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漢鈞 劉勝
本病因皮膚狀如牛項之皮,厚且堅,故名牛皮癬。
其特點是皮損多為圓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劇烈瘙癢,搔抓後皮損肥厚,皮溝加深,皮嵴隆起,極易形成苔蘚樣變。
相當於西醫學的神經性皮炎。
1.初起為風溼熱之邪阻滯肌膚,或硬領等外來機械刺激阻滯肌膚發而為疹。
2.病久耗傷陰液,營血不足,血虛生風生燥,皮膚失去濡養。
3.肝火鬱滯,情志不遂,鬱悶不舒,緊張勞累,心火上炎,氣血運行失職,凝滯肌膚,每易成為誘發的重要因素,且致病情反覆。
情志內傷、衣物摩擦、風邪侵擾是本病發病的誘發因素,營血失和、氣血凝滯則為其病機。
1.頸項、四肢屈側、眼瞼、腰骶部等部位好發。
2.明顯瘙癢,陣發性奇癢,入夜尤甚。
3.典型的苔蘚樣變皮疹。
1.慢性溼瘡 由急性溼瘡轉變而來,皮損也可苔蘚化,但仍有丘疹、小水皰、點狀糜爛、流滋等,病變多在四肢屈側。
2.扁平苔蘚 損害多為暗紅色、淡紫色或皮膚色多角扁平丘疹,有蠟樣光澤、網狀紋,可累及黏膜及指(趾)甲,組織病理切片有診斷價值。
3.白疕 皮損基底呈淡紅色,上覆銀白色鱗屑,剝去後有薄膜現象和點狀出血。
本病分為局限型、播散型(泛髮型)。
1.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緒穩定。
2.少食辛辣食物,戒菸酒。
3.禁用手搔抓及熱水燙洗,避免硬質衣領摩擦。
4.該病病程纏綿,容易復發。
馮某,男,35歲。頸、肘部皮疹伴瘙癢反覆發作2年。2年前,患者自覺項部瘙癢劇烈,入夜尤甚。當時無明顯皮疹,反覆搔抓後局部皮膚變厚,面積逐漸擴大。此後雙側肘部亦出現類似情況,外用「皮炎平」「必舒膏」等可以緩解瘙癢。平素工作繁忙,夜寐不易入睡且易醒。納可,二便尚調。
查體:項部及枕部、雙側肘關節伸側可見1元硬幣大小之皮疹,暗褐色,邊界清晰,無明顯浸潤感,呈苔蘚樣變。舌紅,苔薄黃,脈弦。
辨證思維程序:
第一步:診斷。根據典型的苔蘚樣變、劇烈瘙癢、好發部位(項、肘、膝、腕、踝、骶尾、上瞼等)以及慢性經過即可診斷。
第二步:鑑別診斷。①慢性溼疹:多有糜爛、滲液等急性發病過程,苔蘚樣變多不如神經性皮炎顯著,邊界也欠清,但浸潤肥厚則較神經性皮炎明顯。②扁平苔蘚:為多角形中央略凹陷的扁平丘疹,呈暗紅色、紫紅色或正常皮色,組織病理變化有其特異性。
第三步:進行辨證論治。局部皮損肥厚,苔蘚樣變,為氣血不暢,肌膚失養;結合全身瘙癢、夜寐欠安等症狀,屬血虛肝旺。故四診合參,證屬血虛風燥,治擬養血潤膚,祛風通絡,以四物湯加味。
處方:當歸12g,白芍12g,川芎12g,熟地12g,砂仁(後下)3g,丹參30g,雞血藤30g,夜交藤30g,白蒺藜15g,防風12g,荊芥12g,地膚子12g,全蠍6g。
第四步:選擇外用藥物。可以選用羊蹄根散醋調搽患處,或者瘋油膏加熱烘療法,局部塗油膏後,熱烘10~20分鐘,即可將所塗藥膏擦去,每日1次,4周為一個療程。
第五步:調攝與生活指導。忌食辛辣、菸酒,更換低領內衣,宜柔軟寬鬆,不可用開水燙洗皮膚,避免患處局部摩擦。
(自擬病案)
關某,女,35歲。初診日期:1965年8月13日。
主訴:頸部、兩下肢皮膚瘙癢變粗糙1年多。
現病史:1年多以前出現頸部、兩下肢皮膚瘙癢,並逐漸發展至全身,皮膚變粗變厚,晚間瘙癢加重,致使不能入睡,飲食、二便尚正常。曾經多次治療不效,即來我院門診治療。
檢查:頸部及雙下肢伸側面和軀幹部有散發銅元大小之皮損,肥厚角化,邊緣不整齊,皮紋變深,顏色較正常皮膚稍暗,表面有菲薄落屑,皮損周圍可見散在抓痕、血痂。
脈象:沉弦。
舌象:舌苔薄白。
西醫診斷:泛發性神經性皮炎。
中醫辨證:汗出當風,風邪客於肌膚。
治療:活血散風止癢。
方藥:全蟲3錢,幹生地5錢,當歸4錢,赤芍3錢,白鮮皮5錢,蛇床子3錢,浮萍2錢,厚樸2錢,陳皮2錢,炙甘草3錢。
外用止癢藥膏、黑蘞軟膏。
前藥連服9劑,癢止,皮損變薄,後以紫雲風丸鞏固療效,5日後已基本治癒。
按語:神經性皮炎是以瘙癢為主,多伴皮膚苔蘚樣變的一種皮膚神經官能症。中醫認為風、溼、熱三邪蘊阻肌膚或血虛風燥,皮膚失養為其病機。針對本案患者泛發之特點,趙氏以活血散風止癢為治。方中全蟲趙氏用之獨有心得,因其能祛風止癢,通絡止痛,解毒並有散結作用,故為主藥,對除癢使粗厚之膚變薄有獨特功效。當歸、赤芍、幹地黃養血活血,濡潤肌膚,陳皮、厚樸以去肌間頑溼;蛇床子、白鮮皮、浮萍專走肌表,為止癢常用要藥。紫雲風丸疏風止癢,祛溼潤燥。本病易於復發,仍需注意情志及飲食調攝,勞逸結合,防止日曬。
功能:涼血潤燥,祛風止癢。
主治:泛發性神經性皮炎血熱風燥證。
組成:生地30g,當歸9g,赤芍9g,黃芩9g,苦參9g,蒼耳子9g,白鮮皮9g,地膚子9g,生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能:養血和營,消風止癢。
主治:泛發性神經性皮炎血虛風燥證。
組成:生地30g,元參12g,丹參15g,當歸9g,白芍9g,茜草9g,紅花9g,黃芩9g,苦參9g,蒼耳子9g,白鮮皮9g,地膚子9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可選用消風止癢顆粒、潤燥止癢膠囊、烏蛇止癢丸。
【本文選自《中醫外科常見病證辨證思路與方法》,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唐漢鈞、劉勝。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方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