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為什麼很多35 歲以上的人會出現職業危機?

2021-01-17 有範兒職場

我是一家人力資源公司裡的專業職業生涯規劃諮詢師,關於「很多35歲很多人會失業」這個問題,我站在中立方面給你解答,不帶我職業和個人感情。

首先,35歲以後確實會有很多人會失業,但裁員的刀並非單純指向中年人,而是平庸的人。如果一個人總是能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務、完美得解決掉公司的問題,周圍的同事依賴他、老闆需要他、市場上很多獵頭和競品單位盯著,這樣的人老闆肯放他走才怪,更別說裁掉他了。

其次,之所以35歲以後的職場人格外危險,是因為職場對高工作經驗值人群的容錯度降低。簡單來講就是,領導或者老闆會把35歲以上的員工看做「職場成年人」,大家長對成年人和小孩子的忍耐程度完全不一樣。如果一個「成年人」在工作裡仍然總是犯「小孩子」常出現的錯誤,在他們看來是不可原諒的事。中年以後,對待工作要更加謹慎小心,因為公司和市場對35歲以上職場人的評價標準不一樣。我們千萬不要把低標準套在自己的身上,這是職業發展大忌。

最後,公司的招聘、晉升、調崗、優化,都是保持組織健康、刺激組織活力的手段之一。我們常常以「人才蓄水池」來形容一家公司的組織管理,但這個蓄水池要保持流動才能保持健康,否則就是一灘死水。公司出於向上發展的考慮,招一批新人和裁掉一部分不再適合公司的發展的人,都是組織優化調整的有效手段。

一家公司給到一個人的晉升通道和發展空間總歸是有限的,作為員工我們在評估公司,作為公司他們同樣也在考慮我們。當公司不再滿足我們的期待,我們也會毫不留情的跳槽;同樣的,如果員工不再能夠滿足公司的期待,主動說再見不一定很恰當,但對公司來說確實能保護自己的利益。不管我們承認與否,35歲以後,晉升的天花板和瓶頸很容易就顯現出來了,被公司列為「危險人群」確實很正常。

總的來說,職場對35歲以後的人稍顯殘酷,但這樣的情形也並非毫無辦法。那麼,如何避免「職場35歲現象」?我從職業規劃的角度給出大家以下幾點方法,供大家參考:

1、從現在開始認真思考你所處的行業

因為行業的不同,在年齡天花板上面問題差異會非常大,有些行業是完全沒有年齡天花板的,比如醫生和老師,基本上沒有所謂的年齡天花板。傳統行業比如建築業、製造業,這樣的年齡天花板一般都會高一些,而網際網路行業的年齡天花板會低一些。所以所謂的「年齡天花板」是有一定行業屬性的。

在擇業或轉行時,除了眼前的薪資待遇等短期可見的收穫外,我們也要認真思考一下該行業的年齡天花板問題。

2、不斷升職,突破年齡天花板

不管你選到了哪一個行業,當碰到年齡天花板問題的時候,都可以去突破,比如不停地升職,因為不同的職級年齡天花板也不一樣。

比如工程師或者主管可能到了30歲就到天花板了;但是經理、總監差不多可以到40歲;對於VP、CTO、CFO這些可能到50歲左右才會碰到所謂的年齡天花板。當然如果自己出來創業,那麼基本上可以認為是沒有年齡天花板的。

在工作中,我們不要局限於眼前的工作和目前所掌握的技能,大可以將眼光放長遠,硬技能和軟實力兩手抓。在日常工作中多接觸多積累,為了升職做好準備,通過職級的不斷晉升來突破年齡天花板問題。

3、抬頭看天,也要低頭看路

據我多年的行業經驗,人在工作幾年後穩定性會逐步增強,再加上30歲以後很多人會將生活的重心轉移到家庭上來,求穩成主旋律。這一部分人會長期在一家公司穩定在同一個崗位上,因為工作很熟練,久而久之產生惰怠的心理,對市場的變化、行業大趨勢的感知能力逐步退化。

這樣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我們不再清楚地知道市場上對該行業或者崗位人才的需求,無法做到根據需要調整自身,導致職業危機的隱患愈加強烈。

為了避免這樣的尷尬又要命的情況出現,希望我們在工作中穩紮穩打之餘,也要時刻了解市場上的趨勢和動態,看看市場上的需要,新知識新技能及時學,即使有一天被裁,也會有其他單位需要,我們還能換個「用武之地」。

4、做個「斜槓」,不管是青年還是中年

這是一個多元化的職場時代,它之所以可愛就在於網絡社會給我們提供了多種賺錢的可能。現如今,賺錢和職業從來不局限於公司內、崗位上、格子間裡。只要我們願意,主業之餘兼顧副業,也是一項很好的提升和應對危機的方式。

我們可以多培養一些興趣、技能,嘗試去做「斜槓青年」、「斜槓中年」,這是突破年齡天花板的另一種方向。說不定哪一天,副業也可能「轉正」成主業。

相關焦點

  • 36歲的職場女性正處於瓶頸,他們真的是35歲以上
    我表哥來我家玩,我們討論了女性工作場所的問題,表哥感嘆說,35歲以後,女性的職業發展真的會受到限制嗎?我覺得這個問題或者這類問題在工作場所是普遍存在的,很多人會問類似的問題,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會認為35歲是職場的分界線和分水嶺。
  • 找工作都要求35歲以下,那麼35以上的人都去哪了呢?
    坦率地說,人一到了35歲就會焦慮,這是肯定要遇到的問題。無論是做管理還是技術,一旦失業,在就業市場上都一樣沒有競爭力。管理崗也不會輕鬆,其實到了管理崗會更沒有競爭力。35歲之後,處於職場的上升期,但是身體卻每況愈下。工作強度越來越大,也讓自己的身體很難吃得消。人過了35歲,社會上的年齡歧視也越來越重,公司也是需要盈利的,所以肯定要鍾愛年輕人。中年危機應該怎麼做呢?我們沒有辦法說消除中年危機,但是我們可以降低中年危機對我們的影響。
  • 「35歲就被職場清退?」職場最可怕的不是年齡,而是這4個因素
    隨著年齡漸長,如果問,職場上最怕的是什麼,大部分人回答應該是:「失業」! 職場上存在著一種潛在規則和現象:「35歲危機」,即是只要到了35歲,部分職場人會被清退。 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都明文規定只要35歲以下的員工。
  • 35歲後職場中年危機漸顯?那是你未挖掘自己的優勢
    之前聽到網友說「職場過了35歲之後中年危機就日漸明顯,還有什麼優勢可言」。個人認為這種說法多少有點「瞎扯淡」的意思。三十才是而立之年,意思才是可以自立的年紀,40歲之前,尤其對男性而言是春秋鼎盛的壯年之期,這會竟然成了爆發中年危機的時候?
  • 面對中年危機,35歲的職場人士,需要仔細思考的3個問題
    根據近日福布斯富豪排行發布:22歲的化妝品巨頭凱莉·詹娜,身價達到10億美元,是最年輕的白手起家的億萬富豪。22歲已經達到人生巔峰,看錢如看數字,作為35歲的職場人士看到這樣的一個消息,除了嘆氣之外也許沒有別的想法了,甚至都不羨慕。
  • 為什麼很多35歲左右的人,離開曾經很牛的崗位,從零開始找工作?
    有人說35歲屬於職場的生死線,的確,到了35歲也屬於職業生涯的重要轉折點,一般這個年齡要麼是在一定行業有了不小的起色,要麼面臨很難的職業選擇,如果在這個年齡段對所從事的行業不喜歡,必須在這個年齡段進行調整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在35歲左右離開原來的工作崗位,來進行新的人生規劃了。
  • 90後如何面對30歲的職場中年危機?
    上面兩撥都是學歷背景相似的普通人,為什麼他們會在30~35歲形成了這麼大的差異?01、為什麼「轉管理層」不是躲避職場危機的好辦法?讓一個人陷入職場中年危機的原因很多.但最大的原因,是虛度了30~35歲之間的關鍵五年。
  • 為何現在很多公司,只招聘35歲以下的員工,35歲以上的人怎麼辦?
    大家有沒有注意,很多招聘信息裡面,都寫著:年齡35歲以下;連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的最低年齡限制都是35歲。之前有一個HR朋友說的很實在,他告訴我,他們領導經常給他們強調,招人的時候只要年齡超過35歲的,即使對方經驗豐富並且錢要得少也不能要!這是他們公司年齡的底線。既然各行業都是這樣設定的「遊戲規則」,那麼,35歲是不是一個職業的分水嶺呢?
  • 35歲打工人的中年危機並非無解
    我看不見得,想要找到出路或解藥,必須先了解問題根源在哪,即為什麼打工人會患上35歲焦慮症?一個扎心的事實是,很多企業在招聘員工時,都會明確規定年齡必須在35歲以下。乍看之下,他們故意在搞年齡歧視,實則也有自己的現實考量。人到35歲,囿於生理原因,自身體力和精力已不夠用,無法和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相比。
  • 超職教育:35歲的職場人都去哪了?人生的天花板,不在年齡
    在各種社交平臺,我不下五次看到一張叫「網際網路普適性職業生涯」的圖:「35歲以上職場人去哪兒了?」與其問他們去哪了,不如先思考一下:問問題的人是誰?
  • 35歲職業危機:年齡越大越容易焦慮,企業高管除外
    2020年,很多企業陷入生存危機,裁員、減薪、輪崗.....,發生什麼事都不會覺得稀奇,因為沒有什麼比活下去更重要。最近,網絡上熱議網際網路公司開始勸退35歲以上的高齡員工,合同到期的不續籤,已經續籤合同的調崗,步入管理層除外,盡一切最大可能縮減成本、開源節流。
  • 為什麼招聘都找35歲以下的,35歲以上的人去哪了?
    35歲之前出類拔萃、博覽群書、貌美如花……這些詞似乎跟中年危機毫無關係,但是不管你承不承認,這是一篇關於中年危機的文章,製造危機一向不是目的,而是找出原因、找到解決方案。到了35歲,往往會發生這種現象①開始有跳槽失敗的經歷,為了減少出差和工作量,輕易向下兼容,從行業頂級公司跳槽到普通公司,卻發現跳不完的996待遇,根本無力選擇。②晉升遇到瓶頸,企業體量不再壯大,上層職位有限。本以為是公司的老員工、公司後期發展的頂梁柱,卻漸漸的被新人所替代,就算靠著在公司待得年限足夠長,掌握著部分權力,卻在業務能力上被新人蓋過。
  • 人到中年35歲後,為什麼工作不好找?我們該如何度過這個危機!
    過了35歲為什麼找工作會越來越難?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要想35歲後還能很容易的找到工作,以上問題是必須要了解和解決的!只有弄懂了這些,你才能夠做到未雨綢繆,到時後自己才能避免尷尬和危機,提前增強自己應對職場危機的防禦能力!為什麼說35歲後工作越來越難找,這個說法從何而來?為何被大多數人認同?
  • 「35歲以後,怎麼才能不會成為職場中的奢侈品。」
    經濟下行的壓力,加上疫情的衝擊,讓本就不確定的未來又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 這些宏觀的影響,最終也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傳導到個體身上,沒人可以倖免。 最近聽到很多裁員的消息,有些人被迫丟掉了工作。而其中一個群體,35歲以上的中年人,疲憊不堪。
  • 今年30歲的90後,是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職場中年危機的?
    儘管很努力,很多人的年薪卻卡在了20~30萬這個區間,每個月緊巴巴地還著貸款和信用卡。如果不幸早幾年沒在自己工作的城市上車,還要糾結要不要把房子買回老家,小孩的教育問題怎麼辦?總之,越接近35歲,看到公司新來的年輕人越覺得過得提心弔膽,在職場也越來越焦慮。
  • 職場上35歲是個坎,35歲前不努力,之後找工作都難
    在職場上,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齡從22歲開始上班,男的在60歲退休,女的在55歲退休。這當中有30多年的工作跨度,看上去工作時間很長,但一個人能在一個公司,能在一個崗位上幹一輩子的又有多少呢?這樣算來,如果一個人22歲畢業,工作個兩三年,到25歲左右,到頭來你會發現,原來年齡在25歲---35歲這個年齡段的人,才是各大企業爭搶招聘的「香饃饃」。為什麼企業這麼熱衷於招這個年齡段的人,而不是招應屆畢業生或年紀更大點的人呢?難道應屆畢業生和35歲以上的人就沒有就業市場了嗎?
  • 公司都在招35歲以下的人,35歲以上的人去哪裡了?
    我們公司200人左右,平均年齡23歲,很多公司都在招35歲以下的員工,那35歲以上的人去哪裡了?35歲+的職場人大多走了兩條路:一是被裁或者被淘汰了,沒班可上;二是當高管了,決定身邊35歲的員工是否能接著上班。很多夾在中間不溫不火的中齡員工,要麼無欲無求,不要漲薪,不想升職,不敢辭職,陷入「認命」的舒適圈。
  • 35歲陷入職業危機,怎麼辦?了解這2個方法幫您喚醒事業第二春
    35歲,而立之年,我們不再年輕,不再在大把的時間允許我們揮霍,不再可以任性的說走就走。35歲,輸不起的年齡,上有父母要照顧,下有子女要撫養,外加車貸房貸要償還。35歲,要麼出眾,要麼出局的年齡。一、為什麼35歲會陷入職業危機呢?第一:每年湧入職場的應屆生在逐年遞增,導致空缺崗位越來越少。
  • 都說35歲中年危機,那什麼樣的職業能力自帶「護城河」?
    35歲中年危機的說法由來已久。幾乎每年都會有某大廠「清退34歲員工」的新聞,恩,這離35歲還有1年呢,在職場上就會被貼上「不受歡迎」的標籤。有言論說,清退的只是基層員工,中高層員工是不會受年紀的影響的。
  • 在職場中消失的中年人:35歲找工作屢遭拒,每月只敢花2500
    35歲仿佛一個職場的閘口,一刀切斷了很多中年職場人的資源和選擇,就連公務員考試,都要限定在35周歲。一位網友就吐槽自己的經歷,他曾經在外企就職,出差公款週遊世界,如今只能窩在城中村翻招聘廣告,還屢屢被拒之門外,每月只出不進,消費只能控制在2500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