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出自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表達了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同最愛之人陰陽相隔,這種歷經生死考驗的感情,總是糅雜了無盡的血淚相思,令人不由得為之動容。
在抗日戰爭時期,蘇軾與王弗這樣的愛情似乎又顯得頗為稀鬆平常,因為在那樣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因動亂被迫和親人愛人失散,實在不是一件罕見的事情。在那個人人都朝不保夕的社會環境下,無數人都只能把自己的無奈和心酸埋在心底,艱難的求生存,王玉齡就是這時代大潮中的一位。她年僅17歲時就嫁給了抗日名將,可命運給她開了個天大的玩笑,19歲時父親戰死,她不幸守寡,從此和丈夫陰陽相隔。
01
王玉齡,出生於1928年,並不是普普通通的平頭百姓,她的原籍在安徽舒城,父親是當地赫赫有名的大商人。因為父親在經商方面頗有些門道,王家也就因此積下了豐厚的家產,在當地也很有名望。王玉齡母親的家庭背景則更為顯赫,其祖輩曾擔任清廷兵部尚書,是典型的名門望族。
有著如此顯赫家庭背景的王玉齡,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父母親也都非常開明,對於女兒接受新式教育十分贊成。正是由於父母有著超前的教育意識,王玉齡才得以在1933年進入湖南第一師範附屬小學學習,當時的中國已經進入到了抗日戰爭時期。
要知道,日本人早在1931年就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而後又佔領了我國的東北三省。在王玉齡讀到四年級時,日本人就已經從東北一路攻入了湖南長沙。無惡不作的日本人在這片土地上燒殺搶掠,橫行霸道,王玉齡一家人為了避禍也只能舉家搬離長沙。
一家人幾經輾轉逃到了湘西之後,這才又重新安定了下來,王玉齡才得以重新入學,讀完小學六年級。親眼見證了日本人惡行的王玉齡,對日本人的所作所為始終難以忘懷,不管過了多久,她都無法磨滅心中對日本,以及戰爭的仇恨,更下定決心:一生都不買日貨。
02
1945年,日本侵略中國的計劃宣告失敗,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的中國人民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而同年,17歲的王玉齡遇見了42歲的抗日名將張靈甫,雖然兩人年齡相差了整整25歲,但他們之間卻有著同樣深重的家國情懷,這也讓他們之間滋生出了一種名為愛情的奇妙化學反應。
值得一提的是,張靈甫雖然已經42歲,但他仍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英雄人物,不僅長相非常俊美,才華也是一等一的好。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張靈甫對王玉齡是一見傾心,王玉齡對張靈甫也是暗生情愫,一拍即合的兩人很快便相戀了,沒過多久就正式結為夫妻。他們的結合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得到了來自各方的祝福。兩人婚後的生活也是琴瑟和鳴,沒過多久就添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並取名為張道宇。
03
《木蘭辭》寫道:「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張靈甫肩上還有更重要的責任要擔,他不僅是王玉齡的丈夫,孩子的父親,更是一名保家衛國的軍人。因此,二人的甜蜜生活並沒有持續很久,張靈甫便應召回前線了。1947年5月16日,張靈甫在孟良崮戰死,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而他留下的除了自己的光輝事跡之外,還有年僅19歲的嬌妻王玉齡以及自己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
丈夫戰死後,王玉齡便攜年幼的兒子和母親遷居到了臺灣,等到把臺灣的生活都安頓好了後,正值大好年華的王玉齡又重新回到了學校接受教育,而後又在1952年,隻身趕赴美國進行留學深造。在這期間,她非常刻苦用功,最終以優異的成績從美國紐約大學的財會專業順利畢業。
學有所成後,王玉齡又去了美國航空公司工作,在辛勤工作了21年後才退休。可無論她走到哪裡,心中始終都帶著對丈夫沉甸甸的愛,對於張靈甫的亡故,她也曾有過悲痛欲絕的時刻,但她明白,只有把對逝去親人的哀思化作自己好好生活的動力,才是對人生、對愛情、對還在自己身邊的親人的負責。
結語
終生未再嫁的王玉齡就這樣憑藉堅強的意志力和自己對愛情的信念,度過了人生中很多艱難的時刻,直至她去到天國和丈夫團聚的那一天。值得一提的是,兩人的這段傳奇愛情故事,後來成為很多導演的創作素材。2005年,王玉齡得知青年女演員趙薇要飾演自己,她表示拒絕,並說了一句:「她太年輕了,而且太現代感了」,後來便換成了史蘭芽飾演。
參考資料: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木蘭辭》