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環村球場上,主持人和嘉賓圍繞有愛青年社會創新促進中心開展的龍環村社區營造計劃展開討論。記者 孫俊軍 攝
18日上午,由市政協辦公室和中山網聯合舉辦的「政協民生觀察室」第10期節目從室內搬到了室外。在南區馬嶺社區龍環村球場上,主持人和嘉賓圍繞有愛青年社會創新促進中心去年開展的龍環村社區營造計劃展開討論。
出席節目的嘉賓有市政協委員劉長湖,廣東工業大學政法學院社會工作系馮博雅老師,市有愛青年社會創新促進中心理事長馮文源以及龍環經聯社黨支部書記高遠君。
■龍環村改造前後變化顯著
坐落在中山市南區的龍環村,轄區面積約2平方公裡,開村800多年來,村容村貌已顯得較為陳舊,村民缺乏活動和休憩的公共空間。而今,經過改造,村容村貌已煥然一新,村民休憩活動也有了好去處。
龍環村村民雷美蘭對此感觸頗深:「我年輕的時候就嫁了過來,來這邊這麼多年,跟別人提到自己村子時總是無話可說。」而今,雷美蘭已成為村內一名導賞員,對村莊文化和導賞景點了如指掌,言談間充滿自信,「感到很自豪啊,沒想到咱們村裡值得觀賞的景點那麼多,文化底蘊那麼深厚。」
其實,龍環村如今的變化得益於中山市有愛青年社會創新促進中心去年開展的一個助力「鄉村振興」的公益項目,即龍環村社區營造計劃。
■自然村落面臨的焦慮與難題
據了解,龍環村目前處於城鄉結合部,具有悠久的開村史,由於經濟快速發展,周邊工廠林立,傳統的農耕生活基本消失,本村青壯年大部分在外創業就業,外來人口多於原村民。
作為龍環村黨支部書記,高遠君經常在思考:是把原村民召集回來堅守,還是接納更多的外來人口?當原村民與外來人口共榮相生時,它的公共事務又由誰來負責?
「龍環村是眾多普通自然村落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馮文源指出,這也是社區營造挑選龍環村開展項目的原因,「在這裡做出來的項目成果可推廣,對其他村開展社區營造具有借鑑意義。」
■社區營造著重「人文地景產」
社區營造是什麼呢?馮博雅認為,社區營造注重村落本身有什麼?著重從「人文地景產」五個方面來考慮,即這個村有哪些歷史名人或能工巧匠,有哪些吸引人的獨特文化,有什麼獨特的地理位置或有什麼特別的景觀?本身的產業是怎麼樣的?
總而言之,社區營造是以發掘整理、記錄和加強村民之間聯繫的歷史文化、人文情懷,培育村民的社區歸屬感,修復和睦團結互助的傳統農村、社區人際關係,持續發展經濟,最終成為村民友善相處、團結互助、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取得經濟與社會同步協調發展的新農村新社區。
■龍環村社區營造模式可推廣
龍環村社區營造之路並不平坦。一開始,馮文源和團隊成員翻閱了大量的地方文獻,對村裡部分老人進行訪談,向村裡徵集實物史料。
在加深了對龍環村歷史文化的了解後,馮文源和團隊成員編寫了一本小冊子,裡面詳細地列舉了10餘個龍環村景點。馮文源談到,根據整理出來的龍環村景點,現階段已經培養出數名優秀的村民導賞員,這些村民導賞員相當於導遊,可向本村,甚至外村人宣傳龍環文化,講述龍環故事。後期,龍環村鄉村營造項目將致力於吸引外村遊客,發展鄉土旅遊業。
馮博雅則認為,龍環村的社區營造模式為其他社區提供了鄉村振興的模式,不過,其他社區還需因地制宜,而不能照搬照抄。
李鑫 黃廉捷
文章來源:中山日報
責任編輯: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