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夏天的「乘風破浪」,不全是唱跳見長的姐姐於2020年09月04日「破齡成團」。同樣是09月收官,在脫口秀第三季決賽之夜把脫口秀講得出彩不一定全是脫口秀演員。跨界、出圈的實例不勝枚舉,當然,極具活力的當代藝術圈也從不甘寂寞。藝術家可以像網紅一樣直播帶貨,也可以自導自演著「演員的誕生」。擅長旋律的可以盡情塗抹色彩,美院學成的可以極限挑戰身體。藝術展覽可以從現實開到虛擬,模糊著藝術與科技的邊界。也可以像遊樂園一樣打造看點,串聯起藝術與生活的燃點。
村上隆藝術直播首秀
2020年12月,以笑臉太陽花聞名的日本當代藝術家村上隆加入國內直播平臺,開啟首場藝術直播秀,80萬人次觀看,直播帶貨超過77萬元。雖然在流量與銷量上無法與其他大宗商品相提並論,但所獲得的關注遠遠突破藝術圈。在直播中除了推薦「村上隆的藝術」套裝:《知日·你完全誤解了村上隆》、《村上隆的藝術對談集》、《村上隆的藝術戰鬥論》三本圖書,還同網友實時互動,分享藝術創作的理念與故事。與看一場展覽相比,以這樣的方式走進村上隆的藝術一定令觀眾印象深刻,藝術家不一定都是無法接近的高冷範,也可以像其他網絡主播一樣接地氣。或許看過線上直播的觀眾會感慨,之所以村上隆能畫出太陽花,原來真實生活的他就是這麼「二次元」。
村上隆直播
蔡國強打造的「白日煙花」視覺盛宴
以直播玩轉藝術的不止有村上隆,還有蔡國強,不同於村上隆的直播帶貨,蔡國強讓全球觀眾通過直播實時觀看了一場「白日煙花」。2020年9月25日歐洲中部時間下午15點,爆破項目《悲劇的誕生》——主題受尼採《悲劇的誕生》的啟發,兩萬發煙花從飄浮在法國幹邑夏朗德河上的150個酒桶中發出,三幕煙花分別以一首詩《將進酒》、一幅書法《狂草》、一場戲《狄俄尼索斯》的篇章形式,表現寂寞、隔離、反省、不屈和樂觀向上等多重人生境遇,蔡國強希望藉此致敬人類「不屈、勇氣與希望」的共同價值與歷經風雨的豪邁生存意志和能量。
對於首次以線上形式觀看煙花的觀眾而言,藝術家蔡國強突破這他們的對藝術的想像,但對於創作了《天梯》、《九級浪》的蔡國強而言,藝術能實施的遠不止於此。
「白日煙花」可以藉助直播形式,同樣也可以藉助虛擬實境的形式。2020年12月14日「遠行與歸來」蔡國強藝術展在故宮博物院拉開帷幕,呼應冬奧主題的創作《銀河嬉冰》,其靈感來自故宮博物院館藏《冰嬉圖》,呈現在銀河中溜冰的想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同期亮相展覽的另一件新作《夢遊紫禁城》,這是藝術家首次採用VR技術展現煙花創意,透過HTC VIVE Pro觀眾開始了一場夢幻之旅,從不同角度觀看到色彩繽紛的煙花,在漢白玉製成的紫禁城宮殿上空演繹著《盛典》、《歌舞》、《光明》、《狂歡》的篇章。
蔡國強作品《悲劇的誕生》爆破項目2020
蔡國強作品《為「悲劇的誕生」所作手稿》2020
蔡國強虛擬實境作品《夢遊紫禁城》靜幀
蔡國強作品《為「夢遊紫禁城」所作火藥草圖》2020
從導演到演員,看見藝術家的能量場
如果說《悲劇的誕生》與《夢遊紫禁城》是一場華麗的劇作,那麼蔡國強就是這場演出的導演。無獨有偶,2017年憑藉作品「葛宇路」引爆媒體的葛宇路,在2020年則導演了一場名為《備用電池》的「荒誕劇」。葛宇路將一輛自行車改裝為發電機,個展舉辦期間他每天從自己在河燕郊的住所騎行到北京798的展覽場館,以獲得展廳中屏幕所需的電能——屏幕上播放著他曾經的作品《葛宇路》、《cool》、《東湖站》《情書》,展廳有觀眾觀看則屏幕開啟,觀眾離場則屏幕關閉,並停止消耗電能。當然也有一種情況,即當天的騎行所獲電能不足以支撐展廳用電,沒辦法,觀眾只能遺憾的看著黑屏離場。葛宇路在這一過程中所導演的不僅包括展廳的作品,也包括展廳的觀眾,雖然有時並不按照導演的思路進行,可誰能說偶然性不是另一種精彩。
北京公社葛宇路同名個展現場
有精彩的導演,就有精彩的演員。獲得2020年度AAC青年藝術家獎項的厲檳源,一直都在用自己的身體挑戰著藝術的表達,從2013年望京深夜的裸奔到2019年昊美術館同名個展呈現的眾多作品,通過行為藝術作品的創作,他成為是最搶眼的主角。2016年厲檳源探班《大象席地而坐》劇組,被選中出演其中的票販一角,正是因為這次表演讓厲檳源真正認識了電影藝術語言,並開始籌劃自己的電影作品《一個人的戰爭》。他認為行為藝術裡有一些很適合用電影屏幕來呈現細節, 「挖掘行為藝術作品裡的電影語言,拓展作品的觀看和展示方式,讓一個行為就是一個電影。」 《一個人的戰爭》預告片亮相昊美術館的同名個展,作為一部電影,它沒有腳本也沒有劇情,作為藝術家的個人項目它確實是電影大屏幕,或許相對準確的表述是:《一個人的戰爭》是一部偏實驗性的藝術類電影,無容置疑的是,在行為藝術中表演的厲檳源更接近於一個演員。
厲檳源電影項目《一個人的戰爭》預告片段
從聽覺到視覺,這是鮑勃·迪倫的創造
行為藝術家可以變身成一位演員,搖滾巨星也可以變身成一位畫家,或許他們一直以來就是。
結束了上海的旅程,「鮑勃·迪倫藝術大展」 於2020年07月25日登陸北京今日美術館,這是迄今為止鮑勃·迪倫全球最具規模的藝術巡展。作為一名視覺藝術家的鮑勃·迪倫,創作了包括素描、油畫、丙烯、水彩和雕塑等在內的多種作品形式,此次展覽呈現了140餘件作品,囊括了自1973年至今的六大不同創作系列,由此觀眾可以看見一個音樂之外更加多元與立體的鮑勃·迪倫。對於鮑勃·迪倫而言,如果音樂與繪畫有一些關聯的話,那就是他的畫作一如他的詞曲一樣平易近人,「這些畫作是一種最時新的寫實主義——樣式陳舊而大體靜態,外表卻顫動著。它們與現代世界相左,但那就是我的創作。」他曾這樣介紹《平凡之路》系列。「倒不是因為我自認是大畫家,而是我感覺在繪畫時,我能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恰如他的音樂。
鮑勃·迪倫作品《布倫戴奇巷漢堡屋》104.6 × 122.4 cm,布面丙烯,2017年
鮑勃·迪倫作品《三扇屏風(孤星)》200 × 285 × 6.4 cm,鐵製品和古董,2017
是展場、是秀場,更是與藝術互動的樂園
如果鮑勃·迪倫在夏天點燃了大眾對藝術的熱情,那麼張光宇則在冬天點燃。或許張光宇還不足以被人熟知,但他作為美術指導創作的動畫影片《大鬧天空》卻是家喻戶曉,孫悟空造型就是在張光宇造型設計的基礎上修改而來。
2020年12月22日,「為了前方-張光宇藝術12燃」在嘉德藝術中心亮相,本次展覽也是為紀念張光宇先生誕辰120周年。不止動漫設計,張光宇還涉及漫畫、插畫、壁畫、設計、出版等多個領域,這些成就通過展覽中 「48個表情」「西遊漫記」 「神筆馬良」「大鬧天宮」等12個版塊一一展現。張光宇在上世紀30年代在上海的藝術創造以霓虹燈式的狀態呈現,而他在抗戰時期的藝術創造則以撲克的形式呈現。相比較常規展覽,更是引入數位技術、LED等方式,藉助光、聲、風、電、視錯覺的交互調動觀眾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全方位的感官,藉由虛擬環境與現實空間的互動使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光宇樂園」,可以帶回家的文創衍生品更是將觀展的樂趣延伸出展廳。就像《大鬧天空》不會過時一樣,這些「高齡」的藝術創作秀出今天全新的時尚。
嘉德藝術中心「為了前方-張光宇藝術12燃」展覽現場
太空裡也少不了藝術
藝術作品在哪裡?可以在藝術家的工作室,可以在藝術館的展廳,也可以在虛擬的場景,甚至於飛向太空。
據相關媒體報導,曾創作了《天書》的當代藝術家徐冰在2020年宣布攜手民營商業航天公司星際榮耀,共同參與星際榮耀雙曲線一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基於航天技術進行藝術創作,雙曲線一號遙二「徐冰天書號」的一、二子級箭體外表,是由藝術家徐冰創作完成的一個獨立的藝術作品,火箭四子級載荷艙內搭載篆刻了徐冰代表作品《天書》的純金屬魔方,它將隨火箭四子級進入太空後,繞地球飛行數日至數月的時間,隨後受地球引力再入大氣層,回歸地表。這也是「全球首次以發射任務為載體的藝術品展覽」。
徐冰《天書》UCCA展覽現場
太空中不僅有藝術品的遨遊,也會有藝術館的「建成」。
2020年9月29日,「太空藝術館」開幕儀式及「雪域·愛·天宮」首場線上科普公益藝術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據相關媒體報導,「太空藝術館」是我國首個以載人航天工程為平臺的航天主題科普公益性藝術館,是載人航天工程科普和科學文化傳播工作體系建設的組成部分之一,旨在通過科技賦能藝術,向全社會普及航天知識、傳播載人航天文化、弘揚載人航天精神,激發公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探索未知、敢於創新的科學熱情。作為首場線上公益藝術展,「雪域·愛·天宮」通過虛擬實境技術高度還原中國空間站外觀和內部結構,使觀眾零距離接觸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上的工作和生活場景。
太空藝術館 「雪域·愛·天宮」首場線上科普公益藝術展
2020年,嫦娥五號探測器圓滿完成月球採樣返回、執行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飛行裡程突破4億公裡……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藝術還有什麼不值得期待?對於藝術而言,也許最大的邊界即在於無界、最好的出圈即在於無圈。如果所謂藝術是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疊加,那麼一切皆有可能就是藝術在當下最好的詮釋。過去從未遠去,未來早已到來。走過2020,藝術帶來的驚喜從未讓我們失望;走進2021,新的創造早已在醞釀的路上。
主要參考上觀新聞、新京報、南方都市報、中國新聞周刊、大眾新聞等媒體報導:
上觀新聞:流星雨直播,抖音號村上隆帶貨,網際網路平臺直播出現新生態?
新京報:蔡國強法國直播白天煙花新作《悲劇的誕生》,致敬人類的堅強
南方都市報:藝術家厲檳源上海仁廬個展,探討「永恆」的短暫本質
中國新聞周刊:網紅藝術家葛宇路:「藝術是什麼都可以」
環球網:中國首個「太空藝術館」線上開幕儀式在京舉辦
大眾新聞:當代藝術家徐冰宣布攜手星際榮耀,實現藝術與航天跨界融合
圖文資料參考來自故宮博物院、北京公社、昊美術館、今日美術館、嘉德藝術中心、太空藝術館、UCCA等,圖文資料同時致謝藝術家蔡國強、葛宇路、厲檳源等及藝術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