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塔本加。這是20世紀早期的一個非洲人的名字,他在1904年被帶到美國作為展覽品,當他在這片充滿機遇的土地上找不到幸福時,他悲慘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奧塔本加的故事是複雜的,迷人的,令人心碎的。他最初是作為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St. Louis World’s Fair)上的一場人類學展覽的一部分,來到這裡的。後來,他住在動物園裡,和動物們生活在一起,就像馬戲團的展覽一樣。最終,他試圖找到一種正常的生活,但就像他之前的其他社會賤民一樣,他發現這很難。
他在剛果過著飽受戰爭摧殘的艱難生活
奧塔·本加於1883年出生在剛果,是一個侏儒部落姆布提人的一員。和19世紀非洲大陸上的許多人一樣,他早年生活艱難。人們之間經常發生內戰,俘虜的敵人經常被賣為奴隸。歐洲人對非洲大陸的幹預,也為非洲人製造了一系列危機。
奧塔·本加試圖維持正常的生活。他結婚很早,有兩個孩子。他和家人住在葛西河附近的森林裡。那時,比利時統治著剛果。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向姆布提族人居住的地區派遣了民兵。許多人在衝突中喪生,其中包括奧塔·本加的妻子和孩子。他之所以能倖免於難,是因為他離家外出打獵。
孟加拉人被奴役,然後被一個美國人買走
由於比利時軍隊仍然佔領奧塔·本加祖上的土地,他部落的其他人被奴役。而他被關進籠子,帶到一個奴隸市場。美國傳教士維爾納發現了奧塔·本加,用幾袋鹽和一些銅絲買下了他。當時維爾納被派往非洲,專門尋找1904年在密蘇裡州聖路易斯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出現的人物。
買下奧塔·本加後,維爾納釋放了他,並邀請他和其他幾個部落的人一起去美國參加即將到來的世界博覽會。
他在世界博覽會上很受歡迎
回顧過去,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上的人類學展覽,在本質上超越了種族中心主義。旅途中的奧塔·本加和他的同伴(都來自另一個部落)充分利用了這一點,從奴隸制度中解放出來,享受著美洲的異國風情。
奧塔·本加渴望見到博覽會上的遊客,和他們說笑。並且他變得很受歡迎,他的名字開始通過報紙上的文章在全國範圍內傳播。他的個性和磨尖的牙齒,給公正的贊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奧塔·本加回到非洲後又回到美國,住在博物館裡
世博會一結束,維爾納就把奧塔·本加和他的同伴送回了他們在非洲的家。由於奧塔·本加失去了家人,因此被迫離開了自己的部落。他去了巴特瓦部落生活,他試圖安定下來,娶了第二個妻子。然而,很快他就意識到自己與巴特瓦人格格不入。心碎的他問維爾納是否可以和他一起回到美國開始新的生活。
那時維爾納正處於經濟困難時期。他聯繫了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館長,安排奧塔·本加住在博物館裡。在奧塔·本加在博物館逗留期間,維爾納製作了一尊本加的半身像,並保存了下來。
本加在一個猴子展覽會上展出
維爾納努力的為本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聯繫了布朗克斯動物園的園長威廉·坦普爾·霍納迪(William Temple Hornaday)。維爾納認為新鮮的空氣和戶外活動有助於提高孟加拉人的生活質量。
霍納迪把本加帶到了動物園,當他看到生活在那裡的原產於他家鄉的動物時,這位非洲人表現的很高興。維爾納和霍納迪建議本加去動物園幫忙,照顧和餵養大象和其他非洲本土動物。他照做了,再一次發現自己成了一個受歡迎的人物。遊客會看到他穿著當地人的衣服,和他們聊天。
沒過多久,霍納迪意識到,來觀看孟加拉作品的人比來看動物的人多。這就是這個故事真正應該受到譴責的地方。霍納迪決定讓本加成為展覽的一部分。他和一隻猩猩住在一個籠子裡,遊客們蜂擁著去看本加和他的猿猴同伴們。《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寫道:「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人和猴子的聯合展覽,無疑是布朗克斯公園裡最有趣的景象。」
然而,其他人卻感到很憤怒。一群非裔美國牧師抗議這次可恥的展覽。布魯克林霍華德有色孤兒收容所的負責人詹姆斯·h·戈登牧師說:「我們的種族,我們認為,已經夠沮喪的了,即使沒有我們中的一個和猿猴在一起。我們認為我們值得被認為是有靈魂的人。」該展覽在抗議後不久就被關閉了。
受夠了作為一個怪人,本加用刀子威脅動物園管理員
在這個臭名昭著的展覽被關閉後,本加繼續生活在動物園裡照顧這些動物。然而,他已經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物,以至於遊客們繼續尋找他,與他交談或擺姿勢拍照。無論是好奇的遊客,還是他只是厭倦了動物園的生活,本加很快就發起了反擊。他用一把刀威脅動物園管理員,結果被趕出了動物園。
後來,他被送到紐約的一家孤兒院,但當地的宗教領袖們組成了一個委員會,想辦法讓本加過上更好的生活。
他超矮,但他剃刀般鋒利的牙齒引起了人們的興趣
雖然本加的矮小身材,對於普通美國人來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本加尖尖的牙齒最讓人感到震驚。對本加來說,這只是他在非洲的家族部落常見的一種沒有痛苦的做法。因為他的牙齒被小心地剃得尖尖的,根莖完好無損。
最後,他戴上了牙套。
他使自己美國化,試圖融入其中
當他在美國作為一個怪人度過了他生活的糟糕開始之後,本加開始尋找朋友並開始生活。他在一家菸草倉庫找到了一份工作。為了更好地融入社會,他甚至讓牙醫給他戴上了牙套。為了使自己美國化,他甚至改名為奧託·賓果。
本加在林奇堡獲得了一個了解美國生活的新機會
幫助關閉布朗克斯動物園展覽的牧師們,也在努力讓奧塔·本加自己的生活,發生積極的改變。他給了他一個孤兒院的家,但對於一個20多歲的成年人來說,這可不是個好地方。因此,紐約牧師聯繫了維吉尼亞林奇堡的一個私立基督教神學院,即現在的維吉尼亞林奇堡大學,他們同意幫助奧塔·本加開始新的生活。
當奧塔·本加被帶到林奇堡時,凱莉·艾倫·麥克雷還是個小女孩。她的家人最初把奧塔·本加安置在家裡。本加在家裡有自己的房間,但因為他在森林裡長大,所以他更喜歡在房子後面的樹林裡露營。她回憶道:「我只有兩歲半,但我的哥哥亨特很了解他。奧塔·本加教他如何製作魚竿,教他釣魚,把他帶到森林裡,生起火,給他們講故事。」
由於再也回不了非洲,他採取了極端的措施
奧塔·本加的工作讓他存了一些積蓄。他渴望回家,並計劃返回非洲。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歐洲人再一次插手非洲事務,戰爭在整個非洲大陸爆發,包括本加出生和長大的地區。前往該地區的旅行被禁止,本加的計劃也被擱置。
1916年3月,奧塔·本加冒險來到附近的林區。這並不奇怪,因為他大部分的空閒時間,都在森林裡打獵和採集藥草。在樹林裡,本加準備了一堆篝火。他把牙套取下,使牙齒恢復了原樣。然後他用偷來的手槍開槍自殺。本加的遺體已從最初的埋葬地點移出,因此他的墳墓沒有明確的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