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去童年康康的 美術館的小泡芙們 收錄於話題#西岸美術館3#工作坊1#繪本1#考爾德1
令純粹本我的童心自然生長也許是延續無憂童年的最好方式。閱讀滿載想像力的繪本,繼而動手與親人一同還原出卡布雷筆下的樹洞、愛麗絲的朋友——毛毛蟲先生和米婭的夢境寶石,在致敬想像力的同時,一起創造關於童年的回憶。或者動如考爾德,用通透破規的創作語言,將靜態的幾何圖形化作節奏分明的動態雕塑。
以辯證而逗趣的方式,培養想像力的獨立性。本期推送將帶領大家一起回看「童話匯」第一期現場,並為大家預告接下來兩期的活動內容。同時,還將預告另一個新奇有趣的活動「歡迎歸來,考爾德」親子鐵藝工作坊。歡迎大朋友與小朋友們一起參與!
童話匯
親子閱讀計劃
回顧篇
上個月,童話匯第一期繪本共讀與工作坊,以豪梅·卡布雷的《奇幻森林夜遊記》開啟。
故事描繪了小主人公彼得獨自去森林中找尋自己丟失的玩具消防車的故事。一路上,彼得遇到了貪睡的睡鼠、機敏的貓頭鷹、饞嘴的魔法師狐狸,還因為嚼咽了綠色蘑菇而變得和兔子一樣小、飲用了月光水而變得和巨人一樣大,最後在小動物朋友的幫助下順利找回了玩具消防車。
在現場,我們貼心地布置了一幅由工作人員親手繪製的大型森林插畫,為了向小朋友們還原出一個回溯本真的沉浸式森林世界。
當老師提問樹叢中藏著什麼動物時,小朋友們輕輕揭開了書中的折頁插畫,發現了隱匿其中的貓頭鷹。
小朋友與老師互動
說到精彩處,老師不用多加解釋故事中「月亮水」的梗概,僅僅是翻出細節生動的插畫頁就有小朋友主動解答:「我知道為什麼要叫月亮水了,因為喝完以後會長得和月亮一樣高!」
「長高」的彼得
生動的故事敘述環節後,是小朋友們創造自己樹洞世界的時刻。老師為現場的每位小朋友都準備了一袋工具包,卡紙做樹洞、柔軟安全的超輕粘土賦予小朋友們精彩的造物力、丙烯顏料則為小朋友的色彩搭配力添磚加瓦。
小朋友在現場製作手工
手工製作的樹洞
預告篇
《愛麗絲漫遊仙境》
&
毛毛蟲先生留言板
《愛麗絲漫遊仙境》繪本內頁 圖片來自網絡
第二期繪本是我們精心挑選的童話《愛麗絲漫遊仙境》,不論是孩子還是大人,也許對它的情節早已爛熟於心。它是一部妙趣荒誕、同時包含了深刻哲理的著作,值得人們在一生中反覆閱讀。
本期動手製作的主題是「毛毛蟲先生留言板」,小朋友們將依據繪本裡毛毛蟲先生的形象,製作一個可以貼上照片、便箋的留言板。
《米婭的夢》
&
夢境寶石
《米婭的夢》 繪本內頁 圖片來自網絡
第三期的繪本更加精彩,它講述了小女孩米婭的奇異夢境:一隻美麗的老鷹飛到她的窗前,帶她去往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國度:那裡有悠閒漫步的大象、老虎,華麗的宮殿和茂盛的菩提樹,還盛產一種能給人帶來快樂的「星光紅寶石」!當米婭把一塊紅寶石捧在手心時,它居然開始說話了……
本期的製作主題是我的夢境寶石,一旦擁有了這顆寶石,也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快樂!
如何參與
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B站,鎖定直播間,和我們一起聽故事、做手工!
活動流程
10月24日 19:00-20:00(B站直播)
11月28日 19:00-20:00(B站直播)
材料包訂購
活動配備精美材料包,包含兩季工作坊材料,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行購買哦。
豐富精彩的材料包
「歡迎歸來,考爾德」
親子鐵藝工作坊
預告篇
如果說豪梅·卡布雷筆下的樹洞世界是稚拙童心在自然界的化身,那麼藝術家亞歷山大·考爾德創作中的孩童性則是通過了一種動態的、滑稽氣十足的方式展現出來的。
作為《時間的形態》中的在展藝術家,考爾德顯得極具童趣,金屬絲是他最擅長的創作材料。在創作生涯早期,他製作過一個精巧的、可隨身攜帶的微型馬戲團——「Cirque Calder」:金屬絲、皮料、繩子,經由他的巧手,化身為身材矮小、關節可動的馬戲團演員、憨厚的獅子和可操縱的道具。
亞歷山大·考爾德,《考爾德的馬戲團》(Cirque Calder),1926-1931,惠特尼美術館藏 © 考爾德基金會
除卻童趣感,考爾德的創作中還清晰可見一種對於大自然的純真表達欲。在《1月31日》這件動態雕塑中,縷縷金屬絲好似樹木的枝幹,尾端連接的金屬片則像葉片漸漸垂下,宛如被風輕輕吹起,令人想起無慮童年的某個午後。
亞歷山大·考爾德,《1月31日》,1950年,繪色鋼絲和鋁片,385 × 575 釐米 ,蓬皮杜中心國立現代美術館收藏 ,巴黎
西岸美術館「時間的形態」正在展出
亞歷山大·考爾德,《魚 拉線玩具》
1960年 ©考爾德基金會
「歡迎歸來,考爾德」親子鐵藝工作坊,共包含三期,在10月17日重磅推出。工作坊將邀請孩子與父母,跟隨考爾德的創作軌跡,用鐵絲等材料,創作桌面擺件、活動裝置等,在體會藝術家的創作語言之餘,通過藝術創作,重溫童年的無憂無慮。
第一期 幽默馬戲團
1926年,考爾德的藝術生涯剛剛起步,因機緣巧合,他被派往美國頗負盛名的玲玲馬戲團兩周,在那裡負責製作場景速寫。風趣而豐富的馬戲團促使他創作了屬於自己的微型「馬戲團」,考爾德帶著他的小舞臺,還有那些僅僅用金屬絲和簡單材料製作的、栩栩如生的戲偶,去往各處表演,人們很快就被這件作品的美式幽默和機巧設計所深深俘獲。
藉助考爾德早期作品「圓形馬戲團」,我們將邀請觀眾利用尖嘴鉗等工具纏繞、彎曲、扭轉手工鐵絲來製作個人專屬的「馬戲團之夜」。
第二期「懸置的時間機械」
「動態雕塑」(mobile)是馬歇爾·杜尚對考爾德首創的「雕塑」的精確稱謂,因為那些由銅片、金屬絲、小球、木棒組合而成的關節可動的懸掛物,用機械,或風與熱的力量「發動」,它們既展示了造型,同時還展示著運動。
本期我們將繼續探索考爾德「動態雕塑」的創作時期,觀眾可以利用鐵絲、卡紙、木頭、藤球等材料創作一件可懸掛的活動雕塑作品。
第三期 會呼吸的樹與風
亞歷山大·考爾德,《高速》(La Grande Vitesse), 1969年,金屬片,螺栓和油漆,密西根州大急流城
考爾德晚期的創作主要集中在大型戶外雕塑中,例如《125》(1957),一個非常典型的考爾德活動雕塑,懸掛於紐約甘迺迪機場的吊頂上;《劍龍》(Stegosaurus, 1973),《火烈鳥》(Flamingo,1973)等大型鋼雕,儘管以抽象的形式展現,但仍然透露著動物的稚拙神態。
工作坊的最後一期,將追探考爾德晚年的室外雕塑創作歷程。屆時,觀眾也將來到美術館外,感受著樹與風的呼吸,進行一次自由創作。
活動流程
工坊將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展開:
第一期:10月17日 19:00-20:00(B站直播)
第二期:10月25日 19:00-20:00(B站直播)
第三期:10月31日 14:00-17:00(西岸美術館B1層下沉式庭院,如遇惡劣天氣,活動將另行安排)
如何參與
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B站,鎖定直播間
材料包訂購
活動配備100份精美材料包,包含整季工作坊材料,每份價值100元,掃碼添加公教助理或入群獲取詳情。
活動群
公教小助理
原標題:《雲智造 | 在輕柔的秋風中,享盡天真童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