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就像一臺發動機,源源不斷的為整個身體輸送著能量。當然,一臺機器運行太久,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脾胃也不例外。
根據症狀不同,脾胃疾病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先天稟氣不足,素體虛弱或久病傷脾等,可導致脾氣虧虛或脾氣不足,主要表現為身體瘦弱,面黃肌瘦、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脈細沉無力等。
脾氣虧虛則脾胃動力不足,運化水溼功能減退,水液代謝障礙,停留在體內,則形成病理性的水溼、痰飲,常表現為頭身困重、嗜睡乏力、眼瞼浮腫、食欲不振、皮膚油膩或溼疹、大便粘膩不爽或大便稀溏、舌體邊緣有齒痕,舌苔厚膩、男性陰囊潮溼,女性白帶異常等。
飲食過量、過食生冷、肥膩、幹硬之品易導致食物滯留胃中,無法消化吸收,阻滯中焦出現腹痛腹脹、嘔吐、泛酸、不思飲食、口氣臭穢等表現。
脾胃喜暖惡寒,若平素體寒或過食生冷易損傷脾陽,而導致脾胃陽虛或命門火衰,無力溫煦脾土而導致的脾腎陽虛,症狀為腹部冷痛,喜暖喜按,畏寒肢冷,面白無華,不敢吃生冷的食物。
說到脾胃,不得不說說肝,中醫認為 「 肝主情志 」 ,又有 「 怒傷肝 」 之說。中醫很早就意識到情志對臟腑的影響,肝主疏洩,喜調達惡抑鬱,若人體受到過度的精神刺激,會導致肝的疏洩功能異常而引起肝氣鬱結,肝鬱化火橫逆犯胃,則影響脾胃之納運,形成腹痛腹脹、嘔吐、噯氣、胸脅脹痛等證候。有一味中藥,堪稱脾胃疾病第一藥,這味中藥就是「白朮」。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幾乎可以通治一切脾胃病。《本草匯言》裡講:「 脾虛不兼,術能補之;脾虛不納,術能助之。」 《本草疏經》更稱白朮為 「 安脾胃之神品 」 。由此可見,白朮在健脾養胃、燥溼利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謂是 「 無白朮,不脾胃 」 。很多治療脾胃病的中藥方,如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白朮湯、苓桂術甘湯以及平時我們耳熟能詳的中成藥如玉屏風顆粒、歸脾丸、補中益氣丸、參苓白朮丸、香砂養胃丸等,裡面都含有白朮,而且白朮在裡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脾氣虧虛:白朮30克,黃芪10克,大棗2枚。直接泡水,或打粉裝紗布,開水衝泡代茶飲。脾虛溼盛:白朮30克,茯苓20克,砂仁10克,陳皮10克。直接泡水,或打粉裝紗布,開水衝泡代茶飲。推薦中成藥:參苓白朮丸、木香順氣丸、香砂養胃丸、二陳丸。食積停滯:山楂15克,生麥芽10克,陳皮5克,白朮5克。直接泡水,或打粉裝紗布,開水衝泡代茶飲。脾胃陽虛:炒白朮30克,生薑10克,大棗2枚。直接泡水,或打粉裝紗布,開水衝泡代茶飲。肝胃不和:陳皮15克,柴胡15克,枸杞10克,菊花5克。直接泡水,或打粉裝紗布,開水衝泡代茶飲。脾胃疾病「三分治,七分養」。在服用中藥調理脾胃疾病的同時,更應該順應自然變化,早睡早起不熬夜,適當運動,不暴飲暴食七成飽為宜,少吃或不吃寒涼、辛辣、肥甘厚膩的食物,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心情的舒暢。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這樣的體會,當人們非常傷心難過、悶悶不樂或苦於某一件事情無法解決的時候,就算擺在面前的是山珍海味也提不起半點胃口,即使勉強吃了也會胃痛胃脹,胃裡很難受;如果此時有人帶給我們一個好消息或面前的難題迎刃而解,這時我們的胃口會突然大開,恨不得把最近沒吃的飯全都補上。在人體的五臟六腑中,胃對情緒變化是最敏感的,所以我們說胃是人體情緒變化的「晴雨表」。因此,養脾胃和「調節情緒」、「情志養生」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