正的豆腐差別大。
還有一些經過再加工的豆腐(幹)零食、小吃,添加了許多香料以及高油鹽,或經過油炸等工序,多吃無益。
PART.
03
豆製品食用指南
01
豆製品不宜過量攝入
一次性吃太多豆製品,會影響消化,出現腹脹、腹瀉等不適症狀。可每次換著不同的豆製品種類吃。
02
注意豆製品的保存
豆製品水分含量高,很容易滋生細菌,儲藏不當容易變質。豆腐、豆漿、納豆等生鮮豆製品,需在4℃條件下冷藏保存。
如果豆製品聞起來發酸,豆腐、豆乾等豆製品摸起來黏滑、沒有彈性,說明已經變質,不要再食用。
03
以下幾類人慎食
①高尿酸或痛風者:除了豆腐、豆漿屬於低嘌呤食物,可適當吃一點之外,大多數豆製品都屬於高嘌呤食物,食用後可能會誘發痛風;
②患有腎代謝相關疾病者:對於慢性腎炎、腎衰、尿毒症等患者,需要控制攝入豆製品的量。建議這些患者不要選擇豆製品作為蛋白來源,以免加重腎臟負擔;
③高血鉀、高鈣血症者:豆製品含鈣量高,尤其是豆腐,而這類病人需要嚴格控制鉀、鈣的攝入量,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謹慎食用。
素材來源:健康圈、百度圖片、Pexels(圖片)、網絡素材
原標題:《優質豆製品常吃好處多!但有一類人要慎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