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人生識字糊塗始,煙雨塵埃舊巢痕

2020-12-21 新京報書評周刊

《舊巢痕》是著名文學家和翻譯家金克木先生在晚年寫的自傳體小說(或曰「小說體回憶錄」),講述自己兒時的記憶。有趣的是,這本書在1985年初版時署名為「辛竹」,待1999年文匯出版社再版,署名改為「 拙庵居士著,八公山人評」,裡面的眉批、夾評與回評均出自其本人之手。前後用了三個名字,唯獨不用本名「金克木」。

金克木是自學成才的大家,精通梵語、巴利語、印地語、英語、法語、德語、世界語等多種語言文字,但他的小說卻知名度不高。《舊巢痕》通過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孩子的眼睛,逼真地勾勒出一個知識分子小官僚家庭的衰落和分化。作家何大草對此書評價甚高,他說這部著作很像是金克木先生用左手寫出的:「情感克制,敘事清晰,細節十分豐饒,鋒芒也還是有的,但藏在了文字下。」

撰文 | 何大草

我說過,《舊巢痕》是一部被低估的好書。後來我收回了這句話。它不曾被低估,因為,它從未被評估。它是被忽略了;有人讀過,卻也淡忘了。

《舊巢痕》初版是三聯出的,巴掌大的小條本,署名辛竹,是我在報館供職時,隔壁朋友借給我讀的。讀完之後問她,「辛竹是誰啊?寫得這麼好。」她用不確定的口氣說,「聽說就是金克木。」我不大相信。那是1980年代,文學是熱鬧的,《讀書》也很風行,常有金克木的文章刊登在上面,看到了,我都會拜讀。文風,和辛竹不是一路的。《舊巢痕》讓我記住的,是它的舊和靜。

1992年11月29日,我在新華書店的清倉查庫書攤上,買到了《舊巢痕》,是新書,卻已經舊了,是1985年12月的首印版。拿回家,插入書櫃,留作紀念。

《舊巢痕》(初版)辛竹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年12月

今年夏天,我又得到一本《舊巢痕》評點本,署名:「拙庵居士著,八公山人評」。腰封上印著:「金克木小說體回憶錄」。原來,辛竹、拙庵居士、八公山人、金克木,是同一個人。為啥要隱在這麼多筆名後邊呢?沒人解釋過。

稍早前,我買到了兩本厚厚的隨筆集,金克木的《書讀完了》和廢名的《少時讀書》。先讀了廢名的,金克木的就不大讀得下去了。廢名寫讀書記,文字清淨,有見識,但不是為見識而寫,它自己就是好作品。金克木學問淵博,旁徵博引,時時鋒芒閃閃,當初覺得暢快,今天重讀嫌它有點吵,就放下了。

廢名示弱,守雌。金克木示強,守雄。示弱者,藏得住刀尖、芒刺。示強者,不想藏,想藏也藏不住,刺在喉嚨,不吞不快嘛。示強者寫文章,則難免有點聒噪了。

金克木75歲時,酷暑中,《讀書》編輯揚子水去拜訪他,聊起錢鍾書,金夫人說,這是她最佩服的人。金克木卻說:「他太做作,是個俗人。」事見揚之水出版的日記《<讀書>十年》,那一天熱得像下火,而金克木的脾氣也跟天氣差不多,火星子四濺。

他78歲時,還對揚之水埋怨他的三哥,把地賣了八百塊錢,只給了他一百,餘下的都拿去抽了大煙,沒供他讀書。「當初若是供我上了大學,今天也就不這樣了!」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安徽壽縣人,著名文學家,翻譯家,精通梵語、巴利語、印地語、英語、法語、德語等多種語言文字,代表作有《梵語文學史》《印度文化論集》《比較文化論集》等。

金克木通多門外語,任北大教授,學術上頗多建樹,而其自學成才更是一段佳話。卻不料,這正是他一大心病。揚之水就感慨,「看來沒能取得文憑是先生的終生遺憾。」

幸而有遺憾和不平,他才寫了《舊巢痕》。

再說廢名。廢名寫小說,知名度遠高於金克木。他在《羅襪生塵》裡寫到,「我是很講邏輯的,平日自己做詩寫小說也總是求與事理相通,要把意思寫得明明白白。」然而,他的小說,其實頗多晦澀,可能很深刻,但是不好讀。我更喜歡他的隨筆。

金克木寫小說,應該說就沒有知名度。晚年寫了《舊巢痕》,前後署了三個名,偏偏不叫「金克木」,這也是有趣的。這部小說,也的確很不像金克木寫的。或者說,很像是他用左手寫出的:情感克制,敘事清晰,細節十分豐饒,鋒芒也還是有的,但藏在了文字下。

廢名(1901-1967),原名馮文炳,中國現代文壇著名作家、詩人,曾為語絲社成員, 「京派文學」代表作家之一。

《舊巢痕》初版時,正文約17萬字,是金克木67至72歲之間寫成的,斷斷續續五年時間,可見用力之深。

雖是自傳體小說,用的卻是第三人稱,但又不是全知視角。主人公叫做小弟弟,這無疑就是金克木本人了。全書都以小弟弟的眼睛來看人、看世,講述他從出生到八歲的經歷,即1912至1920年之事。

全書故事性偏弱,沒多少起伏跌宕的情節。但其實是有很多的,生離死別、家世敗落、一敗再敗,但他寫得平靜,用散文而非戲劇性的筆法,使之平靜如水,一潭死水。

小弟弟一出生,帝國就已沒了,做過末代縣令的父親也死了。父親大他60歲,大哥大他40歲,還有二哥、三哥、兩個姐姐,分別出自不同的母親。他自己的母親,是丫頭收房的姨太太,沒地位、沒膽量,急壞了,就抱住兒子哭。但人要活下去,總是能找到條活路的。大哥率領全家,從困居的江西小縣城,坐上大船,回到了安徽的省城。這趟旅程的意義,有如微型而又微型的出埃及記。但金克木筆鋒淡掃,略而不詳。為啥呢?小弟弟的記憶還是混沌的。第二次搬家是回到故鄉小縣城,小弟弟已4歲,所見所聞,都默記在心,事無巨細,上轎、下轎、上船、下船、火車、輪船、帆船,母親、大媽、哥哥、嫂嫂、僕人……雖然倉皇、忙亂,卻落筆從容,事無巨細,一一敘來,1916年之中國內地,歷歷如在眼前。

金克木(左)、呂叔湘(前中)、楊麗華(右)和揚之水(後中)。

後來在縣城裡,他們又從老家搬到新宅院。草房舊宅、瓦房新宅,也都寫得細細的,雖遠沒有《紅樓夢》中賈府的氣派,卻也是五臟俱全的。賈母說自己是中等人家,小弟弟的家就真算小麻雀了,可這麻雀裡,幾進院落,堂屋、廂房,誰住哪屋,廚房在哪兒,馬桶擺哪兒,都寫得文字簡省,卻又是極出色的工筆,是精純的白描。宅院體現出秩序,家就靠這秩序維持著。大門外是自家的一畝菜園,由一對外來的男女種著,大哥告訴他們,老鄰居嘛,菜你們儘管種,別提交租,提了怪寒磣,有新鮮蔬菜送兩棵來給我們嘗嘗就行了。我們缺蔥時,也可能來拔兩根,你們也不要見怪。

大哥人情練達,處事圓通,但常年在外,做個不大、也不算很小的官,給家裡掙回銀子和面子。當家的,是大嫂。大嫂是一個大員的女兒,識得字,打得算盤,會理財,還會吹簫、唱曲、下圍棋,是集王熙鳳、王夫人於一身,又還有點薛寶釵。缺憾是,沒自己親生的兒女。有一天,大嫂指著對聯上的「人」字,告訴小弟弟念什麼。第二天考他,居然還認得。於是,開始教他識字,讀《三字經》,每天兩句,共是六個字,背熟了,給一個銅板。那時候,一個銅板等於十文制錢,可以買兩個肉包子或五根小油條,獎勵算是很高的。小弟弟四歲多,就積下了一堆字和錢。

《舊巢痕》的腰封上,印了一聯:「人生識字糊塗始,煙雨塵埃舊巢痕。」然而,不識字就不糊塗了嗎?小弟弟的媽媽,20歲前被糊裡糊塗賣了三次,又糊塗生了個兒子,再糊塗死去。好歹,這小弟弟識了字,終於留下一本書,也就把媽媽留在了永恆裡。

小弟弟的二哥,則帶他看到了院外的天地。二哥算個渾人,沒本事,遊手好閒,對養的花貓、八哥,比對老婆還要好。但說壞,也不算太壞,有一天心血來潮,就牽著小弟弟的手,邁過了有小孩一半高的大門檻。二哥指給他看菜園、池塘、城牆,牆外對著的幾個山頭,其中一座,叫做八公山,即「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之古戰場。隨後,兄弟倆進了東嶽廟。廟裡有神像,他還看到了兩塊匾,匾上的字,居然是認得的,一塊寫:「你也來了。」另一塊寫:「不由人算。」這是他看世界的開始,這幾個字,他也就記了一輩子。

二哥又說,別的廟裡,神像都拆了燒了,廟改了學堂了。為啥呢?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嘛,這就叫「革新」、「光復」。大時代的巨浪,衝刷到內地之旮旯,就留下了這些小痕跡。封閉、細小、瑣碎,卻又與整個國度共一個節拍,這正是《舊巢痕》的好。這次重讀很慢,我的目光在這些段落掃過去、又掃回來。聯想到魯迅寫《風波》,張勳復闢沸沸揚揚,餘波所及,到了小小未莊,也就是七斤的辮子該剪不該剪。

三哥是洋學堂畢業的高材生,在小縣城裡算鳳凰,卻被困成了一隻雞,連燕雀都不是。兩個姐姐出嫁,都是鬱郁而去,過了鬱郁一生。

大嫂後來迷上賭博,又把全部積蓄投入了「花會」。這是從上海傳來的,小縣城的人發了瘋,紛紛出錢聚會,據說可以一本萬利,出錢越多,賺頭越大。忽然有一天,騙局破了,會頭卷了集資款逃跑,有人上了吊,大嫂的錢,都打了水漂。這樣的把戲,今天也在重演,正應了他的點評:「『不由人算』說的是變化無常,『你也來了』說的是照舊老一套。兩語回味無窮。」

新版《舊巢痕》(評點本),拙庵居士著,八公山人評,樂府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0年6月

世事甚為荒唐,但小弟弟懵懂無知,知了也莫可奈何。他就躲在角落裡,把大嫂的藏書,一箱一箱都讀完了。

冬天下了雪,天地是慘白的,人是冷得哆嗦的,偶有幾個值得記住的樂事,也發生在冬天。大哥發了童心,戳破窗戶紙,把躲寒冷的麻雀一個個抓住,給兄弟們做了下酒菜。還用篩子放在雪地裡罩麻雀,又是一頓下酒菜。過了十幾年,小弟弟在大城市的酒店吃到了醬山雀,總感覺比不上當初哥哥抓的味道鮮。

大哥不停地出遠門謀生活。最後一次,是躺在棺材裡邊回來的,享年才四十七。

大哥如同大樹,樹倒了,家就散了,《舊巢痕》的故事也該落幕了。但作者把這個落幕寫得很緩慢,像鈍刀在肢解著肉體。

《紅樓夢》裡寫給秦可卿辦喪事,是大手筆,是家族的亮相和王熙鳳的登場,喪而不悲,好戲才剛開始。《呼蘭河傳》裡也寫了祖母之死,但親情本薄,行文所及,反倒是家裡的熱鬧,還有小主人公藉此走出家門,看到了寬街、大的兵營,流淌不息的河流,那是個生出念想的時刻:啥時我能夠走到很遠的地方去?

《舊巢痕》的喪事,則是結局、巨變,大敗落。大媽、大嫂、媽媽、兩個哥哥、大侄子、僕人等等,每個人的態度、舉止,書中都寫得周詳。喪事的過程,繁瑣的儀式,也寫得耐心,無一遺漏。隨後就是分家、分財產,為了所謂公平,還從鄉下老家請來兩位親戚,一來,就住了很多日子,因為公平實在不易。為了給親戚打發時間,又從大煙館請來了菸具、鴉片煙。鴉片煙的吃法,也很講究,作者也細細寫在了書中。這又為持續的敗落,埋下了更遠的伏筆……當然,那已是後話了。

分家的結果,很不公平。至少,金克木是這麼寫的:小弟弟和媽媽等於是附屬品,實際上什麼也沒有。不平之氣,與作者同在了一輩子。全書的結尾,是孤身一人的老僕的離去。老僕對小弟弟說:「這一家人算完了。我出來跟你大哥一二十年,沒想到他一死,一家子就落到這樣。以後就看你小老四了。你將來還記得我嗎?」說著,乾癟的眼中流下一滴淚。

《舊巢痕》中,男人的眼淚很稀少。老僕這滴淚,把一個家族終結了。

金克木在寫毛筆字。1992年攝

初見《舊巢痕》,我一口氣就讀完了。這回重讀,用了十口氣還不止。一邊在天頭地腳寫了零碎感受,一邊把金克木與其他作家作了點比較。

譬如汪曾祺,汪、金二人的小說文字是上佳的。汪曾祺讀過不少翻譯小說,金克木本身就是翻譯家,但二人寫小說,並無翻譯腔。他們的文字,融合了文人化、民族化、大白話,是我喜歡的好。細加辨察,二人又頗為不同,汪曾祺多趣味,金克木則多澀味。汪曾祺滋潤、有閒意,金克木硬扎,少溫情。汪曾祺也出生在小縣城,家道小康,父親慈祥,母親、繼母也慈愛,後來在西南聯大念書,師從名師。一輩子雖多波折,但往往以溫情、審美的眼光敘寫舊人舊事。金克木的《舊巢痕》則罕有暖意和感激,更不要說感恩了。汪曾祺考慮過要寫長篇小說,但因為散淡,終於沒有寫。寫長篇多累啊。而金克木可能正是有不平之氣支撐著,晚年寫了長篇小說,終於吐出心中塊壘。

他還寫了許多別的書。《〈讀書〉十年》中還記了一件事,10月的一個星期四,揚之水去金克木家,「先生很興奮,敘其一月間如何寫就七篇稿(六萬字),意甚得。」這時,距《舊巢痕》出版已經六年了,而他也已年近八十歲。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何大草;編輯:徐偉;校對:翟永軍。本文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人生聰明識字始!東莞一小學新生「開筆禮」學寫「人」字
    「人生聰明識字始」,老師希望同學們通過描紅寫字,曉道明理,學會做個堂堂正正的人;穿過「啟智門」後,同學們穿過由老師們搭起的「守護之門」來到球場上,大家一起誦讀《弟子規》。學校希望通過「開筆禮」培養孩子們美德和高尚的品質,也希望一年級新生的老師們做好孩子們的啟蒙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 煙雨江湖五行陣法怎麼破
    煙雨江湖五行陣法破除的方法非常的簡單,先要了解五行相剋的原理,可以先查看陣法文字,按照土克水,再木克土,接著金克木,最後火克金的順序就能將機關打開了。
  • 糊塗人生酒芒種特輯:神州大地飄麥香,人生醉美在茅臺
    今日芒種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初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鳴三候反舌無聲此時適宜種植有芒的穀類作物四兩撥千斤 · 糊塗人生酒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糊塗酒業集團生產的「糊塗人生」系列醬酒,是由國家一級品酒師、貴州省白酒特邀評委潘德湖先生「四兩撥千斤」傾心調製,採用七輪次基酒按照不同比例勾調,既平衡了色香味之間的關係,又使得酒體風格協調統一。
  • 2021/02/21:人生識字,有趣始.
    思想不順路,也能抵達的有趣--女兒是個變幻莫測的物種,不知不覺,已進入識字、算數的年紀。
  • 人生百味全在酒中,小糊塗仙白酒精益求精
    有人說喝酒品的是孤獨,有人說喝酒品的是人生。酒中有人生百味這句話說得一點沒錯,因為喝酒的人不同,心境不同,品出來的味道自然也不盡相同。小糊塗仙酒業的經典版小糊塗仙一直以來深受市場歡迎,深受消費者喜愛。2018年小糊塗仙在經典版的基礎上,推出了頗有競爭力的大單品——小糊塗仙·典藏。
  • 書讀完了 | 金克木先生逝世20周年
    今天是金克木先生(1912-2000)逝世20周年。金克木,字止默,筆名辛竹,安徽壽縣人。文學家、翻譯家、梵學研究家、印度文化研究家,北京大學教授。在上世紀90年代,在北大,他與季羨林、張中行、鄧廣銘一起,被稱為「未名四老」。
  • 江南又煙雨
    煙雨的江南,纏綿如詩,朦朧如畫,是一首寫盡畫意的詩,一見,便鍾情,一來,即留戀。江南,一直在我的夢裡;煙雨,一直在我的夢中。不經意間,跌入我的眼眸,泛起絲絲的漣漪,經典起又一季的江南煙雨。在煙雨的天穹,淡淡的愁緒,伴著心靈陣陣痛楚,跌落在無盡的思念中,於是,有些時刻,鑲嵌在生命中的,那些憂傷、彷徨,以及那些模糊而曲折的心事,點點滴滴似乎都在敲打著自己的心靈,敲醒了心靈深處某個角落,心也漸漸的潮溼,只待你踏著時光的足音,掠起這一季心的墨香。
  • 鄭板橋的「糊塗」人生,是別人無法超越的大境界?
    ,蘊含著人生大智慧。無論是自嘲也好自解也罷,無論是抗爭也罷還是心安也好,什麼樣的「糊塗」就有什麼樣的生活。醉裡乾坤大,是一種「糊塗」;權中福祿齊,是一種「糊塗」;平淡有真意,是一種「糊塗」;不聞紅塵滾,也是一種「糊塗」。
  • 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他的風波到底定了沒
    這句「一蓑煙雨任平生」出自蘇軾的《 定風波 》,是點睛之筆。《定風波》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是蘇軾的一生遭遇、心志、人格的寫照。創作於「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沒有俸祿,仕途低谷。此時他已經過了不惑之年,經歷了人生起起伏伏的磨難。
  • 一代女神趙永馨的「糊塗人生」
    可是有一位女明星也出演過瓊瑤劇《啞妻》、《幾度夕陽紅》、《煙雨濛濛》等劇,她就是趙永馨。說到趙永馨,她的感情生活也過的像瓊瑤劇一般苦情,幸好後來收穫了自己的幸福。1983年,畢業後的趙永馨出演了她人生中的第一部電視劇《風雅劇集紅樓夢》,在裡面飾演林黛玉一角。或許這部劇大家都不太熟悉,但是可以說是這部劇開啟了趙永馨演藝生涯的巔峰時期。趙永馨飾演的林黛玉引起了瓊瑤的注意,得到了瓊瑤的賞識。
  • 洪恩識字、悟空識字、叫叫識字、熊貓博士識字,識字APP選哪個?
    這時候可以考慮給孩子安排識字課程,不僅是為幼升小積累識字量,也為以後的學習做準備。識字不僅是語文的基礎知識,也是自主閱讀的前提,更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今天為大家推薦幾款識字app,試用一段時間後,詳細說說它們的優缺點和使用感受。
  • 糊塗的人生有何意義?What Meaning Is There to a Muddled Life?
    我們想從糊塗返歸明白,先要盡力去除習氣毛病,這樣智慧光明就會現前。
  • 「通告」歌樂山人生路登山步道煙雨亭危巖路段封閉
    關於歌樂山人生路登山步道煙雨亭危巖路段封閉的通告廣大市民遊客朋友:經南江地質隊對歌樂山人生路登山步道煙雨亭危巖現場勘查,認為該危巖全部順向臨空,其穩定性較差,危巖發生繼續崩滑的可能性大
  • 小糊塗仙·睿鼠生肖紀念酒
    「子咬天開」,十二生肖之始, 「星雲漩渦」,萬物的起源, 寓意勇拓不止,圓滿醇厚的哲學態度。遠古文明的更迭遞進 始於頭頂的蒼穹繁星 星運流轉 散落在浩瀚古遠的智慧 於子鼠之時,凝結一樽秘境深藍 於方圓天地,大放異彩 這是來自宇宙的本真靈感 亦是難得糊塗的人生之境
  • 一年級識字1600,布布識字洪恩識字和悟空識字,到底哪個更好用?
    魚sir認識的很多家長就跟我說過,如果重新經歷一次幼小銜接,一定要把孩子的識字基礎打牢。既然說到了識字,那麼魚sir今天就來聊一聊識字APP。對於這幾款APP,我都給出來非常詳細的測評結果,以及正確使用方式。
  • 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是我最好的人生態度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是蘇東坡與朋友春日出遊,醉酒歸途中恰逢驟雨,即景而作。最前面部分是小序,介紹寫作此詞的直接原因:三月三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只能冒雨前行。
  • 閒話宋詞煙雨情|添得杏花酒閒時,舊朝煙雨滿詞卷
    添得杏花酒閒時,舊朝煙雨滿詞卷。——小花在宋朝的故紙陳堆裡漸行漸遠,不經意間覓得一軸錦書華卷。宋詞的畫卷溢滿了煙雨味兒在三百餘載春秋里舖展開來,卻不知書徒的心魂早已雲遊了幾重山水,踅足了幾重雲岫。於是人兒閒來又添得幾壺杏花好酒,準備再次在這青燈黃卷下漫遊宋國,行吟於宋詞綠水行舟的細柳江南,同詞人話一話人生閒事、竹雪風月和煙雨情思。如果可以忽略時間在歷史上划過的節點,這種古典意境使《花落煙雲夢》的誦讀恰符合宋代詞人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徵,是最能體會宋詞的煙雨味兒,找到與詞人的情感共鳴。
  • 煙雨濛濛
    《煙雨濛濛》文/翰王
  • 難得糊塗,糊塗難得
    人生在世,糊塗難得。鄭板橋說:聰明難,糊塗尤難。不無道理。想要變得聰明,無非是多聽多看多學習。天賦不夠,努力來湊。但是想學會糊塗,努力可能也無能為力。能夠分辨什麼時候該糊塗,什麼時候不能糊塗,才是糊塗的最高境界。懂得糊塗的人,往往感情純粹。精明的人總是計算著付出和得到的精準比率。我今天給了你一個李子,你明天就要回報我一個桃子。不然我就是虧了。
  • 金克木,木克金!五行及不一樣的「相生相剋」
    正如上面圖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這是五行的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是五行的相剋。 五行「相生相剋」的含義:木生火, 是因為木性溫暖, 火隱伏其中, 鑽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