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繪本,又稱立體手工書,是繪本和立體紙藝的結合體,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既好玩又有趣,常常能令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立體書不僅可以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心,還可大大提升閱讀興趣噢!今天我們帶來了《立體書前世今生的大揭秘》包含了:1.立體書的起源2.立體書的類型3.立體書界的奧斯卡
提起迪士尼,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那個承包了許多人童年時光的動畫公司,但除了創造出許多經典卡通形象外,也許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迪士尼也在立體書的歷史上也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立體書的起源
13世紀,英國有位修士馬修·派瑞斯為了解決繁瑣的數據查詢問題,將宗教節慶日期結合可轉動的紙盤,首度將機關嵌在書裡,彼時他還在為此舉能減輕自己的工作量而興奮不已,也許他當時並不知道,因為這個小小的舉動,給圖書行業帶來了怎樣的巨變。
1765年,英國人羅伯特·雪爾將中世紀以來大量應用在學術與教育的技法「lift-the-flap」(翻翻書)帶入童書領域。只要分別翻動不同部位的頁面,便可組成新的圖像,80年代的中國有一套很出名的三本「翻翻」書《七十二變》《三十六變》《十八變》,就是通過翻翻紙頁實現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的變身法術的。
從1840年前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近100年裡,是立體書發展的黃金時期。英國的迪恩父子出版公司發明了「變形」的技法,通過簡單的拉動就能改變原本的圖像。
這之後在1871年,因為聖誕卡片的風靡,拉斐爾塔克父子公司將這一技藝廣泛用在兒童立體書領域,出版了各種題材的立體書,成為了當時立體書的主流。
▲拉斐爾塔克父子公司出版的《夏日驚奇》
到了1932年,美國的藍絲帶為迪斯尼製作第一本立體書時,首創pop-up book(跳立書)的概念。並出版了大量以傳統童話故事為題材的立體書,這種頗具文化指針意義的繪本,使得使彈起式立體紙藝在美國家喻戶曉。直到今天,「pop-up」在英文中仍是立體書的代名詞。
▲《匹諾曹》,世界上第一本pop-up book
這之後,人們發現了立體書更多的趣味和價值,生產立體書在歐洲和美國盛行。紙藝大師們開始探索立體書更多的呈現效果。20世紀中葉,德國慕尼黑的紙藝大師洛薩·梅根多夫將立體書推向了一個巔峰,獨創的旋轉木馬樣式的技法,賦予了立體書場景和模型,讓立體書成為真正意義上具有立體形狀的書籍,被譽為「立體書出版之父」。
▲旋轉木馬式立體書《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
雖然立體書已經經過700多年的發展,但在書本的署名上一直都沒有「紙藝師」的分類。直到1960年,美國立體書大王瓦爾多·亨特徹底改變了「立體出版一條龍」的格局,他將出版環節細分給不同的公司,「紙藝」的作用和價值才得到突出和重視。亨特還發明了「紙藝工程師」這個頭銜,讓紙藝創作者可以像文字作者和插畫家一樣在書上享有署名權。
經過長久的演變,現在的書早已不再是平面的形象,它可以通過一系列簡單或複雜的機關,組成千變萬化的書籍,書的創意也已經越來越沒有邊界,但無論是哪一種,在設計的領域中,不同類型的立體書並沒有隨著時間淘汰,而是朝著強調互動和各式各樣的展合設計上發展。
立體書的類型
隧道書:場景延伸
主要是由連邊的風琴褶和內部多個景層構成,一層一層的紙張相疊加,中間留空,在第一頁有一個小孔,從圓孔看進去就是一副立體的場景。因為拉開的疊紙如一個隧道,所以被稱為隧道書。
旋轉木馬書:360度視覺體驗
遊樂場裡的旋轉木馬給人一種浪漫的感覺,旋轉木馬書也是同樣。因可以360度展開,閱讀時像旋轉木馬一樣而得名,根據外觀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六星旋轉木馬書和十字型旋轉木馬書。
六星式旋轉木馬書有六頁六個場景,也是利用層景透視產生立體效果。通常,每個場景包括背景在內,共四層景片。從上往下看,六星形旋轉木馬書像一個層層重疊的六角形,因此又被稱為「星星書」。
《美女與野獸360°光影立體書》
十字形旋轉木馬書是目前旋轉木馬書的主流形式。這種書打開後,被一個十字形結構分成四部分,每部分都形成一個相對開放的立體空間,不像六星形旋轉木馬書中的場景那樣比較封閉,你還可以動動手拉拉其中的機關,會發現不一樣的驚喜。
劇場式立體書:國外的「皮影戲」
這種劇場式的立體書,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十分風行,非常適合表現話劇或歌劇每一幕的劇情,有點類似於中國的皮影戲。玩具劇場也通過表演的形式展出,通過更換不同的背景和人物來敘述故事,有時還有會配音和多個表演者參與,在當時受到個階級和各年齡層的喜愛。
娃娃屋書:袖珍的藝術
因玩具特性十分明顯,娃娃屋書在立體書中是非常特別的一類,在打開或經過組裝後變成一個一個有著豐富場景和立體效果的娃娃屋,此類書也因此而得名。最常見的娃娃屋書形式是十字形,還有一面型和三面形。
一字型娃娃屋在打開之後有很多格,每格都是一個房間,三面娃娃屋則是將整個立體空間分為了3塊,除了平層的設計,還可以設計為兩層、三層的洋房。
十字形娃娃屋由十字型旋轉木馬書演變而來,不同的是娃娃屋在設計和呈現上更突出了「娃娃」的概念,製作精美的娃娃屋立體書的房間內家具擺設一應俱全,同時還會設置一些技巧機關來增強探索感。
《凱蒂貓立體遊戲屋》
彈起式立體書:互動、遊戲和知識三合一
相信很多人最開始接觸的立體書都是彈起式立體書,它是最常見也是最主流的立體書形式。
不管是隧道書、旋轉木馬書、劇場書還是娃娃書,都會受到呈現效果的限制,但彈起式立體書不同,它可以融入各種主題和技法,讓互動、遊戲和知識三者合一。
如在《愛麗絲夢遊仙境》立體書中,它就融合了「隧道書」的技法,拉開小小的折頁就是一個「新天地」。
還有我們最常見的情景互動式—拉杆式技法,至從英國的迪恩父子發明了此項技術後,「拉」式互動就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在立體書中,這種技法經常出現,輕輕拉動機關條,書頁中的圖案就會發生變化。它讓立體書從視覺的靜態走向了動態。
在翻閱立體書時,經常會看到V型摺紙的圖案立起來或彈出來,這種技法叫做「V形折」,它在第一時間刺激著讀者的感官,為每一次的翻閱帶來了期待和驚喜。
立體書界的奧斯卡
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有「立體書協會「,他們一直在推動著立體書的發展和創新。1996年,美國的立體書學會為紀念「立體書出版之父「梅根多夫,創立了梅根多夫獎,該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堪稱立體書界的奧斯卡。
下面,就來一起欣賞幾部「梅根多佛獎」獲獎作品吧!
2002年「梅根多夫獎」獲獎作品《綠野仙蹤》
由羅伯特·薩布達設計,是為了紀念原版童話出版100周年而作的珍藏版。他是第一位獲得梅根多夫大獎的得主,也是唯一一位連續三屆獲獎的得主。
2008年「梅根多夫獎」獲獎作品《星戰百科》
這是一本「星球大戰」百科全書,為了紀念星戰30周年而出版,設計師馬修·萊因哈特在學生時代最喜歡的電影就是「星球大戰」,裡面結合了他最喜歡的動物、怪物和城堡,他將這些元素組成了獨一無二的「紙上想像世界」。
2012「梅根多夫獎」獲獎作品 《紙花》
由世界著名立體紙藝大師雷·馬歇爾設計,比起故事性和娛樂性,這本書更具觀賞價值。作者將立體工藝、插畫藝術完美結合,創作出高端立體花藝術品,成為當時人們贈送親朋好友的首選之禮。
2014「梅根多夫獎」獲獎作品《變形金剛》
繼《星戰百科》後,馬修·萊因哈特憑藉《變形金剛》再次獲獎,這是世界上唯一一本可以真正變形的變形金剛立體書,紙藝十分複雜,包含35個變形金剛角色,擎天柱、大黃蜂、威震天、紅蜘蛛等高人氣角色都有涵蓋,精湛的技藝讓簡單的抽拉就能實現真正的「變形」。
2016 「梅根多夫獎」獲獎作品《後院鄰裡間》
比起前幾位的獲獎者,本書的作者在此之前可就「暗淡」很多,甚至這本書的技藝並不複雜,之所以能在神仙打架的2016界裡脫穎而出,得益於精緻的呈現和科普的準確表達,作者是個十足的「細節控」,小小的頁面上連蛛網絲都清晰可見。
2018「梅根多夫獎」獲獎作品《扎哈克-蛇王傳說》
作者西蒙·阿利茲並非立體書界的新人,他曾多次擔任08屆梅根多夫獎得主馬修·萊因哈特的立體書助手,並在《星球大戰》立體書中擔任插畫和紙藝設計,這次他以個人身份參賽,作品的靈感來源于波斯神話。
立體書最初是做為成人的工具書出現的,並且精湛的紙藝和震撼的效果呈現總讓人誤以為它其實更適合用來收藏和欣賞,而不是做為孩子閱讀的書籍。對於這一點世界立體書「頭號玩家」馬西莫·米西羅利說道,最初的紙藝工程師的創作對象就是3-6歲的兒童,因為立體書兼具書和玩具的性質,可以起到很好的銜接、過渡作用,以立體書作為閱讀的起點,吸引兒童對閱讀的興趣,然後就可以順利開啟自主閱讀。
如果要追問為何會出現立體繪本,《世界經典立體書珍藏版·綠野仙蹤》的作者羅伯特·薩布達說道:「我並不是讓孩子研究會動的書多麼神奇,而是想告訴他們,只要你願意,你的任何夢想都能化為立體,變成現實。」也許比起立體書本身,這種信念和在這種信念下誕生出的作品,才是我們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吧。
參考資料:樂樂趣「你見過多少種立體書?從清華大學立體通知書談起」
谷聲新童書研究所「四十年工資買5000本立體書,竟成專業收藏家:愛好,才是最好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