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寶寶在媽媽子宮內是否健康成長,其中一個數據就是「B超估算胎兒體重」。
說到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體重估算,很多孕媽表示不解。
這個怎麼估算?準嗎?
產科超聲於孕28周後才開始測胎兒體重,是因為孕28周前,估測胎兒意義不大,這期間,不同胎兒生長發育情況大致相同,醫生可根據某幾項超聲指標,完全可以判斷胎兒發育情況與孕周是否相符,
孕28周後,不同胎兒發育情況逐漸變得不一樣,比如有的頭大,有的腿長等等,很難對全身發育正確評估。
胎兒體重是判斷胎兒發育的重要指標之一。
隨著胎兒漸漸發育之後,從妊娠第15周開始則分別測量胎兒的頭圍或兩頂骨間之直徑、腹圍及大腿骨的長度來判定胎兒的大小,再以此來推估胎兒的體重(公克)。
由於測量胎兒的身長結果誤差較大,例如胎兒捲曲的姿勢、骨架的大小都可能造成結果的誤判,因此,醫學上會以體重而非身長作為評估胎兒成長的依據。
不會100%的準確,每個準媽媽的個體情況差異,通過B超單的數據預估出來的胎兒體重,都是存在一定的誤差。
但是這個值估算胎兒體重對胎兒的發育和孕媽生產的方式(順產OR剖腹產)有指導作用。
有不少家人都認為剛出生的寶寶越重越好,尤其是老一輩的人,覺得胖寶寶是福氣的象徵。
事實上,這是一種誤區,胎兒太輕或太重都不利於健康。
胎兒太重(體重>8斤)的話,就是我們常說的巨大兒。巨大兒會給分娩帶來很多的風險,而且在出生後也會面臨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糖尿病等一系列健康問題。
如果胎兒太輕(體重<5斤)的話,就是我們常說的低體重兒。
低體重兒一般是在子宮裡發育遲緩,各個器官都沒有得到完全的發育。在出生後如果遇上養育方法不科學,是很難追上同齡寶寶的。
所以,寶寶出生在37到40周,體重在2500克到4000克之間為宜。
一般來說,胎兒3千克左右是較為理想的出生體重。
胎兒先天性缺陷和孕婦營養狀況不佳可致胎兒體重過輕;而孕婦糖尿病可能致巨大兒。
巨大兒,經陰道分娩,可致胎兒鎖骨骨折、臂叢神經損傷、顱內出血、難產,以及母親陰道裂傷等。一般,胎兒體重增加主要在孕中晚期,所以,這是可增加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油脂類日常飲食已足夠,不需要額外補。
當發現胎兒體重不足,可加強營養,注意休息,吸氧、左側臥位,改善胎盤循環,糾正營養不足。還可以注射能量合劑、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涉權,請及時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