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有一道傳統名菜——博山豆腐箱,它以豆腐為主要原料製成,可葷可素,味道鮮美不膩口。
博山豆腐箱,又叫「山東豆腐箱」「齊國豆腐箱」,人們也為了簡便,有時候將其稱為「豆腐箱」。這道美食,是以豆腐為主要食材,切成長條塊,入油鍋炸制,然後將中間的豆腐挖空,填入炒制好的餡兒料,在蒸鍋上蒸製後,澆上芡汁而成的。
它的外觀呈金黃色,「腹」中塞滿了「奇珍異寶」,不但寓意好,而且賣相和味道也是上佳。炸過的豆腐在二次蒸製後,吸飽了湯汁,使這道菜在口感上,更為軟嫩而有筋道。而且,豆腐中的餡料也是經過精心烹製,味道非常鮮美。
據文字記載,這道菜是在清朝鹹豐年間創製的。當時,博山街上有位叫張登科的人,在京城一家店內當大師傅。此人聰明能幹,技藝高超,有人稱其為「博山廚師第一人」。憑藉手藝,他在京城一幹就是幾十年,後來,到了光緒年間,五十多歲的張登科告老回鄉。博山的很多人都知道,張登科是位烹調高手,有一家名為「慶和聚飯館」便聘請他去掌勺。
一天,張登科在京時的掌柜到周村去辦貨,順路到博山看望他。當老東家到慶和聚時已是晚上,飯館已經沒有像樣的食材。這時,張登科靈機一動,用博山優質豆腐為主料,做了一道箱式素菜。此菜主要配料是用炒過的蠅頭豆腐、海米、木耳、砂仁粉等裝入箱內,整個外觀呈箱形,用油炸成金黃色,勾芡後,更有金箱之感。席間,老東家吃到這道別具風味的素菜時,讚不絕口,並問他這道菜的名堂。於是,他便說出了實情。老東家說:「既然是新創的菜,那還沒取名吧,我看這豆腐像一個寶箱,裡面還盛滿『寶物』,就叫它『豆腐箱』或『豆腐箱取寶』吧」。
但是,這家店沒幾年後,由於種種原因,生意做不下去,張登科便離開了。後來,他又回到京城,並將這道菜也帶到京城的宴席上。
直到建國後,博山豆腐箱因其獨特的做法和風味而登上了人民大會堂的國宴之列,深受中外賓客的關注和喜愛。
如今,這道歷經上百年的博山豆腐箱,更是走進了尋常百姓家,走進大大小小的博山菜館裡。而且,在食材如此豐富的情況下,豆腐箱中的餡兒料也是口味多樣,葷素皆可,搭配合理,使得這道菜更為鮮美,更受人們的喜愛。
而且,在2018年9月10日,「中國菜」正式發布時,「博山豆腐箱」被選入「山東十大經典名菜」榜單。使得這道菜人氣更是高漲,很多人到此地就餐,豆腐箱就成了必點的一道菜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