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正言順 [míng zhèng yán shùn]
基本釋義:名:名分,名義;順:合理、順當。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
出處:《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典故:
春秋時期,子路問孔子:「衛君想請你幫他理政,您將先做什麼?」孔子說:「先正名分。」子路說:「老師,您太迂腐了,名分有什麼好正的?」孔子說:「你真魯莽.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教化不興,教化不興則刑罰不當,刑罰不當則老百姓不知所措。所以要先正名」。後以「名正言順」謂作事理由正當而充分,含有理直氣壯的意思。
相關成語:理直氣壯 正正噹噹 堂堂正正 師出無名 名不正,言不順 理屈詞窮
2.雞鳴狗盜 [jī míng gǒu dào]
基本釋義:鳴:叫;盜:偷東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出處:《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被扣留在秦國;他的一個門客裝狗夜入秦宮;偷盜出已經獻給秦王的狐裘;送給秦王的一個愛妾;孟嘗君才獲得釋放。又靠一個門客裝雞叫;騙開了函谷關的城門;才逃回齊國。《漢書·遊俠傳》:「繇(由)是列國公子;魏有信陵;趙有平原;齊有孟嘗;楚有春甲;皆藉王公之勢;競為遊俠;雞鳴狗盜;無不賓補。」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三十三·讀孟嘗君傳》:「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
典故: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藉口殺掉。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裡。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麼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相關成語:偷偷摸摸 狗盜雞鳴 旁門左道 光明磊落 正人君子
3.千呼萬喚 [qiān hū wàn huàn]
基本釋義:形容再三催促。
出處: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相關成語:呼天喊地
4.放任自流 [fàng rèn zì liú]
基本釋義:聽憑自然的發展,不加領導或過問。
出處:《淮南子·修務訓》:「夫地勢水東流,人必事焉,然後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穀得遂長。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相關成語:任其自然 任其自流 聽之任之 防微杜漸 揠苗助長 嚴懲不貸
5.人面獸心 [rén miàn shòu xīn]
基本釋義:面貌雖然是人,但心腸像野獸一樣兇狠。 形容為人兇殘卑鄙。
出處:《漢書·兇奴傳》:「夷狄之人貪而好利;披髮左衽;人面獸心。」
相關成語:狼心狗肺 居心叵測 行同狗彘 正人君子 好生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