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辣的太陽還掛在天上
今天卻已經立秋了
立秋之後為啥還這麼熱?
說好的「立了秋,涼颼颼」呢?
為什麼一出門還是這樣
↓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秋季的正式到來。但是到了立秋節氣,只能表明天文上的秋天到來了,氣象意義上的秋天並沒有到達。
還有一個「秋老虎」
雖說立秋,但要吟一句「天涼好個秋」,那還為時尚早。盛夏的暑熱未散,依然高溫高溼,立秋後的高溫,被形象地稱為「秋老虎」。這段時間,防暑納涼依然不可鬆懈,謹防「秋老虎」發威。
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後一伏」之說,意思就是指立秋後還有至少「一伏」的酷熱天氣。
按照傳統的三伏天推算方式,其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民俗學者蕭放介紹,立秋是根據天文觀測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位置,確定的秋季起始日。
從這個角度看,立秋當天並不是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人們真正感覺到秋天的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
「貼秋膘」和「啃秋」
熬過了烈日炎炎與潮溼悶熱,「貼秋膘」是大快朵頤的最好理由了。相傳,這是從清朝就開始流行的立秋食俗,古人們把各種肉類或白切或紅燒,來彌補苦夏裡因食欲不振而清減的體重。
在立秋的諸多習俗中,「啃秋」是頗具儀式感的一項。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在南方則會「立秋啃秋瓜」。
有些地方會把「啃秋」叫做「咬秋」,寓意夏日酷暑難耐,時逢立秋,要將其「咬住」。江蘇等地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果蔬糧食的豐收,總能給人們帶來喜悅。此時,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一些地方生活人們,會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晾曬農作物,頗具詩意。
古時的立秋故事
立秋後,降雨、溼度等處於一年中的一個轉折點。古人認為,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開始從繁茂生長走向成熟。
《禮記·月令》記載,立秋日,周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到京城西郊迎接秋氣。天子回朝之後對有功的軍人進行獎賞,並開始軍事訓練、整頓法制等等。
宋代,在立秋當天,皇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時辰一到,太史官會高聲說「秋來了」,奏畢,梧桐如果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算是寓意報秋。
立秋養生小貼士
立秋不是真正秋天的到來,炎夏的餘熱仍未消退,因此,立秋以後應更加密切關注天氣預報,當心這隻「秋老虎」。仍要適當進食清熱解暑的食品。
立秋以後晝夜溫差也會逐漸加大,要注意適當添加衣服、被褥,尤其是晚上,睡覺時要注意肩頸、腰腹的保暖。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三條小貼士~
1、注意睡眠時間加長
中醫認為,秋冬為陰令,秋時陰收,冬時陰藏。所以秋冬之季養生,注重陰之收藏及睡眠質量提高,則事半功倍。建議晚上9點—11點休息,此時睡覺,最能養陰,睡眠質量也最佳,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
正常人睡眠時間一般在每天8小時左右,體弱多病者應適當增加睡眠時間。
2、注意多運動防秋乏
為了避免中午感覺疲乏,讓全天都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所以我們要合理的安排一周進行兩到三次高強度鍛鍊,並加入瑜伽、健走或負重訓練等強度較低的項目。
即使在不疲勞的時候,有意識地伸幾個懶腰,也會覺得舒適。
3、注意補充維生素
維生素在人體免疫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身體抵抗外來侵害時各類免疫細胞的數量、活力都和維生素有關。建議可以多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例如獼猴桃、橙子。
二十四節氣與日常生活
在古代農業社會,立秋對農事的意義很重要,人們對這個節氣的重視程度不亞於過節。
種種習俗之外,大家盤算的大多與農事活動有關,比如「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準備盡情享受豐收之樂。
在蕭放看來,二十四節氣是我們把握作物生長時間等問題的一種文化技術,涉及日常飲食生活的季節調節與身體保健等。比如,立秋吃瓜、秋遊也是一種傳統的時間生活情趣。
對每個人來說
順應自然
依循自然時序
才能生活得更加愉快幸福
快來接收你的立秋w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