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國外的疫情越來越嚴重。口罩、消毒液、洗手液等防疫相關的物品也越來越短缺。
但令人迷惑的是,人們不僅沒戴口罩,卻開始集體瘋狂搶廁紙了。
- 01 -
大家都在買廁紙,我也買點吧
就在這幾周,搶購廁紙的風潮已經席捲了多個國家。
從日本到澳洲,從英國到美國……人人都被動員起來拼命趕往超市買廁紙。
超市還沒開門,人們就為了搶廁紙排起了長隊,根本不關心自己會不會被傳染。貨架上的廁紙不到一分鐘就被搶購一空,有的人甚至為了搶廁紙差點打了起來。
為了人人都能買到廁紙,各地的超市不得不推出限購措施,從一人只能買一袋廁紙到一家只能買一袋。
即便如此,依然擋不住大家搶購廁紙的熱潮。連英國首相鮑裡斯自己都存了兩大盤廁紙。
在這個非常時刻,廁紙似乎變成比食物、水更搶手的硬通貨。誰要是家裡有幾箱廁紙,就如同達到了人生巔峰。
來自澳洲的Janetzki,本想買48卷衛生紙,卻錯誤地訂購了48箱。一共是2304卷廁紙,足夠全家人使用12年。
沒想到,一個月後廁紙居然成了搶手貨。Janetzki就在車庫裡蓋了一面「廁紙牆」,坐上了自己的「寶座」。
買不到廁紙的人,可能跑了很多個地方,連一卷都買不到。
一紙難求的情況下,有人開始把一卷廁紙割開對半賣,有的甚至把一張廁紙的價格定到了3.5美元。
為什麼大家突然間都開始囤廁紙了呢?其實來源於澳洲的一個謠言。
有人覺得因為疫情的影響,很多中國工廠無法按時開工,生活所需的日用品就會變得匱乏。尤其是每天都要用到的廁紙,很快就會消耗殆盡,還是趕緊囤點貨吧。
就這樣,在社交媒體的影響下,第一批廁紙囤貨者誕生了。
有人注意到了空空如也的貨架,把照片傳到社交網絡,又催生了新一批囤貨人的熱情。
雖然後來媒體宣稱廁紙不依賴進口,不會匱乏,也抵擋不住民眾的瘋狂囤貨行為。
當你看到這樣的新聞,看到空蕩蕩的貨架,你真能忍得住不買幾卷囤起來嗎?恐怕很難。
- 02 -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在囤貨裡
在特殊情況下,雖然囤貨有些不太理智,但也是人之常情。
《行為研究與治療》雜誌曾經對囤積成癖的人研究發現,他們會喜歡購買多餘的食物、家庭用品和洗漱用品,因為永遠不想遇到這些東西沒有的情況。
因為缺乏安全感和生活的控制感,而囤貨多少能給我們帶來點安慰。
每年雙十一,小唯都會給自己買超級多的東西。
明明面膜還沒有用完,還是會下單買上一整箱。家裡的口紅擺滿了整個桌子,也要買上一整盒。
看到包裝可愛的貓糧,貓玩具,她就會忍不住買下來。即便是放在家裡不拆包裝,也覺得值得。
用小唯的話說:「囤貨,就是生活最起碼的幸福感。」
而且,小唯也經常會給身邊的朋友囤貨。
有一次,我打開家門,被門口的景象嚇了一跳。快遞小哥扛著一個能裝下人的大箱子,讓我籤收。
打開後,我看到的居然是幾十卷白花花的衛生紙。
自從認識了小唯,我家的廁紙就從來沒有斷過。我想,這也是表達朋友友誼的一種方式吧。
去年雙十一,「全國人均花1000元」的話題登上熱搜。其中《90後雙11消費新趨勢》調查發現,90後囤得最多的是衛生紙等日用品,能囤貨絕不零買,哪裡便宜去哪買。
說到底,我們囤這麼多東西為的是什麼,還不是因為窮嗎?
每個月到手的工資緊巴巴,除了交房租、水電煤氣,剩下的錢已經寥寥無幾。
為了平衡開支,我們只能在生活用品上節省。一旦發現了特別便宜的東西,就開啟了瘋狂囤貨模式。
結果,越買越窮,越窮越買……進入了一個無限的死循環當中。
- 03 -
我已經準備好報復性消費了
可是錢呢?
有人曾問:「疫情結束後,你會報復性消費嗎?」
很多人都會說:會。
隨手一翻朋友圈,就能看到很多人報復性消費的「車禍現場」。
說是只買一袋泡麵,結果買了幾百塊的東西;
家裡買的蔬菜水果,擺滿了整個客廳,都是成箱成箱的堆著;
每天在家待著,也擋不住網購買東西,在家收快遞成為唯一的快樂源泉。
在焦慮時期,人們往往會反應過度。本來囤兩周的量,就可以維持生活。結果大手一揮,就囤了半年的量。
很快,我們報復性消費的快感,就會被生活消耗殆盡。每天早起、擠地鐵、上班、加班、省錢、賺錢、生育、消費……
又回到了那個艱苦奮鬥的生活當中,我們的焦慮感還是永遠存在著。
《印度墨》裡有一句話:「我提著一個袋子,邊走邊拾,一路上拾起無數我不想要的東西。當我遇到真正想要的東西之時,袋子已經裝滿了。」
當盲目買買買,盲目囤貨把生活變得不是那麼輕鬆自在,而是被金錢裹挾著前行。
背負的東西太多,就容易讓自己陷入一場物質和精神的消耗戰。
人最大的底氣,不過是身體健康,手裡有錢,家裡有房。
不如適當的節制,理性一點,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