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菜的清炒芥藍類似少林的入門功夫羅漢拳,雖是一種家常便菜,卻凝集著潮菜的基本手法特點。拳諺云:「要想羅漢好,三正裡面找。」這「三正」是指手、身、馬(馬步)要正。清炒芥藍的也有「三要訣」:厚朥(豬油)、猛火、香臊湯(魚露)。當今知道這「三要訣」的人不少,但能運用自如的卻不多。而一旦真正領悟了它,將一個芥藍菜炒好了,雖不能說已窺見潮菜的堂奧,卻也算得上是頗曉一二了。
芥藍原產我國南方,因其風味和做法獨特而常被認為是粵菜的特色菜餚。但仔細分辨,粵菜中的廣府菜和潮州菜對芥藍的做法卻是大相逕庭,廣府菜用的是飛水」加蠔油的「軟炒」:先將菜放人油鹽水中「飛」熟,撈出濾水,排列盤中,再淋上蠔油味精上桌。潮州菜用的是「熱油」加魚露的「硬炒」。這兩種烹調手法本身無所謂誰優誰劣,只是反映出廣府菜和潮州菜存在著不同的飲食理念。
就個人而言,我是傾向於潮式「硬炒」的,理由是它既保存了芥藍原有的菜味又添加「鑊氣」。這種方法,因為不需要「飛水」,芥藍中的芳香物質和養分不會流失;又因為熱鑊猛火產生的高溫含油水蒸氣能將蔬菜「煸」透,使菜餚更人昧,更酥脆。附圖這道清炒芥藍菜,看上去青翠欲滴,臨近了香氣襲人,吃起來欲罷不能。潮菜能夠獨步天下,從這款家常便菜就能找到原因。
清炒芥藍的「要訣」已如上述。其中的「厚朥」是說芥藍菜較會吸附油脂,應比其他蔬菜下多點油。芥藍菜有很多種類,以優劣而論,大體是黃花勝白花,窄葉勝闊葉,花苔勝整株,施糞肥的勝過施化肥的;以根莖來說,又有大小頭之分,總之炒制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菜葉多些油自然要多下,萊莖多則要少下一點。
書畫家郭莽園還吃過一種「部隊芥藍」,講述後大家都笑得直噴飯。說的是有一次他在「府城」潮州吃飯,因為「城花」芥藍很出名,就點了,順口詢問菜嫩不嫩。店老闆不情願地說,什麼嫩不嫩,是「部隊芥藍」來著!嘗後果然脆香,便請教何謂「部隊芥藍」。店老闆指著後窗說,看見那些部隊的營房了吧!當兵的可都是20歲左右的處男,用他們的尿澆出來的芥藍,炒後每根都是脆翹脆翹的,想讓它們軟下來都難!
猛火的目的是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讓油水汽化,快速蒸熟芥藍,使其保持青翠酥脆。據說上世紀70年代末,汕頭大廈一盤清炒芥藍要3元錢,有人以暴利質問過飯店。廚師的解釋是,炒一盤芥藍要費兩大勺豬油,一勺是加在鑊裡的菜中,另一勺卻是加在鑊下的煤爐上,使之瞬間燃起烈焰猛火,炒出來的芥藍才好吃。
實際上炒芥藍還有另一「要訣」,就是「帶水」。芥藍是一種含水量較少的蔬菜,下鍋時一定要帶水,否則油再多火再猛,菜都會變黃變老。下鍋後要迅速加蓋,讓油水汽將菜蒸至八成熟,然後揭蓋加上好的魚露和味精翻炒,就可上盤了。芥藍菜其實很像女人,女人離不開水,芥藍菜也離不開水。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生活中有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張新民簡介:知名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汕頭市潮菜研究會會長。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味道微社區:
味道佛山微信:
是佛山電視臺以打造大眾飲食文化,書寫南粵飲食歷史,傳播嶺南城市文化的微信平臺。
以美食、旅遊資訊為主打,開創權威美食專欄,得到中國粵菜十大名廚黃熾華、潮汕美食專家張新民、澳門廚神梁奀、澳門總督私家御廚盧子成,佛山美食專欄作家李星的鼎力支持及擔任美食顧問,權威美食專家來教你識飲識食。又定期舉辦美食之旅,鑽窿鑽罅帶你搵最地道美食!佛山有什麼好食好玩?關注我們,美食資訊一手掌握!
合作聯繫:
QQ:2413079728
微信號:fstv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