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點召開的兩會幫助人民提出了很多切實的問題,例如不能完全撤銷擺攤,讓底層群眾生活的更好一些,建議垃圾分類全國統一,建議網友刷臉不能超過視線等等。
也提出了有關於孩子的建議,例如建議減少不必要的家庭作業任務,減少家長的負擔。
隨著很多的家長忙工作忙生活的時間越來越多,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於是很多心理專家和教育專家都建議在孩子做作業過程中增添家長的「陪伴」時間,就增添了必須家長協同才能完成的作業。
而在這次兩會進行過程中,政協委員範小青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之後發現:似乎現在孩子放學之後的時間,學習、作業方面全都交給了家長。
特別是在一些稱不上孩子課本知識的「作業」上,家長要花費的時間比學生本身要多出很多,例如一些手工課、美術課等等,已經完全超出孩子本身可以接受的範圍,「作業」已經成為是家長的一項任務。
被孩子作業「逼瘋」的家長
因陪寫作業被逼瘋的家長聽到這個消息後,說了一句話:儘早執行。這句話可謂道盡了家長的心酸。
曾經網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叫做曬出孩子的家庭作業。這個話題在短短幾個小時之內就被頂上了熱搜。
眾多家長們紛紛開始花樣曬出孩子帶回家的作業:
「今天我們家孩子的數學作業是數1億顆米粒兒,而且是要求一粒粒的數……」
「我們被要求陪孩子聽蛙聲、看公雞打鳴兒,這大冬天的去哪找青蛙?」
「我們還算比較好一些,要求陪孩子辨別北鬥七星,但是北京這天氣想看星星,其實也蠻難的……」
除了這些「奇葩」作業之外,一些作業讓原本感覺自己算是高學歷的父母也被擊倒:
一位清華畢業的爸爸,面對自己小學兒子的作業束手無策;
一位碩士媽媽,在給孩子輔導作業的時候怒火攻心,又為了不把火氣撒到孩子身上,自己把頭放到冰箱裡,想要「冷靜」一下;
一個家長面對孩子小升初的作業實在沒辦法,當記者拿著這份作業給幾個研究生做時,最後發現只有一個及格了;
這些作業除了花費家長的眾多時間之外,也給孩子帶來了很多壞處:
讓孩子不能獨立完成作業,導致孩子對家長越發的依賴;
家長找不到適合孩子的方法,最後學習效果也十分一般;
超出孩子理解範圍的作業,不僅讓孩子百思不得其解,也讓家長跟著著急上火;
整體來看,這些華而不實的作業對於孩子和家長其實都是一種傷害,不僅給孩子帶來壞處,也「逼瘋」了無數家長。
並不是父母不給力,而是作業和輔導方式一開始就錯了
當家長輔導孩子作業是一件新鮮事物的時候,所有家長和孩子都是贊同的,因為每天被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做作業是有利於培養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的。
但是隨著現在越來越多「奇葩作業」的出現,讓不少家長都感覺疲憊不堪,有的家長抑制不住脾氣甚至對孩子進行大打出手,將原本和諧的親子關係也搞的劍拔弩張。
對於家長和孩子作業,到底如何解決才好?
針對這個問題政協委員也給出了一定的建議:減少家長陪孩子作業的任務!
關於減少家長陪孩子做作業的任務,其實可以分為兩個方面進行理解:減少孩子華而不實的作業、減少家長陪孩子做作業的時間。
這裡減少家長孩子做作業的時間可以理解為並不代表著縮短陪孩子的親子時光,而是將做作業的時間歸還給孩子,給孩子留一些力所能及的作業,讓孩子自己能夠獨立完成作業,當完成作業之後,再讓孩子與家長能夠有更多溫存的時光。
現在孩子的作業已經成為孩子與家長共同的不小的壓力,這種壓力的情況下不僅沒有讓孩子將學習提升,甚至成為了孩子學習的阻礙。
真正有效的、對孩子有所幫助的作業其實應該是幫助孩子進行鞏固學過的知識,有效的讓孩子進行預習新的知識,讓孩子獲得一步步的成長。
現在的孩子已經在日益加重的各種輔導班和作業當中被摧殘的不像是一個孩子,也很少能夠看到孩子在屬於自己的少年時光當中擁有發自內心的快樂。
而家長們在疲於生計的同時,為了能夠不讓孩子「掉隊」,將所有的「砝碼」都壓制於孩子身上,導致兩代人都疲憊不堪。
所以將孩子學習的時間進行合理的劃分,分清哪一部分是家長的任務?哪一部分又是學校的任務?其實已經是勢在必行的任務了,將這兩者進行合理的劃分,才是對孩子的學習以及生活真正有幫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