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了《罪夢者》混亂且自以為是的燒腦、《極道千金》幼稚低齡化的故事邏輯以及《彼岸之嫁》中恐怖與言情兩種類型元素的失敗嫁接後,Netflix並沒有放棄繼續開拓華語劇市場,近日推出的懸疑推理類新劇《誰是被害者》一血前恥,成功破圈,成為Netflix在華語劇中目前推出的口碑最好的一部劇集。
《誰是被害者》以「兇手幫助被害者完成遺願」為噱頭與切入點,從患有亞斯伯格綜合症的法醫探員和為了搶新聞無所不用其極的女記者兩個角色出發,來追蹤一宗連環命案的發展過程,探究「誰是兇手」以及兇殺的行兇動機到底是什麼。
相比起Netflix開發的幾部前作,這部劇集為什麼能夠成功破圈呢?在此,以下幾個因素我認為非常重要。
首先是定位的精確。
該劇不再如之前Netflix推出的幾部華語劇一樣,總是試圖作類型的雜糅。本劇無論從故事的講述方式,還是故事本身,都嚴格遵循懸疑推理劇的創作模式,從兇案現場開始設置謎題,再到調查中出現的重重迷霧,再到劇情的反轉,凡此種種都是美劇懸疑探案劇的標準製作模式,如今《誰是受害者》正是對美式懸疑推理劇屢試不爽的成功模式的一次復刻。事實上,就連本劇一季的體量8集,也暗合著如今的美劇單季的體量。
其次,是該劇人物關係的緊密與敘事節奏的緊湊。
該劇的首集,就從一具在浴缸裡被溶解的面目全非的屍體出發,向觀眾拋出疑問:究竟什麼樣的兇手能夠這樣殘忍,竟然以這種方式將一名過氣的女歌手在殺害後溶解在寒酸旅店的浴缸內?隨後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也看到從警方、記者和受害者家屬等各個視角對「死者」身份信息的集中呈現。如果說一具殘忍的屍體只是視覺上的驚駭,那隨後法醫探員男主角的登場以及男主女兒與這樁謀殺案之間似乎隱有的關聯,則直接將男主角拉入這樁謎案中,因為男主角並不僅僅是出於職務關係破解謎題,更是為了尋找自己數年未曾謀面的女兒與這樁連環兇殺案之間的關聯。在得知女兒的不幸悲慘生活後,男主也有了更強大的動力來追尋真相;而女主作為記者,因曾經訪問過男主的女兒,致使男主和女主迅速地產生了人物的關聯性——兩人一個是警察,一個是記者,互通有無,同時又要彼此相互提防,戲劇性的張力便自然產生了。
最後,是該劇對社會問題的拷問。
我們常說,過去臺劇就意味著「偶像劇」,但自從去年《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火爆以來,大陸觀眾中對臺劇的粗淺印象已經產生了初步的改變。事實上,如今的臺劇製作精良(短則五六集,長則十幾集),劇情類型也越來越廣泛,新聞、司法、政治無一不均在電視劇裡呈現出擲地有聲的拷問。事實上,在《誰是被害者》中,我們也能看到,劇集中有著對各個職業人群的反應,他們的形象並不完美,比如警察為了立功,不惜草草結案,記者為了搶到第一手新聞,完全忽視受害者家屬的內心感受,受害者家屬成了被他們能成功賺取眼球的工具。
在HBO和Netflix這些國際資本的扶持下,臺劇的製作如今已經越發精良,昔日沉積一時的臺劇,如今可謂已經復甦,從《我們與惡的距離》到《想見你》,再到這部《誰是被害者》,我們能感到,自由的創作環境對於一部作品是何等重要!
特別聲明:本文為DoNews籤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繫DoNews專欄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