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異國他鄉與當地人和諧相處,溝通愉快的前提就是入鄉隨俗,了解當地的人文風情】3個月前還在菲律賓,那時大家都在忙著防疫,工作和休閒成了奢侈品。停工時,偶爾可以出去。華人們比當地人本能地更加願意嚴格遵守防疫規定,而當地人是在政府很高壓的處罰政策下才逐漸願意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並遵守防疫規則。
期間,我們與當地人的接觸機會一般都是在商場和車站發生的,有時會因為戴不戴口罩和雙手消毒而產生點衝突。不過最後,我們通過用迎合當地人文化習慣的英語溝通方式進行解釋和道歉後,一下子氣氛就變得友好多了,大家都願意聽對方的建議了。不同種族間的溝通方式,是不是很神奇!
有一個小菲朋友說,假如遇到對方不願意聽你說話,那麼你就直接問他的宗教信仰,雖然有點冒失,但是對方會樂意告訴你。以前看過一篇國外權威雜誌的文章,說一般有信仰與沒有信仰的人的說話方式和態度是不同的。真的嗎?
後來,我實踐了一下:找了在司機駕駛位置掛有十字架及耶穌有關的信物的計程車乘坐了2次;然後又找了沒有任何信物的計程車乘坐了2次。為預防不好的事情發生,每一次乘坐我都帶了一個當地人做安保兼翻譯,我付了每次100p的小費。幸好這四次的司機都是有戴口罩,並且有配消毒酒精。司機位置和乘客位是用塑料隔離膜罩著的。
前面兩次接觸的司機都是天主教徒,禮儀上都很有禮貌,都有提醒戴口罩,還特意提醒我放酒精的地方。但其中一個司機繞了一圈才到達我指定的目的地,在結算的時候我們起了一點衝突。
我認為我事先說好的地點按照grab打車軟體上的指導價,本來180p就可以的,但是這輛車我不是在打車軟體上找的而是在街邊現找的,這個司機通過他自己的谷歌地圖來行駛,本來馬尼拉單行道特別多如果過橋錯過一個路口就可能繞2個大圈,就是這樣。事先我以為有信仰的外國人會更誠信和安全,但這次我心裡有點害怕了,主要是我不願意給他想要的價格,又擔心他動粗。於是我問他是不是天主教徒,他說他是,我假裝說我也是,以此拉進距離。
在這個討價還價的過程中,這個司機一直很禮貌不斷說"sorry,i am wrong.I like china.""But you also have to pay。Chinese are rich.…"意思是對不起,雖然錯了,我也必須付費,中國人富有的。我意識到他還是講道理的,於是我叫小菲溝通說,他耽誤了我寶貴的時間,本來近距離就可以到的,但他行駛了更多的距離,價格能不能再少一點。通過溝通,這個司機讓步了,我只給了230p。
後面兩次打的士的經歷,有點挑戰性和刺激性。雖然都戴著口罩,但是後座沒有消毒酒精,沒更多防疫的提醒。幸好有一個小菲作伴。
這兩個司機一個是無神論者,一個是沒有信仰。這個無神論者司機是個20幾歲的小夥子,很開朗,我們一上車就和我們有說有笑,像嬉皮士朋克風格,言語輕佻,開車速度很快,如果不是有個同伴我都不敢坐他車,價格還是合理。
那個沒有信仰的司機呢,是位中年大叔,車有點舊,車門有一塊是自己焊上去的,長得又黑又瘦,寡言少語。我好奇問他"Are you a catholic?"他回覆說"No,I don't believe in Jesus。…"我當時沒有問更多了,只是詫異自己直覺很靈。後面他居然迷路了,沒有把我們拉到目的地。把我們甩到了一個破舊的停車場旁,叫我們換別的車,他找不到具體位置。那旁邊還是貧民窟。結算時,我只給了三分之一的價,他嘟囔著什麼我聽不懂,他說的是本地他加祿語。不過那個眼窩深陷的眼神真的很犀利,他好像不滿意,也沒有跟我們道歉說沒有達到要求。如果沒有同伴,我也不敢坐。
不過總的,這個國家的人民都很友好和善的,愛好和平的,除了一小部分人。這是我自己對當地人文信仰探知的一次很小的測試,比較膚淺,但是對我影響很大。
總之,人在他鄉,要想與當地人和諧相處,就是需要先多了解對方的文化信仰背景,自己才能做到心中有數,知進退。下一篇我們說說宗教信仰的話題,敬請期待。
本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原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