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推出5款重口味mini罐的元気森林毫無疑問是眼下最in的網紅飲料,也將氣泡水這個N年前就有的老概念,營銷出了新高度。
光看去年雙十一僅次維他奶的全網銷量TOP2,以及成立4年即達40億的公司估值,就足以感受這圈被不喝飲料的外行創始人所吹起來的超級氣泡,以網際網路產品的姿態在小紅書上一通病毒式營銷後,是如何殘暴席捲整個行業的。
當然,在這條朝陽東升的賽道上,元気森林的諸多同行也不甘屈居隱秘的角落。
同樣銷量不俗的伊利伊然和雀巢巴黎水,較早就以蘇打水入局的屈臣氏與娃哈哈,剛剛參賽的健力寶微泡和農夫山泉TOT,以及兩位奶茶界新貴——奈雪的茶與coco都可的現做氣泡茶,勢必在這幾年把氣泡水這個氣泡吹得越來越大。
各品牌氣泡水一覽/資料圖
氣泡水的發端
有必要先捋一捋氣泡水或蘇打水這些名詞的概念。老外比較會整詞,用carbonated water或sparkling water來泛指所有溶入了二氧化碳、有能力冒泡的水,用sparkling natural mineral water表示天然的氣泡水,用seltzerwater代表只含二氧化碳的氣泡水,又用soda water和club soda來定義既含二氧化碳,又添加了碳酸氫鈉等鹽類的氣泡水。
國內大多數品牌的氣泡水嚴格來說均屬於soda water,基於為製造不同風味所加入的各類添加劑,管它們叫碳酸飲料也並不為過。
天然氣泡水直接採自礦泉,裡面自帶氣體,也富含礦物質。幾百年前的歐洲人在還沒專業氣泡水製備技術時,全靠從自然母親的神秘部位舀取這些大泡小泡出玉泉的天然汽水。
德國一個名為Seltzer的小鎮,便盛產此類充溢二氧化碳的礦泉,無數追逐氣泡水的先輩都相約各路「泡友」慕名前往,試圖以虔誠處子的姿態,趴在泉水旁,像親吻耶穌腳趾一樣舔舐夢中的泡泡。到了18世紀後期,被資本主義啟蒙的當地居民發現這些礦泉簡直就是財富密碼,開始了瓶裝販售生意,並直接以Seltze作為商品名。
到1950年代末,人們將seltze一詞的定義擴展,用以泛指所有僅含二氧化碳的氣泡水。而此時期的人工氣泡水也已發展了近200年。
約瑟夫·普裡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是人工氣泡水生產工藝的開山祖師。這位從小就和朱朝陽一樣吃飯睡覺考第一的化學天才,除了用發現氧氣這類驚世駭俗的行徑彪炳科學史,或是以教授文學、語言學、辯論學、口才學、法律、現代史甚至解剖學等科目的形式擠壓同行生存空間,還會在英格蘭利茲一家自己名下的啤酒廠做些接地氣的應用研究。
某日,他聞到了發酵桶附近的水所散發的一種令人愉悅的味道,並注意到許多氣泡被釋放了出來。自此之後,他開始習慣性地在發酵桶附近放水,每次也總能得到有泡有味道的水。後來,他就邀請朋友們一同品鑑這款最古老的人工氣泡水。
1772年,普裡斯特利發表了一篇題為《水與氣之結合》(Im pregnating Water with Fixed Air)的學術論文,介紹生產氣泡水的過程:在白土粉上滴硫酸從而產生CO2,再把CO2溶解到附近的一碗水中。
在普裡斯特利之後,許多嗅到商機的公司紛紛效仿此模式來生產肥宅快樂水。到19世紀,不少現代氣泡水品牌(如Schweppe和Perrier)登上舞臺。隨著技術進步,人們也開始選擇手動加壓泵入CO2的方式獲得濃度更高的氣泡水。
IC photo/圖
氣泡水真能降尿酸?
在此基礎上,向水裡添加碳酸氫鈉(小蘇打)以調整風味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操作了。今天很多商家所鼓吹的蘇打水可以降尿酸、養胃的說法,其依據也是裡頭的碳酸氫鈉有中和酸液的能力,不過這些文案經不起較真。
人體血清內的尿酸濃度由嘌呤的合成量、食入量及尿酸排出量決定,三者間的平衡是尿酸水平維持正常的關鍵。如果尿酸的排出量增大,理論上來講血清尿酸濃度是會降低的。
很多醫生也會根據具體情況給痛風患者開口服的碳酸氫鈉片,並囑咐其多飲水。但這並不意味著含有碳酸氫鈉的club soda就可以有效降低尿酸。飲料界的蘇打水或氣泡水本質還是碳酸飲料,碳酸氫鈉含量小到忽略不計,且混有其他食品添加劑——它們在降低尿酸方面的效用可以說小到忽略不計。
話說回來,拿碳酸氫鈉去治療尿酸過多本身就只是,也只能是一種細節輔助,不能真當藥來吃。因為碳酸氫鈉攝入越多,鈉鹽自然就攝入越多,這對痛風患者不是什麼好事情。
總而言之,無論加沒加碳酸氫鈉,氣泡水對降低尿酸沒啥卵用。對於痛風患者來說,緊跟醫囑積極治療,平時多喝水,少吃大魚大肉,多攝入健康果蔬,才是控制尿酸水平的最佳方法。
所謂通過中和胃酸達到「養胃」效果的說法也純屬無稽之談。一方面,氣泡蘇打水中和酸液的能力小到無法呼吸;另一方面,正常人沒那麼多胃酸讓你去中和——中和過多胃酸與大眾養胃事業完全是兩個故事。當然,機智的資本家們往往最善於偷換概念。
另外,關於藉助氣泡水製造飽腹效果從而少吃東西利於減重這一條,商榷空間也極大。且不說你在打了兩個嗝之後還能不能堅挺地表示腹內有氣,單討論飽腹感食物,就能列出一張被廣大健身男女傾力推薦的健康又美味食物清單來,何苦非要靠飲料來製造飽腹感呢?
IC photo/圖
為什麼碳酸會讓我們快樂?
不過,對於一款幾塊錢的飲料,我們確實沒必要過多糾結於某段來源不明的不實文案,況且眼前的這些主流氣泡水品牌所打出來的口號都集中於「水果口味」與「零卡糖脂」的完美結合,力度和「農夫山泉有點甜」差不多。
這款產品的底層邏輯,實際上是「讓你像喝水一樣喝碳酸飲料」,也就是既能感受碳酸飲料入口時的心飛揚,又能獲得喝水不長胖的心安好。而關於碳酸飲料為什麼可以讓人心飛揚這個問題,裡頭有不少科學原理。
曾有科學家探究過碳酸溶液對人口腔的刺激作用。他們發現,如果我們將自己的舌頭暴露在碳酸溶液裡幾秒鐘,就會感覺到疼痛;且碳酸濃度越高,溶液溫度越低,這種疼痛感越劇烈;在拿掉刺激源後,刺痛和麻木的感覺還會延續一段時間。
這種由氣泡迭起的碳酸液所帶來痛感,會使飲用者感到刺激和歡快。它有點像辣椒的味覺攻略:通過刺痛舌頭帶來辣的感覺,讓很多嗜辣者爽翻天。
原先有人認為是因為碳酸液裡的氣泡在口腔內破裂,從而給予舌頭物理打擊;但研究者通過「壓力室內喝碳酸」發現,就算氣泡不破,刺激依然存在。
此後有研究顯示,人舌頭上感知酸味的細胞裡存在一種碳酸酐酶(carbonican hydrase)。當碳酸來襲,它就會與之發生反應,從而產生一種爆裂感。一個有趣的事實是,登山者在服用了能抑制碳酸酐酶的高原反應藥物後,發現本該透心涼心飛揚的氣泡香檳喝起來像白開水一樣索然無味。
美國科學家布魯斯·布萊恩特(Bruce Bryant)和尼古拉斯·裡巴(Nicholas Ryba)都認為:這種對碳酸刺激的嗜好或許是人類「享受身體警告自己有危險存在」的一種表現——我們對吃辣的態度也同樣基於這個聽起來有些荒誕的行為模式。
還有一個更靠譜些的推測是:人類和很多動物都需要具備判斷食物是否腐爛的能力,而腐爛的食物往往會散發二氧化碳,如果我們的舌頭可以敏銳地識別碳酸,那自然就可以排除健康威脅。
嗶普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