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家人力資源公司裡的專業職業生涯規劃諮詢師,關於「很多35歲很多人會失業」這個問題,我站在中立方面給你解答,不帶我職業和個人感情。
首先,35歲以後確實會有很多人會失業,但裁員的刀並非單純指向中年人,而是平庸的人。如果一個人總是能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務、完美得解決掉公司的問題,周圍的同事依賴他、老闆需要他、市場上很多獵頭和競品單位盯著,這樣的人老闆肯放他走才怪,更別說裁掉他了。
其次,之所以35歲以後的職場人格外危險,是因為職場對高工作經驗值人群的容錯度降低。簡單來講就是,領導或者老闆會把35歲以上的員工看做「職場成年人」,大家長對成年人和小孩子的忍耐程度完全不一樣。如果一個「成年人」在工作裡仍然總是犯「小孩子」常出現的錯誤,在他們看來是不可原諒的事。中年以後,對待工作要更加謹慎小心,因為公司和市場對35歲以上職場人的評價標準不一樣。我們千萬不要把低標準套在自己的身上,這是職業發展大忌。
最後,公司的招聘、晉升、調崗、優化,都是保持組織健康、刺激組織活力的手段之一。我們常常以「人才蓄水池」來形容一家公司的組織管理,但這個蓄水池要保持流動才能保持健康,否則就是一灘死水。公司出於向上發展的考慮,招一批新人和裁掉一部分不再適合公司的發展的人,都是組織優化調整的有效手段。
一家公司給到一個人的晉升通道和發展空間總歸是有限的,作為員工我們在評估公司,作為公司他們同樣也在考慮我們。當公司不再滿足我們的期待,我們也會毫不留情的跳槽;同樣的,如果員工不再能夠滿足公司的期待,主動說再見不一定很恰當,但對公司來說確實能保護自己的利益。不管我們承認與否,35歲以後,晉升的天花板和瓶頸很容易就顯現出來了,被公司列為「危險人群」確實很正常。
總的來說,職場對35歲以後的人稍顯殘酷,但這樣的情形也並非毫無辦法。那麼,如何避免「職場35歲現象」?我從職業規劃的角度給出大家以下幾點方法,供大家參考:
1、從現在開始認真思考你所處的行業
因為行業的不同,在年齡天花板上面問題差異會非常大,有些行業是完全沒有年齡天花板的,比如醫生和老師,基本上沒有所謂的年齡天花板。傳統行業比如建築業、製造業,這樣的年齡天花板一般都會高一些,而網際網路行業的年齡天花板會低一些。所以所謂的「年齡天花板」是有一定行業屬性的。
在擇業或轉行時,除了眼前的薪資待遇等短期可見的收穫外,我們也要認真思考一下該行業的年齡天花板問題。
2、不斷升職,突破年齡天花板
不管你選到了哪一個行業,當碰到年齡天花板問題的時候,都可以去突破,比如不停地升職,因為不同的職級年齡天花板也不一樣。
比如工程師或者主管可能到了30歲就到天花板了;但是經理、總監差不多可以到40歲;對於VP、CTO、CFO這些可能到50歲左右才會碰到所謂的年齡天花板。當然如果自己出來創業,那麼基本上可以認為是沒有年齡天花板的。
在工作中,我們不要局限於眼前的工作和目前所掌握的技能,大可以將眼光放長遠,硬技能和軟實力兩手抓。在日常工作中多接觸多積累,為了升職做好準備,通過職級的不斷晉升來突破年齡天花板問題。
3、抬頭看天,也要低頭看路
據我多年的行業經驗,人在工作幾年後穩定性會逐步增強,再加上30歲以後很多人會將生活的重心轉移到家庭上來,求穩成主旋律。這一部分人會長期在一家公司穩定在同一個崗位上,因為工作很熟練,久而久之產生惰怠的心理,對市場的變化、行業大趨勢的感知能力逐步退化。
這樣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我們不再清楚地知道市場上對該行業或者崗位人才的需求,無法做到根據需要調整自身,導致職業危機的隱患愈加強烈。
為了避免這樣的尷尬又要命的情況出現,希望我們在工作中穩紮穩打之餘,也要時刻了解市場上的趨勢和動態,看看市場上的需要,新知識新技能及時學,即使有一天被裁,也會有其他單位需要,我們還能換個「用武之地」。
4、做個「斜槓」,不管是青年還是中年
這是一個多元化的職場時代,它之所以可愛就在於網絡社會給我們提供了多種賺錢的可能。現如今,賺錢和職業從來不局限於公司內、崗位上、格子間裡。只要我們願意,主業之餘兼顧副業,也是一項很好的提升和應對危機的方式。
我們可以多培養一些興趣、技能,嘗試去做「斜槓青年」、「斜槓中年」,這是突破年齡天花板的另一種方向。說不定哪一天,副業也可能「轉正」成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