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樓林立的城市間蕩漾,在大街小巷處打擊犯罪鋤強扶弱,這是屬於蜘蛛俠的浪漫,一個普通人變身超級英雄的故事。儘管「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話語在如今已經讓耳朵聽出了老繭,但這位立足於平民而崛起的超級英雄,卻依舊在用蓬勃的朝氣和滿懷希望的精神感染著所有人。
今年9月8日《蜘蛛俠:英雄歸來》登陸全國各大院線,創下了令人驚嘆的成績,不到一星期票房超過5.7億元人民幣。另一方面電影的口碑也水漲船高,這部小蟲回歸漫威電影宇宙的個人獨立秀可以說是相當成功。
《蜘蛛俠:英雄歸來》國內票房大爆
可能很多人都還記得,《蜘蛛俠》電影在之前已經有了兩個系列,分別是2002年開始由託比·馬奎爾主演的《蜘蛛俠》系列,和2012年開始由安德魯·加菲爾德主演的《超凡蜘蛛俠》系列。大家懷念託比的蜘蛛俠,雖然他與漫畫演繹的不同但卻經典好看,至於加菲版的《超凡蜘蛛俠》系列,雖然在第二部就戛然而止,但卻依舊沒有被觀眾們所遺忘。這個系列不僅擁有更加優秀的視覺效果,帥氣的造型與動作(加菲本身就練習體操,可以說是三版中柔性與身材最好的),還將小蟲演繹為還原漫畫設定的「鄰家英雄」角色。當我們追隨蜘蛛俠的視角穿梭在紐約曼哈頓的大街小巷,一種與英雄並肩的感覺油然而生。
《超凡蜘蛛俠》電影(2012年上映)
也許我們沒有機會再看到《超凡蜘蛛俠3》,加菲也通過《血戰鋼鋸嶺》等一系列轉型電影漸漸褪去大男孩的形象,成為新一代型男,但這個電影系列依舊會成為人們心中的經典,當觀眾懷念起曾經的蜘蛛俠形象時,加菲版的小蟲也必然佔據一席之地。電影如是,與它同名的一款遊戲亦如是。
《神奇蜘蛛俠》遊戲(2012年推出)
2012年的《神奇蜘蛛俠》(超凡蜘蛛俠)遊戲以同年上映的《超凡蜘蛛俠》為背景,可以說是一部標準的「電影配套」遊戲,這一現象在數年前十分多見,知名電影如《變形金剛》、《金剛狼》、《阿凡達》都曾有過相應的配套遊戲,這些遊戲無一不是為了蹭電影的熱度而打造,在開發規模和水準上都算不上3A,至於遊戲素質……絕大多數也實在不敢令人恭維。
那麼作為一款「電影配套」遊戲的《神奇蜘蛛俠》,是否能從同行中脫穎而出,讓玩家感受到它的誠意和蜘蛛俠的魅力呢?答案是肯定的。
大多數「電影配套」遊戲因為製作工期的緊逼和預算的限制,通常會以線性故事搭配線性關卡來構建整部遊戲,而《神奇蜘蛛俠》竟然大膽採用了開放世界的設計。開發商Beenox Studios此前曾打造過《蜘蛛俠:破碎維度》、《蜘蛛俠:時空邊緣》等經典的蜘蛛俠遊戲,而在《神奇蜘蛛俠》中他們決定加強遊戲的自由度,目的就是為了讓玩家能夠控制蜘蛛俠在紐約市中漫遊,真正體驗一名城市英雄的日常生活。不過當然,在當時為新遊戲加入開放世界要素的設計理念逐漸成為業界潮流,Beenox或許也是受此影響而做出如此大膽的決定。
《神奇蜘蛛俠》第一次讓玩家扮演小蟲在紐約市漫遊
開放世界已經能讓玩家們體驗一把蜘蛛俠在城市中自由晃蕩的感覺,那麼接下來如果想成為一名真正的超級英雄,則需要配套的故事來進行發展。《神奇蜘蛛俠》雖然搭載了電影的順風車,但卻並沒有與它講一個相同的故事,而是著眼於新的危機和衝突。遊戲開始彼得·帕克在參觀Oscorp公司時,意外目睹了變異人型生物和機器人的出逃,整座紐約市開始面臨「生化和機械危機」,小蟲於是決定挺身而出尋找解藥,並且抓回變異生物。
遊戲中的Boss都是變異人
踏入紐約曼哈頓的大街,整個故事的冒險就正式開始。不過即便是用當時的眼光來看,《神奇蜘蛛俠》的遊戲畫面也只能算中規中矩,犧牲了畫面換取流暢度自然令人感到遺憾,不過能否在城市中操控小蟲疾馳才是最影響玩家體驗的地方,所以這一點犧牲尚且還算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同樣作為不斷推出多部作品的超級英雄遊戲系列,《蜘蛛俠》在當時經常會被拿來與《蝙蝠俠》對比,而在戰鬥系統上《神奇蜘蛛俠》與《蝙蝠俠:阿甘之城》確實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又各有特色。蜘蛛俠的連續技和反擊技華麗而輕盈,充滿了炫酷的動作和視覺效果,以Xbox手柄為例,玩家就可以通過按Y鍵和YY鍵來進行不同程度的反擊,如果說蝙蝠俠的戰鬥沉穩而果斷,那麼蜘蛛俠的戰鬥就是靈活而炫酷,整套動作完全量身為小蟲的柔韌身軀而打造。不過這樣一來你也可以明顯感覺到,《神奇蜘蛛俠》的戰鬥比較簡單「無腦」,相比《蝙蝠俠》的成熟戰鬥系統自然會顯得略微無聊,不過這也讓新手更容易適應這款遊戲。
遊戲的戰鬥以爽快為主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神奇蜘蛛俠專區
友情提示:支持鍵盤左右鍵「←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