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周刊作者團 世界華人周刊
在日本,自殺現象竟引發了連鎖反應。
作者:夏格
疫情爆發至今,日本的情況一直不容樂觀。
最近,日本新一波疫情持續爆發,引發關注。
新增感染人數、重症患者人數和死亡人數都在不斷創新高。
據日本NHK官網消息,截至12月2日,日本累計確診151030例。
而因新冠而死的日本人就有2193人。
目前,新冠疫情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是首當其衝的嚴峻任務。
縱觀其他國家的疫情影響,沒有哪一個國家看上去是輕鬆應對的。
但疫情對日本的影響遠不止於此,也略有不同。
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引發心理健康危機,失業危機在日本更為突出。
從而使得籠罩在疫情之下的日本,顯得有幾分悲涼。
崩潰的日本女性
近日,日本政府公布了一項令人震驚的數據:
光是今年10月份死於自殺的日本人數,就超過了因染疫而死的總人數。
今年10月,日本自殺死亡人數達到2153名。而截至上周五(11月27日),日本死於新冠肺炎的人數為2087名。
▲ 截止10月日本自殺死亡人數
自殺的人中,女性與學生最多。
數據還顯示,女性自殺人數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83%,男性則增加了22%。
此外未成年自殺人數也明顯增加。
日本這一現狀令人讓人毛骨悚然,為什麼這麼發達的國家,自殺率會那麼高?
眾所周知,日本是自殺率較高的國家之一。
早在21世紀初期,日本政府就開始大力推行「防止自殺」的相關措施。
雖然一定程度上在減少,但整體效果並不理想。
▲ 1978-2019年日本人自殺統計
尤其到了2020年,疫情突然爆發,這讓原本突出的社會問題更是雪上加霜。
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究自殺學的教授上田真知子就表示:
「和其他國家相比,日本的抗疫政策相對寬鬆。我們甚至沒有封鎖城市,但自殺人數還是在瘋狂增加。」
在疫情越來越嚴重的今天,更多的日本人因失業、貧窮、家庭壓力、絕望,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疫情,讓日本人再次走上「絕路」。
▲ 疫情下的東京街頭(Getty Images)
小林恵理子在她48年的人生裡,曾嘗試過四次自殺。
第一次自殺發生在22歲。
也是這一次自殺讓她在醫院昏迷了好幾天。
當時她做著一份全職工作,可微薄的薪水不足以支付房租和個人花銷,這使得她的生活更加水深火熱。
被搶救回來後,小林惠理子並沒有感到幸運,被救回來意味著生活還要繼續,可生活對於她來說,只剩下無助和絕望。
此後的20多年裡,她又嘗試過三次自殺,但都沒有成功。
後來,小林恵理子慢慢調整自己,她在一家NGO(非政府組織)謀得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也將自己的心路歷程寫成了書。
但是,今年疫情的爆發,48歲的她又被重新拖回絕望的深淵:
「我被降薪了,我看不到希望。我開始時不時感受到一種危機,我可能會再一次陷入貧窮。」
其實不難看出,新冠疫情期間,這一現象在女性身上尤為突出。
日本女性多從事酒店業、餐飲業和零售業,疫情導致大部分企業裁員,小林的許多女性朋友都被解僱了。
在接受CNN採訪時說,「日本一直忽視女性,」她說,「當發生不好的事情時,最弱的人會首先被社會淘汰。」
日本自殺率居高不下
不僅如此,日本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甚至連日本名人都接連自殺:
近幾個月來,藝人三浦春馬、蘆名星、藤木孝、竹內結子都相繼自殺。
而自殺的原因無從得知。
可日本民眾知道,越是如此,引發的連鎖反應就越令人感到恐慌。
5月23日,日本女摔跤手木村花自殺去世,那一個多月來,日本娛樂藝能界持續低迷。
因為木村花生前疑似因參加綜藝《雙層公寓》而遭受網絡暴力。
日本粉絲不分晝夜地謾罵,他們指責她「醜女」「拜金」,認為她「小題大做」「人品太爛」,甚至還有人粗暴留言說,「希望你去死」。
▲ 網絡上對木村花的攻擊
對木村花這樣鋪天蓋地的謾罵,一直持續了一個多月。
5月23日凌晨,木村花在社交平臺上發出了一張自殘的照片並配文控訴自己所遭遇的網絡暴力:
「每天近100條坦誠的意見。我不能否認我受傷了;
謝謝媽媽給我生命,但我感覺我要死了;
感謝所有支持我的人,這是我渴望的生活;
謝謝大家,我愛你們。再見。」
最終,在這一場「暴力」中,22歲的木村花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或許有太多的不甘心,但那不重要了,她用盡最後的掙扎也沒能和這個世界和解。
自殺,在日本不僅常見,似乎還會引發連鎖反應。
蘆名星,乾淨溫柔,清純靚麗,曾是那代人心目中的女神。
此前在採訪中她曾說,自己每天會做300個伏地挺身,150個卷腹。為了好身材,可以拼命。
但就是這樣一個積極樂觀、自律豁達的人最終選擇了在家中自殺。
日劇黃金年代的最後一位女王,曾兩奪視後,三提日本電影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竹內結子,她的命運也是如此。
9月27日,她被曝在家中自殺身亡,消息一出震驚各界。
年僅40歲的竹內結子在2020年初才剛產下第二胎,並在9月份宣布產後復出。
看似幸福美滿的人生,沒想到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傳來了自殺身亡的消息。
更令人悲傷的是,她生前最後一部電影《行騙天下JP:公主篇》是和三浦春馬合作的。
而三浦春馬在7月18日就已經自殺離世了。
當時兩人在片場吃著冰淇淋,笑容滿面,結果在今年兩人先後以同樣的方式先後離世,令人唏噓。
短短幾個月,日本藝人接連自殺,網友們紛紛感嘆:
自殺真的會有連鎖反應嗎?疫情影響下的日本到底怎麼了?
其實相比於普通人來說,明星的經濟壓力要低得多,可即使這樣,他們依然無法繼續保持對這個世界的熱愛。
縱觀整個日本,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尤其是女性,她們的處境更是難上加難。
女性生存壓力很難改變
這次疫情帶給人們的心理重壓,遠比比想像中更大。
失業、降薪、社會孤立,都加重了生活壓力。
而這幾乎成了日本女性面對的共同現狀。
除此之外,
在日本,男女承擔的家庭責任非常不對稱:
一般情況下,女性在家庭事務上所花費的時間大約是男性的5倍。
對於日本很多女性來說,傳統觀念的束縛從沒讓她們感到過一分自由。
由於疫情反覆,隨之而來的是長時間居家隔離,女性的家庭事務變得更加繁重。
最終導致她們睡眠時間減少、身心俱疲,甚至絕望到自殺......
▲ 日本東京,人們戴口罩出行
21歲的大學生大空幸星,今年創立了一個24小時心理諮詢熱線——「屬於你的地方」。
他每天能接到超過200通電話求助,其中大部分電話來自於女性。
她們通常會在晚上十點到凌晨四點打來電話,坦承自己瀕臨崩潰;
她們中很多人丟了工作,沒有錢,卻還要養孩子;
有人說,丈夫甚至想殺了她。
她們很多人都嘗試過自殺。
▲「屬於你的地方」心理諮詢站
總之,女性在與日俱增的壓力下早已顯得力不從心了。
前段時間,聯合國婦女署最新數據顯示,這場新冠疫情,可能會讓全球的性別平等工作倒退25年。
聯合國婦女署副執行主任Anita Bhatia甚至說:
「我們在過去25年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可能在一年之內失去。」
更令人擔憂的事情還有,許多女性都無法再回去工作了。
男女平等、尊重女性,這樣的呼聲總是一浪高過一浪。
但實際上,女性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中,仍然遭受著種種不公。
疫情肆虐,這種不公的現象誰又能知道會持續多久?
低欲望社會下的日本
即使那些目前生存現狀好一點的人,也並不樂觀,因為這類群體中的人對於未來的計劃卻幾乎是空白。
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在自己的名作《低欲望社會》中就指出:
現在的日本,已變成了一個不想消費、不想上進、不想約會、不想結婚、不想生育的社會。
人口越來越少,而且看不到改變的方向。
還有人一針見血地總結了目前日本社會現狀:
這10多年裡,日本不管哪個階層,實際年收入都減少了,他們已經到達了一個窮而且充實的時代。
換言之,就是日本人越來越崇尚「低欲望社會」。
不結婚、不生育、不消費、享受宅生活,沒有物慾和成功欲。
從而導致越來越多沒錢的年輕人,因為生活拮据而不想改變,也就變得毫無欲望。
反觀有錢的日本老人呢?因為過去生活的不安而導致越發地尋求安穩,繼而忙著存錢養老。
低欲望或是一種美德,但對於目前的日本來說,卻是一種災難現象。
除了無欲無求的生存現狀,更要命的是日本人內心的孤獨感和羞恥感。
2010年,HNK電視臺曾播放了一檔紀錄片《無緣社會》。
在這部紀錄片裡,有在公司20年無休卻一夜之間流浪街頭的工薪族,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缺乏子女陪伴的孤獨空巢老人,有隻在網絡交友的年輕人。
這部紀錄片,不但在日本社會引起了譁然,在中國也獲得了不少的關注,並在豆瓣上被打上了8.3的高分。
有一條高贊評論:
「那些沒有工作、沒有配偶、沒有兒女以至於最後孤獨死去的人,曾經都不過是和你我一般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日本冰冷刺骨般的社會現實,刺痛了千千萬萬的日本人。
最終在這樣的背景下,自殺好像成了一種自我解脫的方式。
無力改變社會,更加無力改變自己,生命也不再會被點亮。
這或許是每一個日本人最真實,最辛酸的寫照。
事實證明,疫情,又重新給日本蒙上了一層陰影。
◇ 參考資料
環球網 | 日本10月自殺人數超新冠死亡人數,女性受影響最大
原標題:《自殺人數超新冠死亡人數:在日本,它比病毒更可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