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研究與開發》:微生物酵素的研究進展

2020-12-23 對話酵素

近年來,酵素類產品因其在日本等地的風靡,而受到我國消費者的青睞,酵素食品的多種功能特性使得其在功能性食品開發領域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受到諸多科研學者的關注。本文就微生物酵素的生產工藝、主要微生物、相關代謝物質及生物活性等相關研究展開綜述,期望能對今後功能性微生物酵素食品的開發研究提供參考。

一、微生物酵素的工藝研究

對於酵素髮酵工藝條件的優化研究相對較多,而對於酵素配方研究相對較少。一些研究學者利用不同的發酵原料發酵製備酵素,並對發酵工藝、配方及輔助發酵工藝進行了優化,說明現今酵素產品的發展已非常之快,諸多科研工作者對於微生物酵素產品的開發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將為今後酵素企業和產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會推動產學研合作的發展。

二、酵素中微生物研究

由於酵素原料的不同,在發酵過程中微生物類型也不盡相同,但主要微生物為酵母菌、乳酸菌、醋酸菌和黴菌,對於酵素類產品微生物分離鑑定的研究也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而目前國內對微生物酵素的研究處於起步階段,同時由於其發酵菌種多、周期長、組分複雜、條件難控等問題,研究報導相對較少。

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逐漸彌補了傳統微生物分離鑑定方法的不足,但對於各類酵素中微生物的多樣性、物種豐度及群落結構動態變化規律的研究鮮有報導,因此,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觀測酵素髮酵過程中的微生物動態變化將是今後研究的一個思路,以便為今後酵素髮酵過程中菌群結構的調控提供參考。

三、微生物酵素的相關代謝物質研究

由於微生物作用,酵素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新的營養物質和活性成分。近年來對於酵素中的相關代謝產物的變化研究也成為熱點對象,比如各類酶、總酚、總酸、總糖、還原糖、有機酸、pH 值、總蛋白、總黃酮、胺基酸等物質,引起了科研學者極大的興趣,關於酵素中代謝物質的變化研究也是非常之多。

酵素中含有的營養物質、活性成分及各種酶類物質極為豐富,酵素原料的不同會導致在各類酵素髮酵過程中相關代謝產物的變化也不盡相同,發酵過程中代謝產物的變化與微生物的多樣性和豐富度變化及酵素的保健功能性評價息息相關,它們之間肯定存在著某種聯繫,如何探索出代謝物質的變化與微生物及保健功能之間的關係或者機理將是今後科學研究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四、微生物酵素的生物活性研究

1、抗氧化功能研究

由於酵素中總酚、總黃酮及SOD酶等物質的存在,能夠清除機體內自由基。

2、降血脂及減肥功效研究

對於酵素降血脂及減肥功效的機理研究相對複雜,相關研究還未見報導,可能是酵素中脂肪酶將攝入脂肪分解成脂肪酸,增強了機體吸收效果,再加上微生物作用,達到降血脂及減肥效果。

3、提高免疫力研究

細胞免疫活性與人類各種疾病密切相關,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發現酵素產品具有一定的提高免疫力和抗腫瘤活性,為人類健康提供了保障。

4、解酒與護肝功能研究

微生物酵素中的乙醇脫氫酶可以分解乙醇,降低穀草轉氨酶、谷丙轉氨酶和丙二醛等水平,從而達到解酒護肝的效果。

5、抑菌活性研究

微生物酵素產品本身具有抗菌活性,還可以促進白血球殺死致病菌,促進新細胞生成,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6、美容美白研究

微生物酵素含有的各種酶和一些物質能消解老化細胞,促進表皮細胞新陳代謝,清潔皮膚及去除油脂,使得皮膚細膩有光澤。

國家藥監部門審核確認酵素完全遵照了「應用平安、效果確切、質量穩定、運用便當」這四大準繩,而且微生物酵素富含產酶微生物、多種營養物質和活性成 分,也因此具有多種生物活性,酵素食品產業快速發展起來。目前,微生物酵素在我國已開始盛行,各地科研院所根據當地特色食品資源逐步研發酵素產品,以期能將當地食品資源更好地利用起來,開發出多種功能性食品,推動當地食品產業的發展。

本文摘自《微生物酵素的研究進展》

相關焦點

  • 微生物發酵降解棉粕游離棉酚研究進展
    由於棉粕含有有毒物質游離棉酚,會對動物生產、發育和繁殖等造成不良影響[3-4],棉粕在飼料中的使用量也因此受到了限制,使用量僅為30%左右。棉粕脫毒方法有很多,主要分為物理脫毒[5-6]、化學脫毒[7-8]、微生物發酵脫毒[9-11]三大類,其中微生物脫毒法是我國研究發現的獨特方法,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也為世界棉粕脫毒研究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
  • 腸道微生物體外模型研究進展
    腸道微生物現在認為是人體的一個新「器官」。而腸道微生物生態的研究近十年來也受到了廣泛的重視。但是腸道微生物研究存在的重要的瓶頸在於樣品的採集。對正常人來說,除了收集糞便之外,小腸、升結腸、橫結腸等部位的取樣幾乎不現實。另一方面,由於腸道細菌受到外部環境和宿主腸道環境的雙重影響,如何區分外部環境和腸道內環境對腸道菌群的作用變得十分重要。
  • [論文薦讀]乳品香精的研究進展
    孫嘉卿、馮濤*和宋詩清等歸納了近年來國內外在乳品香精領域的研究進展,梳理了一些常見乳製品的主要風味物質,對其不良風味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並且根據乳品香精的製備技術提供了一些解決方案,對未來風味乳製品的發展及乳品香精的進一步開發進行展望,提供新思路。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為進一步了解人體生理狀況與自身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關係,2007年12月19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人類路線圖計劃(road map plan)正式啟動一項新的基因工程——人體微生物群系項目(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旨在確定不同個體間是否存在共同的核心微生物群系,研究人體微生物群系變化與人體健康狀況之間的關係,開發新的技術和生物信息學工具
  • 【盤點】微生物十大重磅研究
    腸-腦軸會影響每個人每天的生活和健康,如今研究人員深入闡明了腸道菌群影響多種人類疾病的分子機制,比如自閉症、帕金森疾病、創傷後應激症候群和抑鬱症等,本研究也為我們深入理解其中的分子機制提供了一定思路;後期研究人員還將繼續深入研究鑑別出潛在靶點來用作開發治療人類疾病的新型療法。
  •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的酵素課:酵素食品對健康的4大益處!
    酵素食品本質上是一個複雜的多元發酵體系,其微生物主要來源於原料本身和加工環境,其中,部分微生物快速生長並成為加工體系的重要微生物。酵素食品在傳統加工過程中微生物種類繁多, 其優勢微生物主要集中在乳酸菌、酵母菌和醋酸菌等, 這些微生物之間此消彼長, 對產品風味和活性物質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 果醋的研究與開發
    巨大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凸顯了果醋開發的重要意義。當前國內圍繞果醋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果醋的開發工藝,包括選育酵母菌和醋酸菌、優化發酵工藝、澄清劑和澄清方法的研究等,針對不同果醋的工藝優化尤其受到重視。 雖然各類果醋品種繁雜,但大多停留於實驗室階段,應用於工業化生產的研究較少。
  • 低溫等離子體技術等4種食品殺菌技術的最新研究
    近年來,LTP技術在果蔬製品殺菌中的應用逐漸成熟,國內外關於該技術滅活果蔬製品中微生物的研究報導逐漸增多(表1),為貨架期穩定的果蔬製品開發提供了有效的途徑。近年來,LTP成為肉製品及水產品殺菌的熱門技術之一,最近的一些研究探究了LTP對不同肉製品及水產品中微生物的滅活作用(表2)。表2:LTP技術在肉製品及水產品殺菌中的應用以上研究表明,LTP技術應用於食品殺菌處理時,對肉製品及水產品的微生物控制具有較大的意義。
  • 饅頭保鮮技術研究進展
    二、抑制微生物汙染的機理研究與應用 微生物汙染同樣是導致饅頭貯藏期限較短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引起饅頭的變質、發黴、營養流失、風味變差,甚至會產生食品安全問題,因此如何抑制微生物對饅頭的汙染,是饅頭保鮮的關鍵一步,如果處理得當,則會顯著延長饅頭的保質期,起到保鮮作用。
  • 【南京】關於舉辦「微生物產品質量研究、發酵過程工藝優化與中試...
    各有關單位:   微生物產品包括微生物菌體自身如益生菌或菌體製劑和微生物代謝產物如抗生素或各種微生物生理活性物質如免疫調節劑或各種營養性物質等,微生物自身的特點導致了微生物產品與人類的大健康生活密切相關。
  • 獨家| 一文讀懂《2019中國酵素行業發展研究報告》
    酵素行業正處於上升期,呈現出朝氣蓬勃、奮勇向前、科技至上、突出人文等諸多新時代特點,但同時也面臨著規範不夠、標準不一、系統缺乏等問題。目前,除中國生物發酵產業協會制定的少數規範化文件、標準類文件與產業規劃類文件外,深入研究酵素行業的資料並不多。
  • 神經酸的功能研究進展
    [5]李文保,孫昌俊,王飛飛,等.神經酸及其在預防和治療腦病中的應用研究進展.藥學進展,2014,38(8):591-596.[6]侯鏡德,陳至善.神經酸與腦健康.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9-23.[7]王澤宇,胡佳,康敏,等.神經酸製備方法研究進展.亞太傳統醫藥,2016,12(1):46-49.
  • 大家關心的酵素問題都在這裡了!
    目前,國內食用植物酵素還處於研究起步階段,缺少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和深入人心的本土酵素品牌,因此,本文對食用植物酵素的研究現狀進行概述,以期為開發功能性食用植物酵素產品、提升品質以及實現其工業化生產提供參考。
  • 含油汙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油田含油汙水處理是油田礦場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重要課題。鑑於此,本文對含油汙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關鍵詞:含油汙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引言我國水資源緊缺。同時伴隨工業發展,近些年我國的環保形勢日益嚴峻。為此國家大力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倡導綠色化學。
  • 孫寶國院士:食用酵素是食品,不是酶製劑!
    所有食品都可以成為健康食品,所有食品都應該成為健康食品。《黃帝內經太素》中提到「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這是一種健康食品的理念,食物是養人的,而藥物是治病的。一位西方醫學家曾講過「把食品當藥吃,而不是把藥當飯吃」。因此,酵素理應成為健康食品,而不是藥品!食品的色香味是食品的靈魂,享受食品的色香味是人類的本性。
  • 研究發現深海微生物抵禦重金屬脅迫新機制
    加強對深海微生物耐受重金屬的機制研究,有利於從新視角了解其特殊環境適應機制,為發展去除重金屬汙染生物製品提供理論依據和候選材料。近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研究組在深海冷泉和海山生境細菌應對重金屬鎘及汞的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 最新研究:環保酵素作為環境友好型家庭清潔劑的可能性
    結果表明,環保酵素具有蛋白酶、澱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對常見的細菌和真菌均有抑菌滅菌作用,實現了油脂去汙力63%,農殘去除率50%。研究結果表明家庭製備環保酵素,進一步生產出對環境友好型家庭清潔劑,具有可行性。
  • 環保酵素在不同發酵時間抗氧化力的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TQ925 文獻標誌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1.073 研究表明,酵素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蛋白酶、脂肪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是其主要的功效酶[1],因此目前酵素主要用於農業改善土質[2]、減少蟲害、增加土壤肥力和醫藥治療皮膚病、抗炎、抗菌、抗症等方面[3-10]。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腸腦連接可能是由胃腸道中產生的各種微生物分子介導的,這些微生物分子隨後會滲透到許多器官,包括大腦。動物模型研究確定了從腸道細菌傳播到大腦的分子線索,這些線索可能影響神經功能和/或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
  • 腸道微生物組最新研究進展盤點
    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紊亂與多種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如消化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精神系統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一些感染性疾病。基於此,小編針對腸道微生物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和德克薩斯大學休斯頓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秀麗隱杆線蟲中鑑定出延長壽命、也延緩腫瘤進展和 β-澱粉樣蛋白堆積的細菌基因和化合物。β-澱粉樣蛋白是一種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聯的化合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6月15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icrobial Genetic Composition Tunes Host Longe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