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遍布「散亂汙」企業和鋼渣廢渣隨意堆砌的工業廢棄地,到綠意蔥蘢、風景如畫的園博園,一年多時間,這片4000餘畝的土地精彩蝶變。僅今年國慶、中秋長假,就有20餘萬遊客到這裡「打卡」。
作為老工礦區,多年吃「資源飯」導致復興區產業結構重化特徵明顯,生態環境欠帳嚴重。隨著去產能、治汙染等多重壓力疊加,該區一度陷入「斷崖式沉降」。取締「散亂汙」騰出發展空間,補齊生態短板改善環境質量,引進優質項目調整產業結構,整頓幹部作風提升服務效能……復興區委書記潘利軍說,2017年以來,該區以改革思維探索轉型突圍路徑,推動工業汙染區變身綠色生態區,今年先後承辦了省第四屆園博會、邯鄲市第五屆旅發大會,生態已成為復興區的亮麗新名片。
城市底色由黑變綠
一路騎行,一路美景。10月17日8時,隨著發令槍響,300多名騎友從復興區郊野公園出發,開始30公裡的騎行。
「道路兩側或綠樹成蔭,或鮮花爭豔,環境太美了。在這裡騎行真是一種享受。」62歲的騎友吳先生深有感觸地說,前些年復興區是「黑色」的,黑煤白灰滿天飛,天空總是灰濛濛的,如今樹多了,水清了,空氣清新了,是「綠色」的。
由於歷史原因,復興區一度聚集了鋼鐵、煤炭、化工及相關配套企業500餘家,多年來產生了大量工業廢渣、建築垃圾等汙染物,帶來了沉重的環境負擔。
城市底色由「黑」變「綠」的背後,是復興區連續實施的「綠美復興」植樹造林工程。2017年以來,全區累計完成造林12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016年的21%提高到現在的48%,打造了「兩園一廊」生態格局,即康湖生態文明示範區、沁河郊野公園、省園林博覽會園區。
康湖生態文明示範區。對西起康莊水庫、東到環城高速、南至老狼溝水庫、北接邯武快速路的2萬畝區域進行高標準規劃設計,採取大戶承包、工程造林、義務植樹等方式,發動全社會力量參與,目前已完成微地形施工和基礎綠化,建成總長度50公裡的「百裡森林景觀大道」,配套建設了水利、園路、電力和旅遊休憩設施。
沁河郊野公園。修復沁河水生態,形成了湖、灣、溪、灘、河、泉、塘等不同水態,在保留原生大樹3萬棵基礎上,新植喬木3萬餘株、地被花卉12萬平方米、草籽覆綠24萬平方米,打造了槐香柳韻等10大節點、23處重點景觀,形成了水清岸綠、花團錦簇的濱河風光。
省園博園片區。在園博園建設中,將「上山入水、因地用勢、博古通今、溯源啟新」的整體設計思路貫穿全園,融入「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等理念,打造生態修復新樣板。借承辦市旅發大會契機,新建千畝花海等景觀節點,發展生態旅遊,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
「植綠」的同時,復興區還重拳「治氣」:2017年以來,累計完成「煤改氣」「煤改電」2.5萬餘戶,實現全域散煤清零;重點工業企業完成超低排放改造;10項措施治理建築揚塵、道路揚塵……今年1至8月,該區空氣品質綜合指數、PM2.5同比分別下降12.09%、15.49%;優良天數同比增加29天。
產業結構由重到優
10月9日,復興區賽朗電子科技美的家電配套製造等9個項目開工,總投資43.7億元,涵蓋了現代物流、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多領域,將為轉型發展注入新動能。
因鋼而興,也曾為鋼所困。復興區「一鋼獨大」的產業結構,一度讓其GDP在邯鄲市佔比達十分之一以上,但過度依賴鋼鐵及相關產業也帶來市場抗風險能力弱、環境汙染嚴重等問題。位於戶村鎮的縱橫鋼鐵、裕泰化工等重化工企業相繼關停後,戶村鎮年稅收從20多億元銳減到2億多元,整個復興區更是雪上加霜。
沒有傷筋動骨,何來脫胎換骨?
2017年以來,復興區壯士斷腕淘汰落後產能,累計壓減鋼鐵產能477萬噸、煤炭焦炭產能317萬噸、火電產能5.1萬千瓦;清理取締「散亂汙」企業861家,通過定期「回頭看」確保徹底清零;拆除各類違章建築和違法佔地7000餘處、300萬餘平方米,騰退土地1.5萬餘畝。
「清理閒散、低效用地釋放了發展空間,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入駐園區,加快了新舊動能轉換。」復興區區長李少鋒說,復興區聚焦先進裝備製造、現代物流、新材料等重點產業實施精準招商,「騰籠換鳥」吸引優質項目落戶。
園區是項目聚集發展主平臺,2017年9月,復興經濟開發區獲批省級開發區,短短3年,就從一片荒野初步變成規劃科學、配套完善、產業發達、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工業園區。去年園區主營業務收入達240億元,完成稅收11.6億元。隨著礦山生態修復及新型建材產業園日前獲批,復興區將形成「一體兩翼、雙輪驅動」發展格局。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進行政審批改革,清理規範涉企事項,編制「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審批服務事項429項,審批總時長壓縮近70%,所有事項全部納入「網際網路+政務服務」體系。開展「多證合一」「證照分離」改革,2019年市場監管工作榮獲全國先進。目前全區市場主體總量達31968戶,同比增長7.06%。
完善項目推進機制。實施重大項目「四色管理」法和「五個一」推進機制,全面實行首接首詢負責制、「兩個零接觸」等舉措,推動海爾日日順、唯品會、美菜網等知名企業落戶,圍繞主導產業強化項目儲備,形成了項目梯次推進、滾動發展的態勢。今年共安排區級以上重點項目63個,總投資728.33億元,其中中恆天汽車裝備、鋼鐵智慧物流港等省市重點項目14個。
隨著一批批優質項目投產達效,復興區產業結構悄然生變: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2016年的0.32:71.73:27.95,調整為2019年的0.27:58.05:41.68,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升了13.73個百分點。
責任落實由上到下
在項目建設一線為企業排憂解難,盯在施工現場確保工程質量,主動下沉化解矛盾糾紛……在復興區,幹部在一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已成常態。
針對工作推進壓力層層衰減、「上熱中溫下冷」的現象,2017年以來,復興區堅持「重基層、重一線、重實績」幹部選任導向,在項目建設、拆違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一線搭舞臺、擺擂臺,通過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來培養、鍛鍊、識別幹部,激發乾部幹事創業激情。
復興區建立集中攻堅機制,成立七項重點工作指揮部,黨政主要領導分任政委、指揮長,區委副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區政協主席、區政府常務副區長及各區委常委等區領導擔任重點工作推進組長,賦予各指揮部工作決策權、幹部提名權、考核獎懲權,所有區級領導、所有單位部門全部參戰重點工作,有效強化了責任。
三下沉機制。所有區級領導分包聯繫鄉鎮、街道,所有區直部門和鄉鎮(街道)科級幹部分包村(社區),對分包單位一切工作負總責,責任上提一級,工作下沉一級,每周定期到基層一線開展信訪化解、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
觀摩拉練機制。對全區重點工作堅持嚴格督導、跟蹤問效,按照不同階段工作重點,黨政主要領導不間斷集中調度,定期觀摩打分排隊、發放流動紅黃旗,曬進度、比成效、打擂臺,倒逼幹部們動起來、跑起來。特別是在拆違整治、造林綠化等重點工作中,通過掛圖作戰、分戰區攻堅,營造了你追我趕、奮勇爭先的濃厚氛圍。
「轉型發展雖然初見成效,但還面臨著優質大項目不多等短板,必須繼續保持昂揚向上、奮力拼搏、紮實苦幹的作風,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加快『綠色復興』徵程。」潘利軍表示,復興區將紮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持續推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
(劉劍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