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廢舊服裝回收企業十年搬了五次家 直面垃圾分類的痛點難點
12月17日下午,2020東灘論壇在上海市政協舉行,專題研討「持續推動源頭減量,大力促進循環利用,不斷深化垃圾分類」。《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已近一年半,還有哪些值得改進的地方?
回收利用企業十年搬了五次家
上海緣源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服裝回收鏈條的上遊企業,董事長楊膺鴻在論壇現場發言道,廢舊服裝回收大致可分為三類:成衣(二手衣)、原料、廢料,廢舊服裝產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周期性淘汰,比如孩子長大了衣服穿不下了,或者追求時尚而淘汰舊衣服,周期加權平均為三年時間;二是半周期性淘汰,比如搬家會丟一部分衣服。」楊膺鴻測算過,如果人均服裝淘汰棄置量為5公斤/年,全國年產生量超過800萬噸;再算上制服、校服換裝等數量,總量則超過1000萬噸。
利用廢舊紡織品中的可降解纖維,可以和農村秸稈纖維技術合成可全降解的生態基質肥料,目前已在新疆伊犁、蘇州等地應用,兼具環保與經濟效益。因而,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廢舊服裝回收領域。作為該領域的一名「老兵」,楊膺鴻想代表行業提個建議:「為廢舊紡織品回收和利用業務提供規劃專用場地。」
楊膺鴻坦言,過去十年裡公司搬了五次家,「眾所周知,回收和利用業務的銷售額不多,附加值也不高,很難入駐現有的工業園區,因為不少工業園區對入駐企業都有產值、稅利的要求。」回收利用行業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配套服務業,楊膺鴻希望政府部門給予場地規劃,讓企業安居樂業,穩定發展。
半年回收的牛奶盒能堆出20座珠穆朗瑪峰
光明乳業隨心訂營銷中心總經理李秀坤在論壇上介紹,光明乳業每年要為市民送180萬份牛奶,其中70萬是玻璃瓶,「大家都知道我們的牛奶瓶是要回收的,回收率約99.5%。不過,回收利用10次以上的瓶子,就會統一報廢。」
剩下110萬隻牛奶紙盒,該怎麼辦?李秀坤說,2019年6月28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前夕,光明乳業做了第一場進社區的紙盒回收活動,此後每個月的5、15、25日被定為「光明牛奶盒回收日」,市民集10個任意品牌的空牛奶盒就能兌換一盒200毫升的鮮牛奶。「短短半年內,我們共回收了123萬個紙盒,盒子連接在一起抵得上20座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李秀坤說,這些紙盒被循環利用,加工成垃圾桶、長椅,放置在滬上部分公園裡。
可惜的是,受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回收活動暫停舉行。不過,明年光明乳業將繼續擴大社區兌換點數量。「除上海以外,還增加了北京、濟南等33座城市,3018個社區都能參與回收兌換活動。」李秀坤說。
打通綠色積分與二手品交易市場壁壘
「老早底額上海寧一定記得淮國舊吧!」當市廢棄物管理處處長金浩的PPT上跳出一張頗具年代感的照片時,會場一片應和。近年來,上海開展「五違四必」整治,舊貨市場因對周邊居民生活造成不便、存安全隱患等諸多因素,陸續關停。名震一時的虯江路、牛莊路、中華新路和東街四大舊貨市場,依次退出歷史舞臺。然而,只要有供需關係在,二手品市場就不會消失,而是轉移到了線上,吸引的是一大批年輕的網民。
2018年,《上海市兩網融合回收體系建設導則(試行)》出臺,為生活垃圾末端處置減量提供強大助力,同時也為規模化二手品市場的重建提供客觀基礎。金浩注意到「2.0版」二手品市場的機遇與挑戰並存,「線上二手品交易基於虛擬性,自由度更大,由此伴生出虛假交易、以次充好、假貨泛濫等問題。」他呼籲,要讓二手交易透明化、規範化,真正發揮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作用,亟待政府監管發力。
金浩建議,鼓勵每個區建立一個相對固定的市場,統籌規劃、合理選址、綜合治理,堅決取締非法黑市和違法經營行為,制定不同二手品收售參考價格並動態調整。而針對目前已廣泛普及的綠色帳戶機制,金浩認為應該「用活」綠色積分,打造綠帳二手品交易線上線下公益平臺,將高價值二手家電家具等閒置資源通過綠帳平臺集中展示,團體和個人也能發布和交售自己的閒置物品。「還可以打通綠帳積分參與二手品交易的優惠折扣功能,完善交易規則、商品質量、物流管理和售後服務制度。」金浩說,「從而加速推動綠帳服務平臺轉型成綠色環保公益平臺。」
(文章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