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漫畫《巴巴爸爸》作者去世 曾被稱學齡前教科書
□關注·《巴巴爸爸》漫畫作者去世
《巴巴爸爸》也是學齡前教科書
昨天,經典漫畫書《巴巴爸爸》作者德魯斯·泰勒去世的消息席捲法國媒體。《巴巴爸爸》系列圖書的國內出版方接力出版社向記者證實,德魯斯·泰勒先生已於2月19日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85歲。中文版譯者謝逢蓓表示,她2月12日還與泰勒通過電話,「聽到這個消息太突然了,我也向其家人求證,泰勒的助理跟我說了這件事。」
□去世前一周
泰勒與中國朋友通電話
上世紀70年代,德魯斯·泰勒和妻子安娜特·緹森創造了「巴巴爸爸」這個被全世界孩子喜愛的藝術形象。該系列漫畫張揚童心,提倡環保,影響了全世界幾代讀者。1988年,動畫片版被中央電視臺引進,伴隨著80後這代人一起成長,那句經典的「克裡克裡,巴巴變」至今猶在耳畔。
最早刊發泰勒去世
消息的媒體是3月1日的法國《費加羅報》,這讓《巴巴爸爸》系列漫畫書的中文版譯者謝逢蓓震驚。隨後,她儘快向泰勒的家人求證,最後通過泰勒的助理證實了這件事。
3月2日,法國《世界報》等媒體鋪天蓋地報導了泰勒去世的消息。謝逢蓓也隨即翻譯了《費加羅報》文化版的報導。從2009年與泰勒談漫畫書的引進開始,謝逢蓓就與這位老人建立了友誼。
在泰勒去世前一周的2月12日,謝逢蓓還打電話邀請泰勒再度來中國做客。「當時完全感覺不到他身體有異樣,說話還是那麼風趣,他還向中國朋友問好,說中國年就要到了。我說想邀請他暑假來中國,他說自己年齡大了,還是讓年輕人去闖一闖,答應會讓女兒來中國。」
□《巴巴爸爸》誕生記
中文版圖書祖爾咖啡館促成合作
關於「巴巴爸爸」名字的由來,據說是在1970年5月的一個晴天,泰勒和妻子(2012年過世)在盧森堡公園散步,聽到有孩子喊:「巴巴!巴巴噠!」妻子告訴他說這是法語的「棉花糖」。不久後,他們在一家祖爾咖啡館的桌布上用這個靈感,畫了個粉紅色、圓圓的、柔軟的,像棉花糖的小人。
1970年,《巴巴爸爸》系列首次在法國開心學校出版社出版。1975年,法國和荷蘭改編成動畫片。而中文版《巴巴爸爸》自2010年出版,已售出300多萬冊。
譯者謝逢蓓回憶二人的相識。2008年,結束法國留學的她入職接力出版社,總編輯白冰希望她能聯繫泰勒,把這部經典帶到中國。「我打聽到他常去祖爾咖啡館,一個月裡有半個月都去那兒,但沒碰上泰勒。後來寫了封信通過店員轉交給他。」2009年4月,她和白冰去巴黎再提引進中文版的意願,泰勒同意了。「他說了此前擔心中國出版方不夠專業。不過,他跟白冰一見如故,還帶我們參觀祖爾咖啡館。」
動畫片他來錄音棚把關女聲版
1975年,聯邦德國將《巴巴爸爸》改編成動畫片並於1981年在美國首播。1986年,該版本被提供給央視《七巧板》播出,譯名為《可裡可裡可裡,巴巴變》。
2012年9月,央視計劃播出新版《巴巴爸爸》動畫片,由「金龜子」劉純燕以媽媽給孩子講故事的方式給全部角色配音。9月26日,劉純燕在北京見到了德魯斯·泰勒,兩人應接力出版社邀請暢談如何塑造經典動畫形象,如何教育孩子等話題。「見面會上,泰勒分享和愛人創作《巴巴爸爸》的故事,82歲的老人表情豐富、言語幽默。」
劉純燕昨天接受京華時報採訪時講述了兩人見面的情景。「他說原來製作的這版動畫片在各國播出時都是男聲,他本來想在中國也找男聲錄製新版,但通過朋友介紹,覺得我的聲音效果不錯。」劉純燕說,聽了自己的一段錄製,德魯斯站起來高興地鼓掌說:「這就是我要找的配音演員!」於是在中國的2013年版《巴巴爸爸》由她一人完成。
她說,錄製《巴巴爸爸》的眾多角色並不困難,「一開始我覺得量大,但因為太生動了,所以錄起來就像自己演了一遍,一點都不枯燥。」三四天裡她每天錄製幾十個故事,有時候德魯斯就在錄音棚外聽著,「他通過玻璃招招手,或者讓工作人員問我累不累,但他也覺得我聲音沒有一點疲勞感。」
□我看兩個「爸爸」
巴巴爸爸經典在於內涵豐富
其實1986年《巴巴爸爸》剛引進央視時,劉純燕也為老版配音過。那時《七巧板》播出的有小朋友節目,也有動畫片,老版主要由當時著名的配音演員張雲明完成配音,「我那時還是學生,為其中一個角色配音。所有的角色一部分由成人配音,一部分是孩子來配『太好了』『巴巴爸爸我能吃這個嗎』這樣的話。」
劉純燕為新版錄了約100個故事,談及新版和舊版的區別,劉純燕稱新版人物的感覺沒變化,但色彩比舊版更豐富一些,「也增加了幾個兄弟姐妹,節奏更快,故事量比原來要多。他這麼多年沒停下來創作,這個系列就像他的孩子一樣一點點長大。」觀察兩版也可以看
到新版劇情更豐富,增加了一些後來德魯斯新創作的內容。
談及這個經典動畫影響眾人的原因,劉純燕稱雖然《巴巴爸爸》形象簡單,但內涵豐富,「他們像我們吹出來的泡泡糖一樣,每個形象和人物表情都內涵豐富,就像活生生在我們眼前,一起做遊戲一樣,讓人過目不忘。那時動畫片相對沒那麼豐富,小朋友們看後都在玩這個繞口令,成為童年最愛。我那時配完音參加節目,主持人還會讓我流利說一遍其中的繞口令,效果很好。」在劉純燕看來,像德魯斯這樣有著極致童心的藝術家才能創造出這個形象和故事,「他講創作故事時就像情景再現一樣,特別可愛。」
爸爸的爸爸像個淘氣大孩子
2011年、2012年,泰勒兩次來到中國,表現出對中國的極大興趣,還找了一位中國老師學習中文。謝逢蓓回憶:「他喜歡中國的美食,還去了長城、故宮、頤和園。對中國讀者特別熱情,帶了很多名片發給讀者,上面有他的郵箱,他每天會收到300多封世界各地讀者來信,他說自己會選擇有趣的回覆讀者。有一次,回中國讀者的信,泰勒還隨手畫了這位讀者的名字。」白冰回憶,在交流活動中,泰勒鑽進一群三四歲的孩子中間,他就像個「淘氣的大孩子」。
現在回顧《巴巴爸爸》在中國的出版傳播過程,謝逢蓓覺得作品中的環保理念、教育理念值得深思。「我翻譯的時候就很吃驚,好幾本書都特別提到了環境汙染、教育理念,那跟現在的情況太相像了。比如人類砍伐樹木,巴巴爸爸帶著孩子到了外星球,後來情況改善又回來了。」
2012年第二次來到中國時,泰勒是為能把新版的動畫片通過央視帶給中國。謝逢蓓說:「泰勒特別想把新版動畫片帶給中國,因為他不滿意老版,當時總計有150集,國內引進了45集,也不是很全。」今年,泰勒想讓子女再度來到中國,也是想完成新版動畫片接下來的配音工作。
相信很多70後、80後記憶中都有一句繞口令似的獨白揮之不去:「這就是巴巴爸爸、巴巴媽媽、巴巴祖、巴巴拉拉、巴巴麗博、巴巴波、巴巴蓓爾、巴巴布萊特、巴巴布拉伯!記住了嗎……」
大多數中國人認識「巴巴爸爸」是通過一部產自德國的動畫系列片,片頭這段巴巴家族的自我介紹堪稱最早的中國好舌頭,給當時的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這部動畫片進入中國是在1988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原型來自於1970年出版的同名法國漫畫。「巴巴爸爸」的靈感來自於粉紅色的棉花糖,原創作者是美國出生的漫畫家德魯斯·泰勒和他的建築師妻子安娜特·緹森。
「巴巴媽媽」安娜特·緹森已經於2012年過世了,昨天,據法國各大新聞網站報導,「巴巴爸爸」德魯斯·泰勒也去世了。世間只留下了他們創造的巴巴家族,還在為孩子提供智慧的啟迪。
在1988年的時候,《巴巴爸爸》給大家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除了饒舌的開場,就是幼稚可愛的造型和簡單的故事。對於大多數70後來說,看到這部動畫片的時間已經太晚了一些,它跟《天線寶寶》的性質一樣,更適合學齡前兒童觀看。到今天我們回過頭再看這部動畫片的時候,我更多的感慨是這才是符合教育規律的良心之作。對比現在國內的動畫片作品,實話實說,在教育內涵上,我們所能看到的幾乎都是不及格的,尚未達到上世紀國外70年代同類作品的水平。
《巴巴爸爸》之所以能夠迅速風靡全球,是因為它符合兒童認知規律、教育規律。巴巴爸爸的造型簡單:寫意的幾根線條,粉紅的顏色,隨意變化的造型……也許創作者的初衷並非刻意,但是隨著巴巴家族的壯大,它越來越像是一本優秀的學齡前教科書。
不知有多少人注意到了《巴巴爸爸》的內容主題,它的每一個故事的內核都是關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這是與我們完全不同的教育思維。巴巴爸爸無所不能,但是這種無所不能基於想像力。它可以變形,但是變形的意義是什麼?
每一集《巴巴爸爸》都會帶給小觀眾不同的問題,每一集《巴巴爸爸》都能夠通過自己的智慧來解決問題。它解決的辦法總是一個——變形:它可以變成移動的獸籠,也可以變成敦實的臺階,還可以變成你從未見過的救火工具……這是對學齡前兒童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啟蒙,比教孩子認識二百個單字的意義要大得多。它的價值也超過了紅太狼用平底鍋扇灰太狼,超過了一頭違背冬眠規律的熊四處犯二,只因為一個是益智的而另一類是抑智的。
有一句話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們不知道的是除了遊戲是對孩子最佳的學前教育,《巴巴爸爸》這類作品也承擔了重要的學前教育任務。在緬懷漫畫前輩的同時,真心希望我們自己也能夠創造出可以走過半個世紀之後還能被後人讚美的優秀作品,不僅娛樂大眾,還能啟迪智慧。(吳亞濱)
法國動畫巴巴爸爸創作者去世 80歲仍學習中文
遲到的悲傷,「巴巴爸爸」的爸爸走了
(來源: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