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了秋,為啥沒有涼颼颼?

2020-12-14 延邊廣播電視臺

毒辣的太陽還掛在天上

今天卻已經立秋了

立秋之後為啥還這麼熱?

說好的「立了秋,涼颼颼」呢?

為什麼一出門還是這樣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秋季的正式到來。但是到了立秋節氣,只能表明天文上的秋天到來了,氣象意義上的秋天並沒有到達。

還有一個「秋老虎」

雖說立秋,但要吟一句「天涼好個秋」,那還為時尚早。盛夏的暑熱未散,依然高溫高溼,立秋後的高溫,被形象地稱為「秋老虎」。這段時間,防暑納涼依然不可鬆懈,謹防「秋老虎」發威。

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後一伏」之說,意思就是指立秋後還有至少「一伏」的酷熱天氣。

按照傳統的三伏天推算方式,其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民俗學者蕭放介紹,立秋是根據天文觀測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位置,確定的秋季起始日。

從這個角度看,立秋當天並不是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人們真正感覺到秋天的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

「貼秋膘」和「啃秋」

熬過了烈日炎炎與潮溼悶熱,「貼秋膘」是大快朵頤的最好理由了。相傳,這是從清朝就開始流行的立秋食俗,古人們把各種肉類或白切或紅燒,來彌補苦夏裡因食欲不振而清減的體重。

在立秋的諸多習俗中,「啃秋」是頗具儀式感的一項。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在南方則會「立秋啃秋瓜」。

有些地方會把「啃秋」叫做「咬秋」,寓意夏日酷暑難耐,時逢立秋,要將其「咬住」。江蘇等地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果蔬糧食的豐收,總能給人們帶來喜悅。此時,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一些地方生活人們,會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晾曬農作物,頗具詩意。

古時的立秋故事

立秋後,降雨、溼度等處於一年中的一個轉折點。古人認為,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開始從繁茂生長走向成熟。

《禮記·月令》記載,立秋日,周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到京城西郊迎接秋氣。天子回朝之後對有功的軍人進行獎賞,並開始軍事訓練、整頓法制等等。

宋代,在立秋當天,皇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時辰一到,太史官會高聲說「秋來了」,奏畢,梧桐如果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算是寓意報秋。

立秋養生小貼士

立秋不是真正秋天的到來,炎夏的餘熱仍未消退,因此,立秋以後應更加密切關注天氣預報,當心這隻「秋老虎」。仍要適當進食清熱解暑的食品。

立秋以後晝夜溫差也會逐漸加大,要注意適當添加衣服、被褥,尤其是晚上,睡覺時要注意肩頸、腰腹的保暖。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三條小貼士~

1、注意睡眠時間加長

中醫認為,秋冬為陰令,秋時陰收,冬時陰藏。所以秋冬之季養生,注重陰之收藏及睡眠質量提高,則事半功倍。建議晚上9點—11點休息,此時睡覺,最能養陰,睡眠質量也最佳,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

正常人睡眠時間一般在每天8小時左右,體弱多病者應適當增加睡眠時間。

2、注意多運動防秋乏

為了避免中午感覺疲乏,讓全天都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所以我們要合理的安排一周進行兩到三次高強度鍛鍊,並加入瑜伽、健走或負重訓練等強度較低的項目。

即使在不疲勞的時候,有意識地伸幾個懶腰,也會覺得舒適。

3、注意補充維生素

維生素在人體免疫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身體抵抗外來侵害時各類免疫細胞的數量、活力都和維生素有關。建議可以多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例如獼猴桃、橙子。

二十四節氣與日常生活

在古代農業社會,立秋對農事的意義很重要,人們對這個節氣的重視程度不亞於過節。

種種習俗之外,大家盤算的大多與農事活動有關,比如「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準備盡情享受豐收之樂。

在蕭放看來,二十四節氣是我們把握作物生長時間等問題的一種文化技術,涉及日常飲食生活的季節調節與身體保健等。比如,立秋吃瓜、秋遊也是一種傳統的時間生活情趣。

對每個人來說

順應自然

依循自然時序

才能生活得更加愉快幸福

快來接收你的立秋wink~

相關焦點

  • 立秋將至,農諺:「立了秋,涼颼颼,哪裡有雨哪裡收」,有道理嗎
    導讀:立秋將至,農諺:「立了秋,涼颼颼,哪裡有雨哪裡收」,啥意思呢距離立秋節氣還有不到十天的時間,現在正值中伏階段,也被譽為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中伏是全年氣溫最高的時間段。農諺立了秋,涼颼颼,這句俗語有好多種的說法,因為立秋有不同的叫法,有的早立秋,晚立秋之說,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所以立秋的時間階段不同,帶來的氣溫變化也會各不相同。
  • 曬秋是安徽、湖南、江西等地農俗 你的家鄉立秋傳統會有哪些儀式?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7日電(記者 上官雲)「立了秋,涼颼颼。」這句諺語,說出了人們對涼爽秋天的一種期盼。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不過,立秋到來並不意味著天氣馬上會變得涼爽。由於其時間節點意義和對農事活動的指導作用,在漫長的時光中,它一直很受重視,民間逐漸形成了「啃秋」等頗具儀式感的習俗。
  • 俗語說「立了秋,蒲扇丟」,接下來還會熱多久呢?秋老虎還會來嗎
    俗語說「立了秋,扇子丟」!立秋是秋天裡的第一個節令,俗語有「秋者陰之氣始下,故天地萬物收!」這也代表著,氣溫也將由熱變涼,農作物也將進到收穫的季節!大家都知道,立秋也是有「三侯」,一曰冷風至;二曰白露生;三曰寒蟬鳴。
  • 農村俗語: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今年立秋有何特殊?
    將一年的365天劃分出春夏秋冬四季和十二月,還有二十四節氣,一個季節有六個節氣,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的到來,預示著孟秋時節的正式始;「秋」天來了,也就寓意暑熱要去了。 今年的「立秋」在運行軌跡上看屬於早秋,時間為8月7日,農曆六月十八日。在民間農村地方,對於立秋有一句俗語: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那麼這句話是啥意思呢?
  • 農村俗語:「公秋涼颼颼,母秋熱死牛」,啥意思?今年是什麼秋?
    人們都說「公秋涼颼颼,母秋熱死牛」,什麼意思?立秋就是秋天的開始,今年的立秋是8月7日到來,但是為何人們有說「公秋涼颼颼,母秋熱死牛」?立秋還分和母秋嗎?越是炎熱天氣,我們就越希望那種秋高氣爽的天氣到來。而立秋其實也是分公和母的,所謂公立秋就是立秋到來的時候是處於一天中的上午階段;而母立秋就是立秋當天的下午階段。
  • 農諺「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啥意思?今年是什麼秋
    俗話說「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我們知道,立秋節氣是氣候學上分類的,而真正的秋季是要求平均氣溫連續5天在22℃以下。這樣才算是秋天的到來,天高氣爽。而這個「早立秋」與「晚立秋」到底是怎麼區分的呢?
  • 「立了夏把扇架立了秋把扇丟」這是奶奶教的諺語
    立了夏把扇架,立了秋把扇丟,這是奶奶教的諺語,又見竹葉蒲扇是今天在馬路邊的小攤上。記得小時候家裡還沒有電扇更不用說空調了,最難熬的夏季三伏天。晚上奶奶常常坐在門洞裡,地上鋪一舊褥子,一個地桌,一把蒲扇講我們愛聽的故事。門框上的電燈泡周圍飛著小飛蟲,偶有壁虎爬過,我們叫蝎虎連子。院中的棗樹上落著十幾隻睡覺的雞。最高興的是奶奶喊:小強抱個西瓜泡到水翁裡去,那時的西瓜是黃瓤的老品種,都有十大幾斤還有二十多斤的。
  • 看看最先被小姐姐們相中的秋裝是哪幾件
    最近新疆的天氣又到了穿秋褲脫秋褲的季節,每年都會有這麼一個時間處在這麼尷尬的時間點上,但是今年的涼颼颼的風提前吹了過來,真的是秋涼啊。只是打開衣櫃的瞬間,又糾結了——那麼多件,到底先穿哪一件呢?分享一組小姐姐們的穿搭來看看你小姐姐們最先相中的是哪幾件秋裝吧!
  • 《渣反》動畫又有新周邊,限量的冰秋立牌,動畫何時才會播?
    《渣反》動畫又有新周邊,可愛的冰秋立牌,動畫何時才會播?渣反的動畫名字叫做《穿書自救指南》,目前還沒有正式定檔。不過由南漫社負責的官方周邊,已經出了吧唧和掛件了。今天又有一款新周邊,是冰秋的Q版雙人立牌,一共有兩款。選擇的圖樣,是官方之前發過的海報,看著還是很可愛的,粉絲們的錢包又要告急了。(本文為清風動漫獨家首發,請勿抄襲洗稿)這次官方發行的正版周邊,分為清秋白冰和清秋黑冰兩款。一款是師尊和小白花時期的冰妹,一款是師尊和魔王時期的冰妹。畫風都是非常可愛的Q版,圖片上看質量也相當不錯。
  • 立個早秋又降溫,但秋後天氣這本帳咋個算?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的季節到了。在我國,立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
  • 立了秋還可以栽紅薯嗎?掌握4個關鍵要點,秋紅薯一樣能穩產
    立了秋還可以栽紅薯嗎?這要看你所在地域,因全國各地的氣候有所差異,對於種植季節要求也會有所不同。在我們桂北地區,立了秋是還可以栽種紅薯的。一般紅薯是在霜降來臨前採挖,霜降來時如果不採挖,則會被霜凍打壞;如果沒有霜凍的話,紅薯的地下莖還會膨脹。也就是說常規情況下種植紅薯,要保證有至少三個月的生長周期。那麼8月7日立秋,到10月23號霜降,總共還不到80天,到底還能不能種紅薯呢?細妹個人認為,立了秋種紅薯,難以達到農曆六月份種植的同等產量,想要豐產有點難。
  • 8月7日立秋,農村俗語「公秋把扇丟,母秋熱死牛」,今年是母秋?
    雖然立秋代表著秋天的開始,但是並不是立秋後天氣就會變得涼爽起來,在農村有「公秋把扇丟,母秋熱死牛」的說法,那麼公秋和母秋是如何判斷的呢?今年是公秋還是母秋呢?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8月7日到9日交節。雖然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但是立秋並不代表著酷熱天氣的結束,因為立秋節氣一般在中伏之間,所以還有「秋後一伏」的說法。
  • 立秋分公母,2020年是什麼秋?今年立秋是熱,還是涼?
    在農村裡,就有這樣的一句老話「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單從這句話裡面,我們就可以知道。立秋早一些,天氣涼快,而立秋晚了,自然要熱很久。那麼,今年立秋是在什麼時候,又屬於什麼立秋呢?今年的立秋,從陽曆的時間來看,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大都在8月7號左右。
  • 俗話說:「公秋把扇丟,母秋熱死牛」,今年是公秋還是母秋?真假
    才有俗話說:「公秋把扇丟,母秋熱死牛」,真的假的?咱們先從「公、母秋」來說起。第一種說法是「單雙日說」,根據楊心佛先生在《金陵十記》中表述應該是:「單日公秋、雙日母秋」。第二個說法是「晝夜說」,也就是白天立秋為「公秋」,夜晚立秋為「母秋」。《中國方言大詞典》有公秋母秋條,也表示白天立秋為公秋,夜晚立秋為母秋。
  • 把院牆一半砌實一半做鏤空通風,夏天坐在小院,那叫一個涼颼颼!
    上次五一回家,正好趕上高溫天,家裡有個小院,卻被2邊圍牆把風給擋得死死的,壓根乘不了涼,這時候我就特別羨慕隔壁表叔家了,當初蓋房時,竟然悄悄地把院牆一半砌實一半做鏤空通風,夏天坐在小院,那叫一個涼颼颼!
  • 你知道農村老人念叨的「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是啥意思嗎?
    小暑即小熱,也就是說自這個節氣開始,天氣進入到了炎熱階段,但還沒有達到最熱的時候。與「小暑」對應的是緊接其後的「大暑」節氣,「大」對應「小」,也就是此時到達了一年中最熱的階段。小暑加大暑,就是一年中最為炎熱的一段時間。
  • 俗語「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可信嗎?
    今年的7月6號是小暑,過一段時間,到7月22號就是大暑了,在民間一直都有一句俗語叫做「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俗語「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從表面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說在小暑節氣的時候,若是很炎熱,那麼到大暑的時候,就不會那麼熱了。
  • 為啥下雪天都把汽車雨刷器立起來?修車師傅:非得去大修才甘心?
    冬季住在北方的朋友會發現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下過雪後的車身被白雪覆蓋,很難找到自己的車,但是不管哪輛車的雨刮器都是直立的,為啥下雪天都把汽車雨刷器立起來?修車師傅:非得去大修才甘心?在這種寒冷的天氣下,開車也是很頭疼的一件事,需要更長的時間讓車熱起來,如果沒有車庫停車位,需要把車停在外面的話,停車時需要把雨刷器給立起來,這是為了防止下雪以後雨刮器與前擋風玻璃凍到一起。雨刷器是橡膠製品。如果橡膠始長時間於低溫環境中,會加速其老化程度。
  • 半夜涼颼颼:變態紳士
    這回是真的半夜(下半身)涼颼颼。credit: 煎蛋畫師BC(這圖真應景)日本一位極具科研探索精神的紳士的花式招鬼直播貼。腳底板涼颼颼的。老頭襪還是第一次穿感覺挺新鮮的,這半透不透的樣子著實是很性感了。我坐在沙發一角,燃氣一支Werther's雪茄,但紫色的煙霧嫋嫋升起,好不優雅。全裸。拿出一瓶Brandy緩緩注入Tumbler ,Paddy's Irish香醇的氣息浸入我的鼻腔。全裸。媽耶!我現在簡直Dandy的不要不要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